不少医院感染科至今还处在没病房、没病人、没规范、少投入、被忽略的境地
2015年1月末,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公众麻疹发病季节性高峰即将到来。截至1月28日,北京市2015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42例,比去年同期上升230.2%。
1月26日,网络开始盛传“北京某大厦一半人得了麻疹”。两天后,北京市疾控中心正式发布疫情通报进行了回应,网传的某大厦2015年1月22~26日共计报告麻疹病例23例,3462人完成麻疹疫苗应急接种,疫情可控。
麻疹“意外”来袭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炭疽、肺结核等为法定乙类传染病。中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疫苗后,麻疹发病率、死亡率都已显著下降。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面实行计划免疫等干预之后,绝大多数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但有效控制不等于完全控制,更不等于消灭。尽管卫生行政部门每月、每年都在例行发布法定传染病疫情通报,但是公众似乎已经形成“幽灵不复存在”的错觉。
公共卫生专家对北京出现的这次麻疹疫情,并不感到意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要说忘了,可能是媒体和公众忘了,我们没忘。全国卫生疾控系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着日常防控工作,比如开展计划免疫、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理等,主要就是针对这些传统的传染病。”
随着近几十年全民爱卫运动、计划免疫、传染病专业防治体系建立等努力,中国法定传染病急剧减少。但是,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仍然重要。
2015年1月31日,中法合作在武汉建设的中国第一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俗称“P4实验室”)竣工。这是在SARS之后中法确定的新发传染病防治合作项目的主要内容,将为传染病防控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技术平台。
2014年12月8日,在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合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中美双方决定在2015年的合适时机续签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谅解备忘录。
已获控制的传染病能死灰复燃
一些传染病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整个人类史包含着与瘟疫的斗争史。这场斗争至今仍未分出胜负,并且一些传染病能死灰复燃。
2014年8月22日,本刊记者在“第六届抗感染高峰论坛”上了解到,国内感染病学科某权威专家在谈到感染性疾病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时称,“各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如AIDS、SARS、H1N1流感等。已经获得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增加,如结核病、性传播疾病等。”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在学科进展总结中也曾强调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狂犬病、炭疽感染等在全国散发,结核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目前,被关注最多的可能死灰复燃的传染病是结核病。
疾病顽固之处在于“祸不单行”:大量权威研究表明,结核病菌携带者发病率在5%~15%,合并糖尿病之后,结核病菌携带者发病率会提高3倍以上。
世卫组织曾称,有糖尿病的结核病人死亡概率比一般结核病人高85%。
中国既是传统的结核病大国,也是糖尿病大国。在过去30多年间,糖尿病患病率翻了十几倍。
公共卫生负重前行
2003年新发传染病SARS突袭之后,中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都迅速开展了众多“亡羊补牢”式的工作。比如,2004年开始建设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尽管在数据采集、分析研判等方面的能力至今仍有待提高,但该系统的建立堪称“革命性”变化。2004年,中国还修订了传染病防治法。
在传染病科学研究方面,中国政府也曾投入巨资。比如,启动了“新发传染病等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实施防治新发传染病“探测尖兵”计划等。
但是,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本刊记者获悉,不少医院感染科至今还处在没病房、没病人、没规范、少投入、被忽略的境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高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发展感染科虽不能为医院赚钱,但能替国家省钱。这样明白的道理,大多数医院知道却做不到,医院感染科一般都是又穷又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曾撰文表示,以经济指标为主的医院业绩考核体系严重阻碍感染病学科发展,感染病学科现有的学科状态与人才结构已不能适应疾病防治需要,学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必须对学科建设进行深入思考与彻底变革。
曾光说:“传染病防控的投入模式,基本还是‘财神跟着瘟神走’,传染病疫情稍有缓解,投入也可能会减少。另外,由于公共卫生整体投入远远不够,传染病防控与慢性病防控形成事实上的经费竞争问题。”
曾光牵头的一项调研发现,所抽查机构中近90%的疾控机构人力短缺,45%表示经费短缺,公共卫生防控及应急管理等方面研究的投入力度不足。他认为,目前中国公共卫生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发展观念和视野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中国公共卫生迫切需要改革顶层设计,更新传统观念。”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武/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