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百分点的意义

  现在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应的增量是2007年时的两倍多

  预计经济增速7%左右——刚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证实了此前外界关于2015年中国GDP增速下调的猜测。

  看到这个数字,一些热衷于“唱衰”中国经济的人似乎找到了新“证据”,还有人心有疑虑,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两位数左右的增速。

  增长目标放低,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经济陷入颓势?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要看增速,还要看增量。

  据统计,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较2013年多出8665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有两组数据可资参照。其一,1996年中国全年的经济总量为8608亿美元;其二,2014年土耳其的GDP为8389.7亿美元。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过去一年所实现的增量,从纵向看,比1996年全年的总量还高出约57亿美元;从横向看,比土耳其去年全年的经济总量还要多275亿美元,而土耳其,是当今全球排名第17的经济体。

  2014年中国的GDP增速“只有”7.4%——对于“速度控”来说,这好像不怎么给力。但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真实的增量,乃是增速与基数的乘积。基数不同,每一个百分比所代表的数量也不同。如果基数足够庞大,即使增速有所放缓,实际的增量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加。

  在此不妨将2014年与2007年作一番比较。2007年是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水平最高的一年,当年GDP较上年增长14.2%。如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新增GDP约合7944亿美元。这意味着2007年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所对应的GDP增量是559亿美元。

  而2014年7.4%的增速尽管是中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增速最低值,但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GDP增量高达1171亿美元,是2007年的两倍多。

  这背后,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

  2000年,中国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此后在短短十几年间又迅速成长了10倍。据初步核算,2014年中国的名义GDP达到63.6万亿元,按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大关。

  如此的天量GDP,意味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每一个百分点的“含金量”都不同于以往,对发展改革大局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

  长期以来,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中国一直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由于基数较低,只能靠更高的速度来换取竞争优势。虽然成就卓著,但这一方式也导致了产能过剩、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后遗症”。

  如今,每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大幅提升,即使增速放缓,总的经济增量有可能不减反增。

  最典型的例证是就业。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强调要“保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在那个基数较低的经济发展时期,只有达到这一增速,才能实现既定的就业目标。但在2014年,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不减反增,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如今能带动约180万人就业,而在2009年只能带动80万~100万人就业。

  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和回旋余地,决策层面对增速下滑的现状,依然能够“稳坐钓鱼台”,谋局新常态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笃力推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文/尚前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