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设:脚踏实地,乘势而上

  • 来源:TA生活家
  • 关键字:典型,改革,海归
  • 发布时间:2015-03-27 12:35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天空的鸟儿,他们飞翔在蓝天白云之间,那么闲适那么俊美,那是因为它们善于借助空气的动力。把握时代的潮流,抢占市场商机,构建和谐共赢的客户关系,是博大实现快速发展的源泉;承担社会责任,倾心报效国家,则是打造百年博大的不竭动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天空的鸟儿,他们飞翔在蓝天白云之间,那么闲适那么俊美,那是因为它们善于借助空气的动力。把握时代的潮流,抢占市场商机,构建和谐共赢的客户关系,是博大实现快速发展的源泉;承担社会责任,倾心报效国家,则是打造百年博大的不竭动力。”

  这是刘建设写在博大科技集团网站上的致辞。从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一个企业家的胸怀与社会责任感,也能够感受到这位“学者型哲商”内心的一丝细腻。

  “哲商”的创业路

  刘建设的经历可以用“传奇”形容。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央视专题报道“生于1977”的主角人物,刘建设用30年的时间,从一名普通的知青、工人成长为大学教师、国家干部,后又转型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不少人甚至会有这样的疑惑:刘建设身上最为耀眼的,究竟是那些闪光的企业经营业绩,还是他头脑中的那些思想光辉?

  2013年之前,外界对刘建设的标准定义是:武汉博大科技集团总裁、湖北三峡非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世界杰出华商会副会长,湖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会长,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2013年之后,刘建设的头衔又增加了一个:中国金穗联盟首席构架师。而刘建设似乎对这些称谓都不太在意,反而更喜欢称自己是一个“行动着的思考者”。

  这当然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1968年,16岁的刘建设作为“老三届”知青下乡洪湖,后来进入工厂当了几年工人。通过努力,到1977年,25岁的刘建设已经是车间里的正式二级工了。

  那时,刘建设已经入党4年,还是厂里的团委书记,对企业有了极深的感情。就在那一年,刘建设敲开了另一扇门。

  当年,国家恢复高考,刘建设首批考入武汉大学。在武大学习期间,刘建设很快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公认的优秀学生。大学毕业填报分配意向时,仍对工厂念念不忘的刘建设一口气全部填了“下基层、回工厂”。

  刘建设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院里的副主任、主任、书记执意要他留校,轮番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爱才心切的学校不得不以组织原则把他留在了武大。

  留校后,刘建设先后当过老师、校团委书记、图书情报学院副院长兼副书记等职,一路顺利。不久,他的年轻有为即被省委看中,刘建设被调湖北省委科教部工作,并先后任高教科技处、省委高校工委宣传处处长一职,成为当时湖北省委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仕途一片光明。

  但是,他再次选择了新的挑战——1992年,刘建设调任海南某大型国有企业任常务副总经理。在海南的三年多时间里,他被当地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形势感染,心底的“企业家情结”又开始复苏。1995年底,刘建设在反复斟酌后辞职回到武汉,下海创办了武汉致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即今天武汉博大集团的雏形。

  刘建设回忆:为了凑够创业之初的23万现金,他几乎是动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最后,在武大背后风光村附近的一处废品回收站旁,刘建设的创业之旅开始了。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他最初的科研成果“一次性自动静脉采血管”开始迅速打开市场。刘建设乘胜追击,企业的生产领域迅速扩张,数年间就创办了多家公司,涉及电气绝缘、生物医疗、信息网络、纳米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博大科技集团,后被授予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资产达到十多亿元。

  40年的感与悟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近40年。对于刘建设而言,从迈向改革开放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40年的经历已经非许多人能及。他信奉的企业理念之一是:公司发展中一时的好坏快慢都只是过程,关键是看谁能笑到最后。

  10年前,我国某青年经济学家评价刘建设是:有一定理论根基的企业家,有相当实践经验的理论家。的确,与记者接触过的大多数企业家不同,理论和实践在刘建设身上几乎做到了完美统一。或者说,正是那些丰富的人生经历,让刘建设清醒地知道自己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富,在创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他时刻予以归纳和总结,并将这些思考内化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典型的“老三届”和“海归”派(海南归来),刘建设无疑对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最有发言权。在他看来,改革给了无数个当年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一个证明自我的机会,也让中国的经济、精神面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

  “中国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200年才走完的产业升级,这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刘建设认为,也正因如此,中国高速改革带来的“后遗症”也开始出现: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与之相对应的看病、上学、住房等百姓生活问题也开始集中出现。“处在这个巨变的社会中,人们在经历了物质生活的提高之后,近年来开始变得越来越缺乏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刘建设分析说,这一方面是因为逐渐加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长期注重工业经济而忽略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果。大量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得以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却长期停留在“战线”和“事业”阶段,未进行系统挖掘。

  作为嗅觉灵敏的商人,刘建设从改革前30年中嗅到了太多商机,每次转身,都在引领时代的步伐。2012年起,刘建设敏锐地意识到农业产业化将带给中国巨大的商业机会,在他人生的第60个年头,刘建设果断将集团发展得到重心转向中国有机生态农业领域,计划用10年的时间,搭建“一网、十城、百园、千品、万店”为核心的“中国金穗产业联盟”,“这将是一个超过千亿的市场,未来发展更是不可限量!”刘建设对此充满信心。

  刘建设还认为,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周边城镇化建设必将加速,“农民进城,而企业家则要下乡”。长江经济带大有文章可做。

  其实,刘建设很少加入过社会各类组织或机构。在他的头脑中,自己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企业,同时“位卑未敢忘忧国”,他经常站在国力竞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上思考,思考改革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如何更好。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刘建设才义无反顾地牵头了楚新会投融资平台。希望能够集大家的智慧,共同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贡献力量。

  从工厂的学徒,到集团的总裁,刘建设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勇于挑战、敢为人先,更是对机遇的准确把握。博大集团并非刘建设一个人的,但正是刘建设的精神影响着博大人不断拼搏。在国家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机遇之下,刘建设决心带领博大创造更多的辉煌。正如他所言:“昨天的辉煌,属于多年来伴随着博大一起成长,洒一路汗水,留一路华章的全体博大人;今天的博大人将更加精诚团结,脚踏实地,乘势而上。”

  编辑/鲍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