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多功能节能冰箱

  • 来源:天天爱科学
  • 关键字:冰箱,冰窖,冰鉴
  • 发布时间:2015-05-15 12:35

  节能环保的古代冰箱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在这种炎热难当的日子里,回到家首先想做的就是打开冰箱,拿出一瓶冰镇饮料,一气儿喝下去,立刻感觉浑身清爽,暑意全无。说起现代冰箱,离不开一个“电”字,我们往往叫它电冰箱。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冰箱,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不用电的节能环保冰箱。这样的冰箱在今天已经没有人再使用它了。要想看到它,只能到博物馆里去了。在首都博物馆老北京民俗展厅,就有这样一个“冰箱”:木质的外壳,上大下小,呈方斗形;两侧有铜环,以便搬运;上面有木盖,盖上还有四个镂空的圆孔。从外形上看,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个冰箱。不了解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储物柜呢。

  看到这个冰箱,有人不禁会问:不用电的话,这样的冰箱是怎么达到制冷效果的呢?其实它的运作原理非常简单。盛夏之时,往箱中放入冰块,将新鲜水果和饮品置于冰块之上,再盖上箱盖。这样就可以随时取用里面的食物,从而达到消热祛暑的效用了。在这个冰箱里面是一层锡箔,箱底钻有小孔,由于有锡箔保护,融化的冰水不会腐蚀木质箱底,还可以通过底部的小孔流出。

  这种冰箱不仅能冰镇食物,还能给室内降温。当冰箱里的冰块融化时就会吸收室内的热空气,再通过顶部气孔排出冷空气,从而调节室内温度,起到制冷降温的作用。

  这种冰箱的设计是不是非常奇妙呢?这样的木质冰箱主要流行于明清两代。不过由于制作成本较高,普通百姓无福消受,只有当时的达官贵人或富商才可以享用到。

  储冰和冰窖

  于是又有问题出来了:古代没有冷库,没有电冰柜,大夏天的到哪里去找那么大的冰块呢?原来,古人是在冬天把冰块从河湖中凿取出来,藏在冰窖里,到了夏天再取出使用。中国人用冰窖藏冰的历史非常悠久,周代时就有专门负责采冰、储冰、用冰的官职“凌人”。从周代到明清直至近代,冬季用冰窖藏冰的历史就从未间断过。到了清朝的时候,冰窖分为三种:官窖、府窖和民窖。官窖即官方建立和管理的冰窖,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府窖就是王府的冰窖,仅供王府用冰;民窖则是民间建立的冰窖,储存的冰主要用于售卖。

  古人取冰时是非常讲究的。以清代为例,立冬以后就需要开始做取冰的各项准备工作了。先要“涮河”,就是把河里的水草和杂物清理干净,打开上游的闸门放水冲刷,再关闭下游的闸门蓄水。冬至后河水冻结实了,即开始进行采冰。人们将冰块切割成整齐的方块,运至冰窖码好储存。清代的冰窖有很多,北京市德胜门外就有一处。如今冰窖已经不存在了,但留下了一个地名——“冰窖口胡同”,还可以让我们想见这里当年一到冬季运冰、储冰的繁忙景象。

  可以用作镜子的古代冰箱——冰鉴

  冰箱还可以当作镜子用,这是真的吗?在中国古代还真有这样的冰箱——冰鉴。所谓“鉴”,其实就是一种大盆,最初是陶制的,春秋时期出现了青铜鉴。

  到了夏天的时候,古人往鉴中装进冰块,用来冰镇食物,消暑纳凉;与前面提到的木制冰箱比较起来,冰鉴则更为古老。鉴不仅可以当作冰箱使用,还可以作为镜子用。原理很简单,就是在鉴中装满清水。

  古代早期时候没有玻璃镜,也没有铜镜。人们发现平静的水面可以照清人的影像,于是便在鉴中装满水,当作镜子使用。所以“鉴”这个字,在汉语里面就是镜子的意思,由此还可引申出观察、审查的含义,如“鉴别”、“鉴定”等。

  在首都博物馆“燕地青铜艺术展厅”中,有一个“蟠螭纹兽耳青铜鉴”,是战国时期的,可以让我们一睹古代铜鉴的风采。铜鉴表面有非常繁密的蟠螭纹,“蟠”是弯曲、环绕的意思,“螭”是无角的小龙。在这个青铜鉴的表面,布满了这样卷曲、盘绕的小龙。在铜鉴的两侧还各有一条爬龙努力向上攀附,将头探进口沿,好像是要照镜子看清自己的长相,又像是要偷吃鉴中冰镇的食物。这一设计既富有装饰性,又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古代的青铜鉴出土很多,其中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最为有名,堪称国宝。如果有机会到湖北省博物馆,你一定要去看看哦。

  文/吴明 责任编辑/何庆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