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46例

  •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
  • 关键字:参苓白术散,小儿,泄泻,临床疗效
  • 发布时间:2015-04-03 13:40

  【摘要】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脾虚型泄泻患儿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患儿,显效32例,占69.6%,好转11例,占23.9%,无效6例,占6.5%,总有效率为93.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治愈率高,起效快,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小儿;脾虚型泄泻;临床疗效

  泄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大,便质稀薄,排出物甚则呈水样或稀薄粪便,夹有食物残杂。本病四季皆可发病,但多以夏秋季节发病较多,有时可发生流行。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间,笔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儿均来自我院社区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9,年龄3个月至1岁者31例,大于1岁小于2岁者15例,例病程2个月至2周者40例,大于两个月者6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1]小儿泄泻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完谷不化,病情轻者,大便次数稍多,便如稀粥或蛋花样或带食物残渣或挟少许粘液,便量不多,能进食,偶有呕吐,精神尚好,重者每日大便可达10余次便如稀水样或带粘液,不能进食,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或有发热,甚则可出现烦渴,囟门,目眶凹陷,皮肤弹性减低,四肢冷,尿少,或有呼吸深长或加快,昏迷,抽搐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大便检查:大便培养可诊断本病即可以排除其他疾病。

  2 治疗方法

  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莲子肉6g,薏苡仁10g,砂仁(后下)3g,桔梗4g,白扁豆6g,白茯苓6g,白人参3g,甘草3g,白术(土炒)6g,山药8g,炮姜3g。加减:若久泻不止者可加五味子3g,罂粟壳2g以温肾止泻,若食欲不振者可加麦芽6g,乌梅3g,神曲6g以消食化积,兼有食滞者可加鸡内金(研磨吞服)4g,山楂6g以消积化滞。若兼里寒而腹痛严重者可加干姜3g,肉桂3g以温中驱寒止痛。水煎服取汁300ml,分3次口服,每日1剂,以上剂量均按照2岁患者剂量治疗,脱水者配合体液疗法输液治疗,同时加强患儿护理,治疗期间避免辛凉食物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乱吃瓜果等食物,注意保暖,适当控制饮食,少食多餐,进食要有规律,及时换尿布。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小儿泄泻的诊断标准制定,显效:治疗7天后粪便性质及次数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治疗2个疗程后,粪便性质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天后,粪便性质及其次数减少,全身症状轻微改善,治疗两个疗程后,粪便次数及性质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无效的送往市级医院接受治疗。

  3.2 治疗结果

  显效32例,占69.6%,有效11例,占23.9%,无效6例,占6.5%,总有效率为93.5%

  4 典型病例

  王某,男,1岁,2012年10月25日就诊,其母亲代诉患儿泄泻4天,大便稀溏或夹杂有未消化食物,色淡黄,时泄时止,每日10次左右,量时多时少,食欲不佳,精神差,曾服用“蒙脱石散,乳酸菌素片,多酶片”等药物均无效,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萎黄,消廋,舍嫩淡,指纹淡红。症候分析:由于患儿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见大便稀溏,时夹杂未消化食物,或有食欲不振,脾不健运,精微不布,生化乏源,故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消廋,舌头谈。证型为脾虚泄泻。治法为健脾益气,渗湿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基本方:莲子肉4g,薏苡仁6,砂仁(后下)3g,桔梗3g,白扁豆6g,白茯苓6g,白人参2g,甘草2g,白术(土炒)6g,山药6g,炮姜3g,五味子3g,麦芽6g,乌梅3g,鸡内金(研磨吞服)4g,山楂6g,干姜3g。3剂,水煎服300ml,分三次温服。服用3天后泄泻缓解,大便次数减少,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连续服用7天后,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缓解,随访3周末为复发。

  5 讨论

  在治疗本病中应认识到,小儿脾胃本薄弱,纯补易于壅滞致阻滞脾运,过清又易于克伐而损伤脾气,特别在久泻之后,其脾虚征象尤为突出。诚如《金贵要略心典》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病的基本病机。小儿用药多以药味专为主,参苓白术散药味少儿专,适合小儿的生理特点。方中白人参大补脾胃之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共为君药。山药,莲子肉既能健脾,又有涩肠止泻之功,二药可助参,术健脾益气,兼以固肠止泻,白扁豆健脾化湿,薏苡仁健脾渗湿,二药助白术,茯苓健脾助运,渗湿止泻,四药共为臣药。佐药以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和胃,与补药相配,补而不滞,桔梗开宣肺气,通利水道,布精微而助运化,并能载行上药,以益肺气而成培土生金之功。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共为佐使药。加减中五味子,罂粟壳以温肾止泻,麦芽,乌梅,神曲以消食健脾,鸡内金,山楂消积化滞,健运脾胃,干姜,肉桂温中驱寒止痛。诸药配伍,甘淡平和,能补中虚,助运脾,渗湿泻,调气机,补而不滞,且能“培土生金”而保肺,共成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

  脾健则运,运则脾气自复,病可愈。本观察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治愈率高,起效快,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包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