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当代艺术之纯粹的印象

  • 来源:TA生活家
  • 关键字:介质,保守,麻木
  • 发布时间:2015-03-27 13:43

  消费主义正悄无声息地在中国蔓延,消费不仅满足了人们感官需要与心理诉求,同时也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来彰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时代语境下,艺术不再简单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向导,同时扩散到与市场的联系。消费时代是一个以文化符号为诱饵,以利润为目标的社会体制。这一体制对艺术的侵蚀,与敏感的艺术家发生了摩擦。艺术家通过对消费时代的独特感知,倾诉出内心的抗争,呼吁人们净化内心,回归纯粹。

  距初识李明已有七年之久,他如磐石般的稳重并未因世事的纷繁而动摇,他的作品就如他的为人,纯粹得让人觉得踏实。兢兢业业的落下每一笔,没有一丝花哨。我有幸目睹了他四年如一日的坚忍,见证了他《叠加》系列的萌发与成熟。从最初的单一叠加,到后来的多形式叠加,不只是画面内容的叠加,数量的叠加,语言的叠加,也是他青葱的创作岁月的叠加。于纯粹的“叠加”中,他寻觅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就目前我们所处的消费时代而言,衣食住行在无形地表达着这一时代的属性,衣物和棉絮作为他创作的初衷不经意间打动了他。如他所言,最初这一系列作品灵感的产生源自一次非自主的消费经历。货架上码放整齐的各类衣物咄咄逼人的涌向他,满目玲琅的消费品所产生的强制性需求,与当时苦寻创作思路不得其解,却还要面对生活琐碎的他所产生的情绪如出一辙,顷刻间叩开了他的心弦。以此开启了他数年的“叠加”之旅,并一发不可收拾。

  初见《叠加》,扑面而来码放整齐的衣物,单色调的背景衬托着整齐鲜明的主体,衣物的颜色很丰富,但是很宁静,没有丝毫扎眼的刺激,却以这份平静的震撼吸引观者驻足。消费行为的快节奏与商品陈列的单一性,现实生活的律动与画面的静谧是他试图达到碰撞摩擦的表现效果。如他本人一样,与年龄不相称的沉稳有时会给陌生人以错觉,误以为他是个不解风情的乏味之人。实则不然,除了我所了解的他涉猎广泛,且热爱运动、热爱自然之外,从他对《叠加》系列色彩的陈列与布局来看,他的内心是企图张扬的,但心底的喧嚣却始终内敛于他如水的平静之中。他需要通过对艺术的领悟来释放内在挣扎产生的涟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正是他经年累月的重复“可叠加”的另类表现形式,潜移默化成了他描述消费时代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如其他青年艺术家一样,李明也质疑过自己创作风格形成的初期,然而坚忍过后豁然开朗。起初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叠加”让他怀疑自己是否会乏味与麻木,但事实上,在保守中寻求表达,在束缚中企图突破的悸动,类似止痒的冲动与刺激使他其乐无穷且乐在其中。《叠加》系列中,整齐的一摞衣物中最上面一件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映衬了他在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心境,即律动的内心在画面上的涅槃。

  在他反复的“叠加”过程中,也延伸出更多的感悟。既要保持着对时代的敏感,又要保持心灵的纯粹,于是他开始寻求“空”的状态。这种内心的空无性是对他内心净化的一个情感体验。“从作品的开始直到作品完成这段时间,在我脑海中好像断了线似的留给我的只是一段空白”他如此描述他创作时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如吕胜中先生所说:“只有心里面真的空了、无杂物了,才可以装得下东西”。这种禅悟与容纳并不是客观世界中某些具体的琐碎的事件或现象,而是通过画笔在油画布上的不断描写刻画所产生的对人类世界生命的全部理解、认可与接受。假如把这极为简洁的图形符号的反复视为时间的重复,那么内心的空间就必须有容纳。在创作中李明始终坚持背景的纯粹,没有一丝杂质的单色,以此为他所坚持的“空”、“无”在画面上的具象化,衣物和棉絮作为主体寄托对象即为“有”。 融合道家思想的“有”“无”相生,想有所表述,须有所空灵。观者驻足于他的作品前与其产生共鸣,无形之间参与其中,成为他作品的第二作者。

  李明试图表现的思维随着审美经验日益开阔,叠加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有时当我面对这些“站在”对面“穿着”整齐的衣物和棉絮时。一刹那会觉得那是影射出来衣冠楚楚的“人”。这 “人”并不是具象的,而是一个意念上的通感。会不自主的带入对“人”的看法。这些“人”有地位的高低,有身份的不同,有贫富的差距;有些排列高低错落,如城市的繁华纷扰;还有些排列机械化的复制,如现今商品时代的批量化生产。通过简洁的形式展现出众多赤裸裸站在消费时代中茫然的世间百态,怅然若失的同时找寻自我的存在价值。

  “感受到美而不加入意见是唯一真正对美的了悟”。李明就是这样纯粹的一个人,纯粹的蕴育着他的思想,涵养着他的品性,毫无杂质介入他对艺术的了悟。

  李明创作感想:

  罗丹说过:“发现就是艺术”。无独有偶在一次硬性被要求逛商场时,冷不丁的意识到商场里面整整齐齐的各类衣服的摆放方式,诧异之余意识到这种重复、叠加的表现形式,还有这种形式给我带来的内心感受,是一种构图方式、是一种铺面而来的无形的力量,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深深触动了我内心的创作心弦,我意识到这就是我要找寻的素材与表达方式!

  艺术创作于我而言,就似把各式各样的水注进无数的空杯子之中,然而杯子越空,创作发挥的空间也就越大。也正是这种“空”决定着水的这种深度,而水位的高低——表达内容的多少,会形成一种类节奏关系,一种我不断追逐的可生长的力量关系,这种类节奏关系就是我的兴趣所在,而“空”便成了其中的支撑点……

  文/赵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