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纪录片,多是回望过去发生了什么。不管是人文类还是社会类,均以跟踪纪实、口述历史、影像重现等纪录形态来表达传统与现代的对峙中人们对传统的呵护。满脑子是档案解密、考古挖掘、文化遗产、刑侦破案之类。尽管人们也在说纪录片是一个电视台软实力的体现,但还是难以改变纪录片一不挣钱、二无收视、三无核心竞争力这种固有的认知。不管是大气磅礴的鸿篇巨制,还是韵味悠长的微纪录短片,即便再三让人读出浸透着深深的人文关怀,彰显着温馨的人性光芒,可就是难以走进市场,难以进入国际视野,难以安排在黄金时段播放。中国纪录片一直给人还在路上的感觉。何处是新起点?何时开启新篇章?
笔者以为,关注当下,关注大时代大契机的到来,就会赢得新的开始。2008年得益于北京奥运,纪录片《故宫》进入了西方主流社会的视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得益于商业化的定位和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发行到世界许多国家,创造了市场奇迹,同时开拓了纪录片模式化的道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央视财经频道好时段播放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系统解读了互联网引发的人类社会变革的重大时代命题,其闪烁出来的思想性和影响力,为人们认识当下社会生活提供了多维的思考,表现了纪录片人与时代同步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面对飞速变革的中国社会,我们的纪录片人就必须这样直接关注当下,关注中国正在发生什么,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和具有地域特征的人文事件,特别是作为地方台,因为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国的纪录片流派中一直占据突出的位置。纪录片不仅有京派、海派,还有渝派和南派等等。眼下的纪录片创作与创新正在走近每一个人,我们看到许多普通百姓开始了他们的微纪录。网络媒体如搜狐高清纪实频道、爱奇艺纪录片频道,关注着纪录片并为纪录片提供了便捷的传播渠道。可以预见,中国的纪录片将在怀有万丈雄心的纪录片人的倾力拼搏下,走出制作的市场化路径来。毕竟,市场才是最大的推动力。
蔡照波,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高级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