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散影

  • 来源:留学生
  • 关键字:建筑,洋房,商业
  • 发布时间:2015-04-30 08:38

  看万国建筑不一定旅途欧洲,到上海也可以。清明时节的上海,霪雨霏霏,细雨润泽的路面,透着乌黑油亮的光泽。这阴阴冷冷的清漱,与旧时法租界的幽静,十分相称。

  漫长的淮海中路,数到1836号,一处绛红色的外廊式公寓辟开了一条宽宽绰绰的巷子,两旁法国梧桐婆娑掩映。这六层高绛红建筑叫东美特公寓。东美特公寓是武康路的南起点。

  旧上海的住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名曰公寓,与之相应的叫洋房。“公寓”勾勒出一幅图画:形形色色、互不知心事的人群居在独立、结构相仿的小单位。与群居感相比,“公寓”这种叫法的独立、疏离色彩更浓。像早年的上海滩,光怪陆离,天南海北的人,熙熙攘攘,追逐着流光溢彩,住在同一栋公寓小格子里的人们,演绎着人间的悲喜交织。

  海上电影演员孙道临、赵丹、秦怡等人曾住在东美特公寓,是公寓格子里的社会名流。每个房间窄窄矮矮,昏昏暗暗,木楼梯上下吱呀作响,早晨窗外飘来别家留声机的声音,楼道里掠过咚咚的脚步声。

  栖身在这里的名流,是夜上海交际场的焦点,沪上风云人物。但光鲜的外表不足以让他们负担洋房家产。租界里的公寓,既能在地理位置上给他们足够的荣耀,又不会耗尽有限的收入。

  旧时公寓以六层居多,结构老朽,水路电路系统不灵。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张爱玲搬回上海,住在常德公寓,常德路195号,开始靠写作谋生。她笔下的公寓生活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战时煤贵,热水汀变成装饰。倘若不小心打开了标着“H”的水龙头,公寓复杂无比的水管系统就会大呼小叫,轰隆作响,声音由远而近,像头被困的野兽,痛苦挣扎、呻吟嘶叫,费尽最后一丝气力,水龙头滴下两滴生锈的黄浆。梅雨时节,房子高,压力重,公寓门前积水至深,得花钱顾黄包车渡河。雨再大,公寓里便开始闹水灾。即便毛巾、麻袋、被褥,全堵了窗户缝,墙根还是被浸得汪着水。

  短短的武康路不过1100多米,十五分钟便由南端的东美特公寓走到北端的华山路。武康路上还有座米黄小楼,叫密丹公寓,单栋独体,比东美特公寓规模还小,由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法租界的赉安洋行设计。“密丹”是“Midget”的音译,直译就是“小”,上上下下住着10户人家。

  密丹公寓从上到下,除了外墙上开的绛红框小窗子,就是一个灰色调。墙面布满混凝土的天然褶皱,窗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凹凸不平,好像打在墙上的补丁。公寓房客的形象往往一身长风衣、压一顶帽子、手拎一只深棕色皮箱,来去匆匆,与洋房大户人家安家落户的繁复累赘、从容安逸截然相反。密丹公寓这种小巧、极简的结构与色调,像极了居住其中,全部家当就几只皮箱的单身房客。

  百年前的上海滩,是多少人醉生梦死的地方。如今一些旧街变成了繁华商业街。南京西路人民广场附近最好的路段坐落着上海市政府、上海博物馆、大剧院和音乐厅。第一人民百货还满载着当下的生活气息。然而,这些喧嚣,都好像是时间表面上的那层浮油。熙攘中的那几座厚重、陈旧的发黑、发黄的建筑,夹杂在鲜亮的现代商厦之间,一直安稳地矗立在那里,任十里洋场浮云变幻。

  张楠迪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