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十误区

  肺癌(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

  典型案例:胸内一科门诊来了一位老大爷,自述半年前淋雨受凉出现喷嚏咳嗽,自觉感冒了,到药店买了点药,几天后喷嚏好了,但咳嗽没完全好,自服氨苄青霉素,咳嗽有所好转,以为感冒引起的咳嗽,过段时间会全好。可断断续续的半声干咳半年,近期更是频繁,明显加重,前天还咳出了血丝痰。儿女赶紧带老人在当地医院拍片显示,右肺上出现一肿块,左肺上还有小结节。经湖南省肿瘤医院诊断为晚期肺癌。

  专家建议:不要小看咳嗽,长久不好时要及早拍片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早期肺癌手术治疗是有治愈可能的。一般而言,咳嗽1月以上,就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很多肺癌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往往认为这是小病不值得花钱去治,确诊时为时已晚。现在肺癌已高居我国癌症发病第一位,子女也要关心老人,花点时间陪老人看病,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少花钱看好病。

  其他误区:1.不吸烟不会得肺癌。吸烟是公认的肺癌高发因素,但并非不吸烟就一定不会得肺癌。近年工业化(化工污染)、城市化(汽车尾气)使空气污染严重,PM2.5微粒等有毒物质的吸入,甚至是EB病毒的感染、结核疤痕都是人们所忽视的病因。

  2.病灶小就是早期肺癌。其实,有些肺癌是较为容易发生转移的,比如小细胞肺癌、腺细胞肺癌等,癌细胞易转移到头、肝脏、骨头等多个部位,病灶虽小,却发生大量转移,这已经是中晚期肺癌,称之为小病灶,大转移,非常危险。因此不能以病灶大小判断肺癌分期。

  3.中晚期肺癌没有必要再治疗。由于一些肺癌患者没有及时诊治,确诊时疾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其中不少患者病情已累及心脏及大血管。于是又有人认为既然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与不治是一样的。其实不然。统计资料表明,晚期肺癌患者如果不进行治疗,仅能生存3~4个月,而采取手术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部分患者甚至能生存3~5年。而且,疼痛、乏力、胸闷等经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会提高。特别是那些患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如果无远处淋巴转移,病变仅侵及临近脏器(如心脏、大血管、食道等),开展程度不等的根治性手术,能够最大限度延长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

  鼻咽癌(鼻咽恶性肿瘤)

  典型案例:25岁的何女士一侧头痛,自以为是工作忙、压力大造成的,就在药房买止痛片之类消炎镇痛药服用。初始还有效,随后自觉头痛有加重趋势,就诊于当地医院内科及神经科,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药无效。再到五官科会诊,行鼻咽镜检查见鼻咽顶后壁新生物,表面光滑无溃破及出血,试行鼻咽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分化鳞癌”,再行CT检查示颅底骨质已有破坏,为“黏膜下型鼻咽癌”,经放射治疗及化疗,病灶得到有效控制,头痛治愈。

  专家建议: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等南方5省区,鼻咽癌是高发状态的恶性肿瘤,虽然鼻咽癌是一个可怕的疾病,但如果在发病的早期阶段即被发现,治疗效果比较满意。据文献报道,早期鼻咽癌经正规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鼻咽癌患者会出现一侧耳闷、耳鸣及听力下降或早起后痰中带血等症状。不典型症状如头痛、视物模糊等,到了较晚的时候,会发现颈部有包块及视力下降,头痛加重,面瘫等症状。因此,对于有一侧听力下降、涕血、甚至头痛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建议到耳鼻喉科就诊,行鼻咽镜及鼻咽CT检查,排除鼻咽癌,以免延误诊治。

  其他误区:鼻咽癌必须要手术切除。对于大多数可切除的肿瘤,手术往往是首选,但初治鼻咽癌首选治疗是放疗,这是由鼻咽癌特点决定的。一方面鼻咽癌位于人体头部中央,容易侵犯周围很多重要器官,并形成不规则形状肿瘤,同时易沿着淋巴系统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手术难以切净;另一方面鼻咽癌对放疗敏感,放疗可很好控制鼻咽肿瘤及颈部转移的淋巴结。调强放疗是目前鼻咽癌的最佳放疗方式,相比常规放疗能有效提高肿瘤控制率及生存率,并减少放疗后遗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在鼻咽癌治疗中地位较低,一般仅限于部分复发鼻咽癌,且有严格适应征。

  湖南省肿瘤医院供稿

  淋巴瘤(恶性淋巴瘤)

  典型案例:2012年1月,袁某颈部淋巴结肿大,以为是炎症,吃了抗生素无效。淋巴结进一步增大,并出现咳嗽、气促。在某地级医院住院,行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组织少,不排除是结核或淋巴瘤,建议再次活检。拒绝再次活检,自行按结核治疗一月,无效。咳嗽、气促症状加重,并出现发热。找“老中医”用草药治疗一个月,仍无效。找到易平勇教授咨询,考虑淋巴瘤,经病理切片会诊,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胸水、肺受侵),经化疗后,病灶全消失。

  专家建议:淋巴瘤和淋巴结结核早期临床表现很相似,很容易把淋巴瘤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早期淋巴瘤治愈率高,被误诊后,变为晚期,治愈机会减少。淋巴结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除淋巴结肿大外,还有结核中毒性症状,如面色潮红伴午后发热,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有压痛,抗结核治疗有效。而早期淋巴瘤发热少见些,一般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直肠癌(直肠恶性肿瘤)

  典型案例:患者阳某于2013年4月大便带血,她把症状说给一个当医生的朋友,朋友很轻松地就诊断了:估计是痔疮,建议去医院专科进一步检查。她去医院碰到检查的是男医生,过不了心里那道坎,便在药房买了治痔疮的药,再没去医院看病。经过间断用药后,便血情况也时好时坏。2013年10月下旬开始,她自觉便血情况较以往加重,主要表现在便血量增多、粪形变细、大便恶臭,同时伴有肛门坠胀及便不尽感。直到2013年底,单位组织体检,肛肠检查的女医生一查估计是直肠癌。经过简单的直肠镜肿块活检后她被确诊是直肠癌。

  专家建议:中国80..以上直肠癌病例在初期曾被误诊为痔疮,即便在国外也能到70..。特别是年轻人更容易忽视已有的症状。如果是痔疮,多数虽有便血,但没有大便变细、变扁,大便次数改变也不明显,而且血色鲜红不和大便混合,只是在大便表面的滴血,货线状流血,喷射状出血。而直肠癌多数有大便形状的改变,也就是变细、变扁,病人便意频繁,每次都觉得排不干净。直肠癌的便血常伴有黏液,在黏液血便中,大便和血混合在一起。一般医生做个直肠指检就可以确诊,因为75..的直肠癌都长在指检所能达到的范围内。

  结肠癌(结肠恶性肿瘤)

  典型案例:李某某,男、65岁,体检发现贫血,查血红蛋白68g/L,平时无便血,大便颜色正常,无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潜血检查阳性,结肠镜检为右半结肠癌。

  专家建议:结肠癌病人一般有大便带血,但发病在结肠分段比较高的部位,如:升结肠(又称右半结肠)、横结肠前段可以没有肉眼可看到的血便,因为这些部位即使肿瘤侵蚀肠壁小血管,这些少量的血液混合在大便里,通过一段比较长的大肠,加上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反应,拉出来就基本上看不到血的颜色了。而长期这样的慢性失血自然就会造成贫血。另外,这一段肠腔比较大,而在这一段肠腔里的大便是呈糊状的,大便一般都能够通过,除非肿瘤生长到占满整过肠腔,使大便通过艰难引起腹痛。这一段结肠的大便还没有成型,成型在左半结肠和乙状结肠,这一段病变不一定出现腹泻。所以,一部分结肠癌可以没有腹痛、腹泻和血便,仅仅表现为贫血。有贫血的病人,要考虑做大便潜血检查,潜血阳性除考虑胃出血的可能,也还要考虑大肠出血、大肠癌的可能,建议做结肠镜检查,这是最直观的办法。

  胃癌(胃恶性肿瘤)

  典型案例:患者某女,24岁,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2013年初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隐痛,伴恶心呕吐,伴大便不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胃镜病检示:高度异性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低分化印戒细胞腺癌,胃底局灶低分化瘤,慢性胃炎。Her-2阳性,FISH检测阴性,确诊为胃癌,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全腹广泛转移。虽经美国、中国医生全力救治,还是于两个月后全身衰竭而死亡。

  专家建议:传统观点认为,胃癌多见中老年人,青壮年少见。其实不然,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国际上年龄小于30岁的胃癌患者占胃癌患者总数的2%左右,而在我国,这个数字高达7.6%。胃癌的发病年龄逐渐趋近年轻化跟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分不开的,例如生活饮食不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忽视轻微的胃部不适等。

  肝癌(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

  典型案例:2013年12月,48岁的李先生因“上腹部隐痛1个月”就诊我院放射介入科,古善智医师接诊,阅读了患者外院CT片发现肝脏右叶9×7cm巨块型肝癌,门静脉右支癌栓形成,仔细询问病史,原来李先生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且在3个月前也被诊断为肝癌。古主任又阅读了患者哥哥的CT片,惊奇的发现兄弟俩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极其相似,再进一步询问得知李先生的母亲患有乙型肝炎,由此推断其兄弟俩系母婴垂直传染。兄弟俩平时有嗜酒爱好,由于个体携带肝癌易感基因加上不良生活习惯最终导致肝癌发生。

  专家建议:肝癌出现家族聚集性很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共同生活环境有关,家族性肝癌与乙型肝炎有很密切的关系,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容易造成肝癌的家族聚集倾向,其他因素还包括:食物中的亚硝酸盐、黄曲霉素、肝吸虫、血吸虫等。预防肝癌家族聚集现象,要防治肝炎、切断家族传播,尤其是母婴垂直传染;如果直系亲属有肝癌患者,已经携带肝炎病毒者,建议每隔3-6个月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肝脏检查,;戒烟酒、避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