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会哭的皇帝:真正的李世民会玩花样哭
- 来源:广东电视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皇帝,李世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31 13:55
电视剧《武媚娘传奇》中,张丰毅饰演的李世民高大威严,颇有帝王之相,不禁让观众朋友们对李世民肃然起敬。但是,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实是一个爱哭的人,他隔不多久就要变着花样哭上一次,冰冷的眼花时时挂在他的眼角,有时甚至泣数行下,痛不欲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李世民为什么如此多泪?他的眼泪究竟还该不该相信?这是个让很多人眼熟的问题。
号恸,实现人生抱负
据统计,李世民发迹后的哭泣,前前后后竟然有十多次。虽然哭泣的花样多多,哭泣的对象各有千秋,有老爸,有儿女,有大臣,有士兵,所谓“万变不离其三”,李世民哭来哭去也只有三种哭法:一是只流泪不出声的泣,二是只有声没有泪的哭,三是放声痛哭的号。但是,对李世民来说,这三种哭法已经足够了,唐太宗能够熟练地将这三种哭法应用于级别不同的场所和对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李渊起事不久,受到隋将宋老生抵抗,久而无粮,欲还守太原,以图后举,可李世民分析时局后以“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为由力阻李渊,父子闹反。这是一个攸关存亡的大问题,爸爸不听劝,世民很无奈,只好“号泣于外,声闻帐中”。
后来父子俩在号泣中求同存异,共图大业。很显然,这次的号泣是以生死存亡为内容,以发出信号为形式的哭,这种号可以理解为担心父亲犯错误的真哭,也可以理解为引起李渊注意而故意闹些动静的假唱,亦真亦假,难解难分。
同样是号恸,李世民在玄武之变后的号恸,并非是为两个亲手所杀的兄弟而号,而是为父亲的宽仁所恸。但是,真实的情况也可以是这样的:从玄武之变前因后果可以看出,双手沾满弟兄鲜血的李世民此时的号恸是苍白的,假装慈悲的丑行也是昭然若揭的。如果事实真是这样,这种号恸只能是实现皇帝梦后的真笑假哭。
哭泣,安抚群臣百姓
古人云:有声无泪便是哭。哭是要发出响声的,流泪是次要的,哭的目的除了发泄内心的痛感,更重要的是让别人看。李世民的哭与号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故意制造噪音,不同的是号恸面对少数人,从而引起关注,而哭泣面对多数人,是做秀给别人看,并且面对的群臣和将士越多,李世民哭得就越有劲、越动人。
贞观十九年,唐朝征高丽受挫,战死者将近两千人。李世民亲命设祭坛,临哭尽哀。这么一哭,牺牲将士的父母听说后,感动涕泣,无尚光荣,纷纷自己宽慰自己:“吾儿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
高士廉是李世民老婆长孙皇后和大臣长孙无忌的亲舅舅,对二人有抚养之恩。其人是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死后,如果不哭上几次,皇后不高兴,大臣不满意,自己也愧疚。
于是他先到高家哭,回到东苑后又“南望而哭”,等到灵柩出横桥,他又登上长安故城西北楼,望着出殡方向恸哭。对于高士廉的死,李世民竟然连着三哭,这让长孙家族的人感动不已,并看到了皇恩,也让大臣们看到了皇上的宽仁,让长安城的百姓看到了帝王慈悲。一石三鸟,扶慰众生,效果就是这么好。
襄州都督张公瑾亡故之次日,太宗就要吊唁志哀,有司奏,辰日忌哭。上曰:“君之于臣,犹父子也,情发于哀,安避辰日!”遂哭之。就是这么恰到好处的一哭,李世民向世人展示他和臣子之间的鱼水关系,对死去的张公瑾是这样,活着的什么样,大臣们可以自己去感悟了。面对父亲般的主子,臣子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干好工作呢?这就是李世民哭的艺术。
李世民的哭,形式、内容和效果兼具。而从其隐含的实质看,效果高于内容,内容源自形式,形式服务效果,一切顺其自然,一气呵成。说这种哭是真心,亦可,说它是假唱,也行,但做秀的成分应该多于真心。
涕泣,表达对亲人思怜
在自己的亲人面前,他是几乎不哭或是很少哭的,他表达痛感的另一种方式是泣,就是只流泪不出声,或是流泪小声哭。李世民在想念、愧疚、悔恨甚至疼爱亲人时,他不号少哭,多用泣涕。长孙皇后病故后,李世民泣过两次。一次是他在宫内花园建筑高台,以便远望长孙皇后的昭陵,听完魏征的劝谏,“帝泣,为之毁观”。
另一次是他过生日时想起长孙皇后又泣了一次,并且“泣数行下”,弄得周围人都挺闹心。他对最喜欢的晋阳公主“亦为流涕”。杀李勣时,他承认自己没有管好儿子,也禁不住“为之洒泣”。奄奄一息时,面对太子结束了人生的最后一泣:“汝能孝爱如此,吾死何恨!”
当然,李世民的泣也并非为皇亲国戚所独占,一些最为亲近的大臣去世时,他也是要泣一番的,比如对杜如晦、魏征甚至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的兵部尚书侯君集。
有时,李世民也会号、哭、泣三法并用,魏征就是唯一受此殊荣的人物。魏征病危时,他“悲懑拊之流涕”,魏征死时,他“亲临恸哭,废朝五日”。出殡时又“登苑西楼,望丧而哭”,极尽哀荣。
魏征去世一年后,他还念念不忘地跟侍臣们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说着说着,又“泣下久之”。谁敢说这样的泪眼不是真的呢?
李世民的哭泣花样说是很多,其实也不多,他通过号恸实现自己的人生报复,通过哭泣安抚宽慰群臣百姓,通过涕泣发泄对亲人的思怜之情。有时是一种自然流露,有时是一场人生游戏,有时又升华为领导艺术,人能哭到这一境界,的确也是真功夫。(来源:综合)
延伸阅读
魏征直言进谏,太宗鹞死怀中
有人献给唐太宗一只鹞鹰。这只鹞鹰毛色光亮、神态俊异,眼睛里透露着冷峻的光芒,看上去十分威猛,仿佛是上天的宠物降到了人间。唐太宗对这只鹞鹰十分喜欢,几乎爱不释手,整天把它架在自己的胳膊上,左瞧右看也看不够。大臣都见唐太宗如此钟爱这只鹞鹰,都担心他会玩物丧志,由此而耽误政事。但他们又都知道唐太宗的脾气,害怕惹火烧身而不敢直言劝唐太宗。
有一天,唐太宗正在兴致勃勃地逗鹞鹰玩,侍卫通报魏征来了。魏征是唐太宗的重臣。此人无私无畏,对唐太宗敢于直言相谏。因此,唐太宗很敬重他。听说魏征来了,唐太宗怕他看见自己在玩鹞鹰,就想把鹞鹰藏起来。可是,着急之中又找不到可藏的地方。这时,魏征已经进来了,唐太宗就慌忙将鹞鹰塞进怀里。魏征已经看到了唐太宗的动作。但他装作什么也没看见,只是一本正经地要和唐太宗谈事。
唐太宗只好装作无事,与魏征攀谈起来。魏征侃侃而谈,讲的都是古代帝王因贪图玩乐而不理朝政,结果误国误民,导致灭亡的事。魏征滔滔不绝,而唐太宗担心着怀里的鹞鹰,但又不便说出来,也不好打断魏征的话,只好跟着应和下去。过了好长时间,魏征终于讲完了,起身告辞。等到魏征走了,唐太宗连忙解开衣衫,取出怀中的鹞鹰。但由于时间过长,这只可爱的鹞鹰已经被闷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