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油藏的科研组织模式构建与实施
- 来源:中国信息界•智慧城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字化油藏,科研组织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0 13:45
单位的组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很多单位的组织方式是多年发展积累而成的,结构和布局符合行政管理要求,尽管其在科研组织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但是要彻底变革对企业发展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为了避免错误决策导致组织陷入瘫痪状态,研究前期经过多次方案论证与审查,最终确定以数字化为手段,创新建立新型油藏研究组织模式,打破学科、部门界限,为资源共享、合作创新提供条件。
数字化油藏研究科研组织模式
1、流程再造理论
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流程再造理论风靡一时。该理论打破常规思维,认为传统的组织结构必将导致重复工作和不必要的浪费,最终阻碍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为此,企业要思考自身核心业务流程,对其进行重组或优化,从而“一次性”、“彻底性”达到提升组织绩效的目标。该理论把组织结构从“职能中心”变为“流程中心”,经营思维从“自我中心”变为“顾客中心”,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促使企业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面向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转变。
2、数字油田中的流程再造
数字化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不仅限于集成软件的建立,还代表新的管理模式构建。由于数字化使得企业内部信息无缝隙传递,在分布时更加对称。此外,信息共享降低了信息成本,促进分散化组织发展,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随着数字化平台的建立,与数据流相结合的业务流需从繁杂的工作中进行梳理,审视工作岗位之间联系,找出共同点与异同点,应用流程再造识别、建立方法,分析出与数据流相配套的核心业务流程,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数字化管理。在数字化油田背景下,石油企业在传统区域勘探、石油勘探、油藏评价、油田开发、油藏管理业务流程下进行优化,打造具有业务价值的数据链条,并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设计及管理体系构建。
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石油企业先进组织模式,建立了数字化油藏研究组织模式。从横向看,以项目为单位的科研小组是项目流程式团队,具有打破传统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过滤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优势;从纵向看,每一项目中固定的流程岗位又是专业科研团队。
数字化油藏研究科研组织模式实施措施
为了对数字化油藏科研组织模式进行实施,采取了以下两种措施:
1、业务流程标准化
按照油气藏研究各个阶段的实际业务流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围绕油气藏研究这个中心,梳理油气藏勘探、评价、开发、稳产阶段的业务流程,以油气藏研究业务为主线,全面梳理勘探开发业务流程,包括三大类(综合业务、独立业务、主题业务)11项865子项,建立规范的科研生产流程。为油气藏数据链建设奠定基础。
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编制《藏数据链标准规范》。规定了地质图件分类,图元分类,分别对投影系统、高程系统、坐标系统、图元格式等进行了规范统一。规范了平面图、综合柱状图、地层对比图、油气藏剖面图的制图标准,并且对表格和曲线进行标准化。
2、建立数字化油气藏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RDMS)
以油气藏数据链技术为核心,搭建了数字化油气藏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RDMS),实现了“一体化综合研究、多学科协同决策”的油气藏研究与决策模式。整个系统从功能架构上可划分为基础工作平台、研究工作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和移动办公平台四大个平台。
通过以油气藏研究业务为主线,以规范的业务流程、标准的数据存储、高效的网络通讯为基础,在数据、成果与业务之间建立逻辑关联,快速组织提取各类动静态数据,实现工业化流水线的研究工作模式,达到业务流与数据流的统一,成倍提高效率,支撑数字化油藏研究科研组织模式高效运行。
系统建设遵循数字化油藏研究组织模式要求,实现业务、数据、岗位的有机结合,做到纵向贯通、横向共享,实现跨部门、跨专业、跨地域协同工作,创新管理模式,转变科研方式。
数字化油藏研究科研组织模式应用效果
1、实现了基于岗位的数据推送
RDMS系统基于数据链技术,实现了业务与岗位结合、岗位与数据挂钩,按照岗位需求,数据自动推送到平台,方便科研人员收集数据,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以沉积相分析岗位为例,开展沉积相分析研究所需的30多类数据系统自动推送,并支持在线预览和下载。
2、实现了研究成果的继承传递与共享
建立成果数据库,集中管理科研产生的各类成果,通过制定研究成果标准规范,编写应用手册,通过岗位实时上传成果数据,实现了研究成果的传递、继承和共享,使成果管理与资源使用紧密结合、良性循环。
RDMS系统具有严格的成果归档审核机制,研究人员可以灵活选择审核级别,只有通过审核的成果才可以进入数据链流转,归档的每项成果系统自动以承担人+时间信息作为版本管理,实现了研究过程有效监控、成果归属清晰。
3、实现了基于岗位的辅助工具在线支持油气藏研究
在油气藏数据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开发自动解析功能,实现了油气预探、评价6个项目组钻井、试油(气)生产日报、周报等数据的自动汇总、在线分析,实时动态生成各类生产运行情况表。
平台集成了水驱分析、递减分析、注水分析、岩石物性等上百种油藏工程算法,以图表直观展示分析结果,辅助科研人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油藏变化特点和规律,为油气藏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科学理论依据。
系统通过设置产油量、产液量、含水量等参数条件,按照一级预警、二级预警、正常和增产四个级别对油田、区块以及单井进行预警,自动生成生产数据、产量差值和产量变化幅度图,辅助决策。
4、实现了勘探开发重点工程异地统一集中监控
系统实现了井场测井曲线实时传输、测井质量远程监控和在线测井解释,通过经济下限图版库和测井产能指数等方法,开展油气井快速产能预测和低产井风险提示。改变了过去从采集、处理、解释到应用依靠磁带拷贝、车载送图等资料传递方式的弊端,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成果实时获取,取消了一线测井监督、绘解岗位,优化了劳动组织,降低了运行成本。
由于大井组丛式井快速钻井,试油投产周期长,容易造成连片低效井,系统通过构建标准化测井产能敏感参数,快速预测油井产量,发布低产井风险提示,及时调整生产部署,避免了打连片低效井。
5、实现了以项目课题为导向的科研组织环境自由定制
油气藏数据链技术的实施,实现了应用数字化手段对科研组织模式的改革,系统通过个人工作室实现岗位、数据集、软件接口、分析工具、工作流的个性化配置,便于建立以项目、课题为导向跨学科、跨部门协同研究工作环境。
结论
通过流程再造理论,建立了数字化油藏研究组织模式。采用业务流程标准化和数字化油气藏研究与决策支持系统对数字化油藏研究组织模式进行实施,经过半年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石油产量增产提供了强的有力支持。
文/邹永玲 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