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经济学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马拉松,跑步,体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1 14:29
田径协会于2015年起取消赛事审批,可以想象,取消了审批之后,国内马拉松赛事将迎来新一轮的“井喷”。
有人对那些每天在朋友圈里晒跑步的人群做过一个描述:“大概都在三十五岁之后,事业有小成,却正在进入中年。”
忙碌的中国人开始在“朋友圈”里每天奔跑,也就是近两年的事情。
如同《阿甘正传》电影里的片段:阿甘一人开始了奔跑,随即引来了一大堆人开始奔跑,有的人在寻找奔跑的意义,但是有的人只是迈开了腿开始奔跑而已。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城市已进入奔跑盛世。
“马拉松是中国中产阶级和白领带动起来的活动。这批人收入不错,运动意识也有,他们的行为和消费具有示范性。”上海体育学院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项目“体育赛事与上海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负责人黄海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摇号参加马拉松
40年前,跑步热在美国的城市人群中爆发,成为时尚。《阿甘正传》里阿甘玩命跑步、一大堆人跟随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这一潮流。在这一跑步盛世中,还有一部名为《跑步圣经》的书被疯卖了几百万册。
今天,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奔跑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赛事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女子跑、四季跑、彩色跑……跑步已经变成大都市的高调时尚。
在美国运动项目的排序中,路跑占到第一位。黄海燕刚从美国回来不久,“中午12点有人在跑,晚上12点也有人在跑。”日本人也是跑步和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狂热爱好者。“近十年来,夏威夷的参赛者60%以上为日本人。”黄海燕说。
而在中国,路跑和参加马拉松跑步,也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加上一些社交媒体和可穿戴设备的推广,跑步更加有传染力。
2012年,北京马拉松3万名额报名满员,用时94个小时;2013年,北京马拉松同样3万个名额,仅用10余小时即完成报名;到了2014年,北京马拉松6万余人抢3万名额,因人数众多,“北马”首次采用了摇号的方式确定参赛资格。而30年前,即“北马”首次举办那一年,仅有80人参赛。
迅速攀升的马拉松热,使得报名逐渐成为赛事商机的一部分。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转让参赛名额的信息。搜索“马拉松名额”可以看到多个转卖比赛名额的信息,这些转卖名额大多为半程马拉松或是全程的名额,要价最低400元,最高的要价3000元。而根据官方给出的报名费用,中国籍的参赛选手全程需要支付60元,如果只参加半程,报名费为50元;外国籍参赛选手全程报名费为200元,半程为150元。如按照全程60元计算的话,这些被倒卖的名额,仅报名费最高就翻了50倍。
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数据,2013年国内共举办39场田协认可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参赛人数超过75万人次,大大超出了2012年的50万人次。2014年的赛事数字,已经增加到了51场。
据本刊记者获悉,2015年中国将有56场城市马拉松要举行。但在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中国田协主席段世杰看来,中国的比赛并不多,还很少,“美国每年有700多场,日本也有200多场马拉松赛。”
“我们作过统计,单纽约市一年就有100多场各式马拉松。”黄海燕说。
跑步账单
老马加入跑步行列,已经有半年了。“我并不是个装备控,但也在跑步上花了点钱。”
三双运动品牌的跑步鞋、一件风衣夹克、两条跑步短裤、三件紧身衣以及一条紧身裤子,这是他自跑步以来“败家”的全部物件。“算了算,总共花了3000多元。老婆对此已经有意见了。”
一起跑步的朋友劝他说:“还好啦,后面水壶、帽子、压缩衣裤、表,各种装备慢慢‘烧’,建议先买好一双加厚护膝。”
在跑步这件事上,老马的投入不算奢侈。
曾有媒体在2014年12月末统计了几类人的跑步账。梁峰被冠以“土豪跑”的名号。
2014年才开始加入跑步行列的某公司CEO梁峰,坚持每周2次、每次5公里的路跑。2014年10月,他与另外15名中国选手挑战了-18℃的北极圈马拉松赛,在38岁这年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半程马拉松。
为了备战这次难得的极地马拉松,梁峰前后花了一万多元购置各种装备,其中包括限量版跑鞋。据不完全统计,梁峰在跑步上一年的投入约为55600元。
体育消费逐渐增长,但并不足以补平与一些体育消费大国之间的鸿沟。黄海燕和同事曾对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消费作过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跟它们的人均体育消费大概有20~30倍的差距。中国人均一年的体育消费只有200元人民币左右,英国是600多美元,美国也达到400美元左右。
“中国体育消费增长有巨大空间。这200元中,90%的消费是实物性消费,比如买运动鞋,但是服务性消费特别少,比如参加体育培训等。国外体育消费中,几乎一半是服务性消费。”黄海燕说。
运动服饰制造商耐克的首席财务总监堂·布莱尔几年前就看到了中国即将爆发出的与体育相关的购买力。他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耐克制定了中国销售目标,希望2015年的销售额达到40亿美元。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改变中国人的锻炼和休闲运动习惯。堂·布莱尔说:“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他们开始注重运动,但他们现在还不是参与者。”但是如今,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正投入到运动的洪流中来。
各大运动品牌也都开始了与跑步相关领域的拓展,可穿戴计步设备和手机计步器APP应用,也与体育用品一起被推上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就有12个相关项目获得投资,包括咕咚、腾米跑跑、约运动、乐奇足球在内,红杉资本、软银中国、平安创新投资基金等多家投资机构现身其中。而跑步类社交软件最受用户和资本市场青睐。
马拉松的城市营销
跑起来的力量,还不仅如此。
2013年7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学员刘春艳独自一人选择在世纪公园晨跑,随后通过微信传播,“感染”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大家约定早晨5:50分集合。
目前,已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西安、香港、中国台湾等20多个城市地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海外华人异地晨跑共同坚持“550”。
刘春艳希望通过“550”能够吸引100万个健康使者传递健康生活方式。
“‘550’跑遍中国最美的100个乡村”是刘春艳一直酝酿的设想。在目前城市马拉松大热的情况下,她希望带领跑友跑进乡村,在一片绿色的大自然中跑一场马拉松。最终,上海崇明绿华镇成为了550乡村马拉松的第一站。
“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冲积岛,虽然毗邻中国最大的都市上海,但是这里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工业污染。第一次来这里时就被一片片绿色和新鲜的空气所陶醉。”而100个美丽乡村跑步地点的筛选,也将围绕着空气清新、山川秀美、跑程特色等评选出来。这项活动得到了崇明岛政府部门的支持。
各大城市也争相举办马拉松。黄海燕说,“全国那么多城市举办马拉松,一开始的目的是城市营销。马拉松是室外的,能够展示一个城市最漂亮的地方。马拉松项目和城市营销非常契合的项目,政府很愿意申办。加之现在路跑这么火,民众很希望参与。”
城市能赚到什么
2015年1月3日,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主任、中国田协副主席杜兆才在马拉松年会上透露,田径协会将于2015年起取消赛事审批,放宽赛事准入条件,简化准入程序,激发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
据杜兆才介绍,2014年全国马拉松参赛人群达90万人次,其中参与全程和半程的超过26万人次。可以想象,取消了审批之后,国内马拉松赛事将迎来新一轮的“井喷”。
中国城市正在慢慢体会到一场万民皆欢的体育赛事所带来的甜头。国际田联路跑协会事务高级经理肖恩·华莱士·琼斯认为,经济效益对于马拉松的举办城市来说显而易见,很少有别的体育赛事可以带来如此的效益。“平均每个马拉松运动员都会至少有一个同行的伙伴,他们至少得在旅馆住3天到4天,还需用餐、购物等。即使每人只消费几百美元,数以千计的国外游客加在一起的消费总和也很可观。”
“从数据来看,体育赛事带来的城市消费力量是实实在在的。”黄海燕说。
根据厦门统计局的数据,厦门国际马拉松赛2003年创办,到2012年为止,一至十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给厦门带来的直接营业收入累计高达10.72亿元。仅2012年厦门马拉松赛前后3天期间,全市从马拉松赛获得的各项收入约为2.03亿元。
跑步热不仅仅是在跑友中烧起来,更是给每个城市烧了一把旺火。自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后,黄海燕更加忙碌。他正计划把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的理论带到福建,同时也帮助徽杭古道策划越野马拉松赛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吕爽/北京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