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机关两千干部看的什么戏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反腐,全家福,豫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11 14:34
“这个戏不写纪检人员,就写一个家庭的毁灭”
虽然已经在河南巡演百场、观众逾15万人次,但真正让反腐豫剧《全家福》闻名全国的,是2015年4月中旬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的两场——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近2000名干部成为观众。它在北京的第一场演出则是在中央党校。
“一位来自科技部的女干部红着眼圈表示”、“许多党员领导干部用纸巾擦拭着眼泪”……在河南演出时,曾有处级干部在剧场里失声痛哭。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称:“这场戏比十场报告的意义都大”。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则在梅兰芳大剧院的演出后表示,要在全国推荐推广《全家福》。
这部“不少剧情都由河南真实案例改编而来”的豫剧,三改剧名、十修剧本。
就写一个家庭的毁灭
《全家福》在剧情上并不复杂:就要升任市长的常务副市长韩英杰因经济问题被查处,女儿韩琳琳目睹3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回溯一个农民家庭两代人的奋斗史,揭示“一个曾经让亲人引以为傲的‘励志明星’和‘成功典范’,却在金钱、女色的诱惑下跌入了贪腐深渊。巨大的震动和落差,引起了韩琳琳痛苦的反思和追寻。”
其结果,则是女儿婚事中止、妻子疯癫、父亲去世等一系列家庭悲剧。
作为《全家福》导演,河南豫剧院艺术总监、艺术发展部主任张平告诉本刊记者,河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对于该剧提出的目标——“要让河南科级以上的干部看了一夜睡不着!”
张平是国家一级导演,此前执导的代表剧目有豫剧《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焦裕禄》,京剧《孔雀东南飞》《项羽》,评剧《任长霞》等50余部,曾先后5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3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导演”奖。
河南豫剧院办公室主任董继武则告诉本刊记者,该剧是尹晋华亲自策划并交给他们的任务,河南省纪委、宣传部和文化厅对此高度重视,3个部门“一把手”都直接参与了创作、修改和演出。
早在2013年9月,尹晋华便向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提出,廉政反腐的工作也要从文化、思想方面来抓,希望创作一台反腐败戏剧精品力作。
除了《全家福》,河南省纪委还牵头摄制了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正在央视热播,亦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肯定。
“按照传统的剧本套路,一般都是写纪检人员身边的人违法犯纪,纪检人员经过思想斗争,最终大义灭亲。”张平说,“我们没有展现主人公犯罪的过程,而是突出了他犯罪以后家庭成员的痛苦。希望这些情节,能像一根针一样扎到一些人心里,看后切身感觉到自己身上疼。”
张平说,“尹书记明确要求,这个戏不写纪检人员,就写一个家庭的毁灭,让大家看了有警示。”
这位2010年上任的河南省纪委书记,2013年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中说:每位干部都想飞得早、飞得高、飞得快,但是实际上最应该考虑的是“落得稳”。
不摔下来就是好作品
尹晋华一开始就向创作组提出:“文艺作品要走钢丝,不要走平地。”
“他说,不摔下来就是好作品!”张平回忆,尹晋华提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给自己设置难题、写痛处、写矛盾的激烈程度,才能教育人。
“省纪委给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案例,包括官员的忏悔书和纪委工作人员的办案故事。”张平告诉本刊记者,豫剧院领导和创作者阅读案卷、采访办案人员,“但是写落马厅官的家庭故事,河南就这么几个,都知道是谁,谁敢写?”
此前据河南省纪委相关人士对媒体介绍,韩英杰由该省几个“落马贪官”的真实故事集纳改编而成,包括开封市原市长周以忠、河南省水利厅原厅长张海钦、河南省教育厅原助理巡视员靳建禄等。
其中,周以忠在担任南阳市委副书记、开封市市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土地规划出让、拨付经费及人事调整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共非法收受人民币951.5万元,已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张海钦,曾任周口市长、河南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等职。2008年11月以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已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靳建禄,1949年出生于新郑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先后任河南省教育厅有关处室秘书、副处长、处长,直至省教育厅副厅级的助理巡视员。2007年,他因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张平说,尹晋华要求创作组“写出人性”。
这位省纪委书记认为,当前多数官员、尤其是80年代初大学生出身者,多从农村一路走来,成长不易。“尹书记说,这些人也许曾是优秀的好干部,但功是功,过是过。人物塑造要有血有肉,多个侧面,不要刻板。”
“要写就写得真实!”正是有了省委常委的支持,剧组开始全力发动。
譬如剧中韩英杰的老领导,市委书记柳淑琴说自己“也是有责任的”,称自己提拔带病干部是失职,作检讨——“尹书记就说这个是真实的,可以演!”
韩琳琳到隔离室看望父亲,创作组的原来想法是女儿给父亲写信——“尹书记就说可以演看望。但看望时旁边得有两个工作人员,避免父女串供!”
同在这一场,柳淑琴到隔离室探望老部下,剧本里原本一上来就是责备,“但纪委常委、监察厅副厅长付静加了一段‘你瘦了,头发也白了,姐心疼了’。”
张平说,“‘姐’这个称呼不是我们随便加的,是付静自己曾看望过犯错误的老朋友,以自己的经历加上去的。”
上升到对党的信念和原则
虽然放手编排,但反腐题材重大且敏感,剧作者未必能洞悉办案程序和边界。于是“每一场剧本研讨,省纪委、宣传部和文化厅都参加,我们反复修改了十来版,剧名也改了3次。”张平告诉本刊记者,“最初是《代价》,然后改为《人生》,最后才改为《全家福》。”
原因是,“全剧由韩英杰的女儿韩琳琳来讲述,由一张30年前的‘全家福’照片,引出一个农民家庭两代人令人感叹唏嘘的奋斗、堕落史。相比前两个名字,这个更有戏剧性、更切入本质!”
修改不乏细节。
譬如剧中第三场,韩英杰被隔离审查后,女儿韩琳琳去找柳淑琴申诉辩冤。
“最初的场景设置是去书记家里,但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就指出‘只能去市委办公厅’。”同时,按照最初的编排,女儿认为反腐败自己父亲被查,是“隔墙撂砖头,砸着谁是谁”。在河南省纪委的斟酌下,这句台词改成了“查住谁、谁倒霉。”
根据要求,整个演出没有“双规”两个字,都是说“隔离审查、隔离调查”。
10次修改,最大的改动是压缩了情感戏码。
在张平看来,最初的剧本更为感人,比如有一个没有出场的姑姑,在主人公成长路上付出很多,“最初是爷爷讲、爸爸讲,都来讲,后来就压缩了。又比如韩琳琳的男朋友,在韩家出事后离开。原本这个男孩是要回到琳琳身边,但后来也删了。”
张平称,“我们的考虑就是,要把这些家庭情感,上升到对党的信念和原则,要提高到政治高度。”
待修改完毕,《全家福》从开始排演到首场演出只用了15天。该剧编剧姚金成据此曾对媒体表示,“演员们排演此剧的情绪极度高涨,大家都被这个剧情感染了!”
在糖后面藏一颗药
《全家福》在河南省18个地市巡演时,河南省纪委明确要求每个干部带上家属一起看戏。
“这虽然是个政治性很强的报告剧,但也是一出艺术性很强的人生哲理剧。”董继武称。
“教育不能教条化。”尹晋华曾告诉创作组,“就像给小孩喂药,在糖后面藏一颗药,小孩吃糖的时候就一下吃下去了!”
父女俩在隔离室交谈的一幕,当时韩英杰万念俱灰、绝食三天三夜,纪委找来韩琳琳。
“最初的处理版本,韩英杰被开导后拿着饭就吃了。”张平告诉本刊记者,“但现在的处理是,女儿在小提琴的伴奏中,温柔地梳理父亲蓬松的白发,然后纪检人员送上饭盒,父女慢慢靠拢,坐上一个台阶,慢慢打开饭盒,女儿拿起勺喂父亲喝粥。”
“勺子还没到口呢,父亲的嘴唇开始颤抖。女儿慢慢地一口一口喂粥,父亲全身颤抖——不用哭,但观众都能感受到他在落泪!”张平说,100多场巡演,每当这一幕,橙红色的灯光慢慢压脚,全场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张平称,“演出中收获观众掌声的地方,都是贴近现实,带着浓厚人生味的。”
譬如在第四场,韩英杰被隔离审查后,妻子跟女儿反省:“刚开始谁送礼一律挡在门外,真的是一针一线也不拿。到后来面子拉不下,收点礼心里头七上八下像猫抓。就这样礼包慢慢由小变大,万儿八千眼皮都不夹。谁送少了心里还不高兴,谁送多了不由得脸上笑开花。”
在如此推心置腹的坦白后,妻子感慨:“早知道你爸要落这下场,唉!说破天咱也不能温水煮青蛙!”并决定上报房产。
如果说反腐教育是《全家福》的药用所在,那剂量最大的或在最后一幕。
在因贪腐而引发的女儿婚事中止、妻子疯癫、父亲病逝等变故之后,主人公悔恨痛哭:“如果我当初选择拒绝诱惑,不走上这条歧路,我的人生、我的家庭,本来应该是完全不同的命运啊!”
这时,张平设立了灯光变幻的假设与定格:全家福的大相框里,女儿和女婿身着新婚盛装,妻子温柔娴熟,扶着父亲笑盈盈地亮相,而主人公,也如往日,一副春风得意的模样。
“谢幕了,观众们都迟迟不肯起身。”
张平说,此前在河南省地税局的专场演出上,谢幕后大家久久不动,尹晋华含着泪走上台,嘱咐大家一定要严以律已、遵纪守法。
而尹晋华对《全家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剧已经是一部上档次、有品位,集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但还不是艺术极品,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加以改进提升。”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融雪/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