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顶层设计的“顶”就是标准

  ——专访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会长李林教授

  李林,现任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会会长,此前参与了新加坡“智慧岛”10余年建设,作为新加坡智慧城市专家,见证了新加坡智慧国的形成发展。近年来,李林活跃于国内,为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献计献策。凭借多年新加坡“智慧国”建设经验,李林发现,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他因此建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亟待一个统一标准。

  最近,我们邀请李林教授畅谈了新加坡智慧城市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及建立智慧城市标准重要性的话题。

  《中国信息界》:据了解,您参与了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在您看来,新加坡能从一个无助的岛国变成如今的亚洲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这是否也与新加坡推行信息化战略有关?

  李林:我1991年从纽约来到新加坡做智慧城市的规划,参与了新加坡智慧国诸多项目规划和实施,见证了新加坡智慧国形成的发展历程。新加坡从1980年至1990年花了10年时间实现全社会的电脑化;又从1991年至2000年用10年时间实现城市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消除了“信息孤岛”;2001年至2010年,新加坡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以及应用的集成;2005年,新加坡提出《2005-2015“智慧国”计划》,以期实现国家经济的创新;目前,新加坡又提出《2015-2025“智慧国”计划(升级版)》,构建智慧国平台,实现连接、收集、理解的3C功能,并以大数据建立共享机制,预测民众需求,进一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应该说,新加坡以上这些有条不紊的阶段性发展,成就了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的成功。这主要归功于新加坡政府重视顶层规划,并坚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谈到新加坡智慧岛的建设理念,概言之就是将新加坡的政府职能、城市管理、社会服务、企业经济等通过“智慧岛”这个大平台融为一体;应用信息化、数字化、物联化、智能化、集成化科技,将新加坡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综合管理与社会服务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与充分的利用,为新加坡的综合管理和社会民生服务,以资讯社会支撑“智慧岛”的可持续发展。

  至于“智慧岛”的建设内容,新加坡提倡四大“智慧”:智慧政府、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政府的目标是透明、问责和清廉;智慧管理的重点是安全、交通、节能、设施;智慧民生的重点在于社区、医疗、教育、房产;智慧经济的重点在于发展智慧产业和智慧企业。以上各项内容又都有各自的完善规划。

  如新加坡智慧交通体系是以交通信息为核心,连接公交系统、出租车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高速路监控信息系统、道路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交通信号灯系统、道路交通通讯指挥系统、车辆GPS定位系统的综合集成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使得道路的使用者和交通系统之间紧密、实时、稳定的相互传递信息和智能化管理,为出行者和道路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以便对交通线路、交通方式和出行时间作出充分、及时的判断。

  新加坡智慧设施体系注重在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转换枢纽、供排节水设施、电力与燃气供应、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厂、城市管道等关系民生的工程性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制定、执行、修订与检讨,特别强调与城市建设的现状、先进的技术应用、工程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结合,从整体公众利益出发,从长计议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智慧社区体系注重社区服务、对区内大型公共设施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和维护保养。组织社区内居民实施各种美化公共环境的活动,维护社区治安环境;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募集和设立基金,增进贫困人士、残障人士福利,为学生提供资助;组织社区交际项目,增强社区凝聚力,密切邻里关系。

  《中国信息界》:目前中国诸多城市也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加坡也有一些合作试点,请您评价一下中国目前的智慧城市发展存在哪些问题?有何解决之道?

  李林:我国数字城市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中国特有的问题。现在最大的问题就一个字:乱。相比之下,我国智慧城市缺乏顶层规划和相应的知识体系与建设体系。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五花八门,数据标准不统一,网络与信息不安全,其中有两个问题是非常突出的,第一是关于“信息孤岛”的问题,第二就是重复开发的问题。

  就我观察,目前我国建设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在不停地制造“信息烟囱“和”智慧孤岛”,这个问题必须要彻底解决。如何解决?除了顶层设计以外,更要注重城市级云计算“一级平台”和业务级“二级平台,以及底层应用系统的设计,制订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统一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交换的规范和标准,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针对重复开发建设的问题,这几年我参加过国内几个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底层设计和系统工程实施的咨询顾问工作,发现很多城市都在重复开发建设相同业务内容和功能的应用平台及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浪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比如我们要搞一个智慧医院,通过需求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智慧医院的功能和服务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但其基本业务内容和实现功能与大部分医院是相同的,我们完全没有必针对每一个智慧医院都去各自开发一套医院信息平台(HIS)或者功能相同的应用系统。而且由于不同公司开发,也存在水平高低的问题,这样将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参差不齐,更不利于平台及系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严重呢?我可以讲讲新加坡开发智慧医疗信息化平台和应用系统的模式:新加坡政府认为建设智慧医疗是政府的职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民生工作,应由国家卫生部统一组织应用平台系统的开发以及系统工程项目的实施。在统一平台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先在个别医院进行试用和完善改进,待平台运行成熟以后,则由国家卫生部统一下发给政府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公私医院和居民社区安装使用。这样一来,首先,解决了智慧医院信息平台重复开发和系统建设的问题,除了个别专业医院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外,全部由统一的智慧医疗平台来提供智慧医院的医疗管理和服务;第二,该模式有利于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政府卫生、医院医疗、社区健康服务之间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按上述情况,智慧城市若没有一个全面的以民为主的顶层规划,不科学的建设方法只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这无异于浪费老百姓的资产。情况如果无法改善,老百姓对政府的期许值将会降低,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声音也将从“赞成”到“批评”,再到“反对”。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目前,无论是新加坡还是欧美国家都强调以信息化治国,从政府体系,到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及企业经济,都必须以信息化作为支撑。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最终方向,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由政府引导,以惠民作为出发点,让老百姓看得见智慧城市的成果,特别体现在市民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就业等领域。

  从新加坡的经验来看,新加坡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30年来出台多个国家级信息化战略是密切相关的。智慧城市很花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建成的。所以智慧城市一定要坚持四个“统一”:

  一是“统一领导”,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必须在政府“一把手”的统领下协调政府各部门资源,才能有效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的机制,以及建设保障体系。

  二是“统一标准”,《智慧城市系列标准》是智慧城市顶层规划的“顶”,是智慧城市顶层规划的先导性文件。

  三是“统一规划”,遵循统一的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和各项业务平台专项规划及应用系统的工程设计;采用统一的大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共享交换的标准,以及系统集成的通讯接口协议。

  四是“统一平台开发”,建设一体化的城市级“一级平台”、业务级的“二级平台”,统一开发、建设、部署,避免“信息孤岛”、系统重复开发、资源重复配置的弊端。

  总之,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给我们带来如下几点启示:一是新加坡政府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上一直有清晰的愿景和战略眼光;二是政府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克服各种阻力;三是政府身体力行,引导信息化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四是做好城市级层面的信息资源整合,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国民共同参与,协同作战。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远见、执著、带头、整合”。

  《中国信息界》:您认为智慧城市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什么?

  李林:在智慧城市规划中,我一直都提到要有顶层设计。其实这个顶层设计的“顶”就是标准。不是做了顶层规划再做标准,或者用顶层规划来指导标准,标准一定是要在顶层规划之上的,因为它会指导我们的顶层规划。同时,标准会涉及到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思路、策略和实施行动的总路线。所以,标准是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

  如果从标准的角度讲,智慧城市既不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个技术,它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标准和产品、技术的标准也大不相同。例如3G、4G这些标准都是根据某个产品或者技术所制定的。但是智慧城市完全不是这个概念,因此我们引用了大量的标准,在顶层设计阶段,通过标准来指导、规范和约束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中国信息界》:请谈谈标准体系的依据是什么?标准体系中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李林:国家有五类标准,其中三类是体制内的标准,两类是体制外的标准。体制内指由国家主导制订的标准,比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这个一定是政府来主导。另外还有两类体制外的标准,就是企业标准和企业联盟标准,它们在《国家标准法》里也属于国家标准。

  关于体系的研究,我们主要从系统工程和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探究。我们做的《标准》有25个专项标准,50多万字。里面的一个条文可能有100个说明,这些条文把最精华、最核心的东西展现出来。所以说标准最重要的是能够非常准确的用条文的方式来表述它的指导、规范和约束。

  至于标准的内容,从关键词就能知道它的核心。在《标准》中,我们有115次提到民生服务,404次提到共享交换,70次提到消除信息孤岛,25次提到避免重复建设。这25个标准中,平均每一条至少有20个地方提到互联互通,因为智慧城市建设最核心的就是互联互通。

  《中国信息界》:您认为您的标准体系都有哪些特点?

  李林:我们的《标准》有几个特点,

  第一是自下而上,以企业为主;

  第二,这个《标准》是知识产权型的,使用是需要签约、付费的;

  第三,每个标准之间的条文是完全衔接的,是系列化、标准化、成套化的;

  第四是解决问题,我们的标准要解决互联互通、共享交换的问题,要消除标准孤岛而导致的信息孤岛、应用孤岛、功能孤岛。

  标准是顶层的东西,如果顶层都做成孤岛了,下面实施肯定也就是孤岛了。所以标准最重要的是一体化的、系列化的、成套化的,而不能是一个单独的标准。现在国内90%以上的标准都是孤岛标准,因为由不同的机构、不同企业、不同的人在编,但是顶层没有人统领这件事。

  最后,我们在标准中特别注重顶层规划和系统集成。

  本刊记者/李卫忠 何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