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I:完片担保来中国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FFI,完片担保,影视行业
  • 发布时间:2015-05-18 12:53

  标准化的完片担保体系或能成为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和与国际接轨。

  近几年,完片担保在内地影视行业日益受到关注,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电影进一步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指标。2015年1月,该领域的国际领先企业——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Film Finances Inc.)宣布中国分公司落户上海自贸区,再度引发了业内对于完片担保的期待。不过,该体系在国内的落地生根显然不可能一蹴即就。FFI和完片担保在中国将面对怎样的挑战?业务模式、策略需进行哪些调整?国际化完片担保体系的引进,又能为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带来怎样的助力?

  何谓“完片担保”

  4月16日,FFI举办了一场名为“完片担保来中国”的推介会。现场几近爆满,业界对此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会后的提问环节也一再延长,在主持人多次强调“这是最后一个问题”的情况下,仍有来宾不断抢夺麦克风。

  如此状况无疑反映出影视投资、运作风险攀升情形下,国内业界对于相关担保机制的渴求。不过在当天的活动上,一些参会人士所提的问题仍然略显业余,如“明星突然要求涨工资如何处理”“项目超支是否由担保公司承担”等,事后的媒体报道也多以“防止劣迹艺人风险”为题。这也说明目前在国内,完片担保的具体概念和权责范围仍需进一步厘清。

  实际上,“担保”和“保险”是不同概念。在欧美市场,影视项目融资一般是制片方首先凭剧本、主创阵容拿到发行方的预售合同,之后交由担保公司审核并购买保险,最后拿所有合同到银行贷款。此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兼顾了各方的利益与风险——制片方能凭合约提前拿到资金,发行方可见到成片后再付款,银行垫付的贷款则有保险公司承保,保险公司则将项目生产、制作阶段的风险交由完片担保公司监管。

  在这样的流程闭环中,完片担保的意义在于保证项目能在合约规定的预算、周期内,按质按量地完成交片。这即是说:该业务对于项目的实际把控集中于制作环节。至于前期的剧本立项,后期的送审、发行等工作,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其业务的覆盖范围,“当然如果项目方需要的话,我们也会尽力配合”,FFI中国分公司总裁叶禾卿表示。同样,完片担保对于主创风险的管控也有阶段性——在拍摄期间,主创的确受相关合同约束,但从交片之后到上映期间的问题,一般不属于完片担保的范畴。

  显然,完片担保体系的核心就在于对制作环节的实际管控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国内各金融、保险机构试图建立该业务却始终难以奏效的原因。“我们有一整套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叶禾卿介绍,公司通过详细的数据汇报,实时监控项目每天的进度,“洛杉矶分公司那边1个人可以同时管理5个剧组”。剧组的日常管理需在现场不断保持沟通,“有问题随时跟进”,甚至在关键时刻接管影片制作。此外,FFI还常要求项目事先留出10%左右预算以应对意外状况,“如替换演员、更改剧本或后期修改等。”

  在中国的挑战

  作为全球领先的完片担保企业,FFI65年的历史中,曾为5000多部影片提供过服务。公司目前在全球设有8家分支机构,包括亚洲的新加坡、东京,“均为独立运作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分公司的设立酝酿已久,FFI联合董事长史蒂夫?兰瑟霍夫(Steve Ransohoff)首度来华是在5年前,“当时一个朋友请我去香港,那次参观了几家国内的电影制片厂和横店等影视基地”。之后,兰瑟霍夫频繁到中国出差,“差不多来了十几二十次”。他也开始思考在中国开设分公司的可行性,“过去3年里,我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直到今年1月,FFI中国分公司最终落户上海。

  虽然兰瑟霍夫对中国市场表示了充分的信心:“我们坚信中国分公司在未来5年将会发展成为FFI全球最大的分支。”不过,FFI及完片担保当前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也不言而喻——在欧美,影视项目的融资已有规范流程,完片担保与保险、银行和电影预售机制几大核心要素相辅相成。但在中国,情况明显不同。

  其中,银行或许是问题较少的一环。毕竟,当前国内外银行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投资兴趣非常之高。之前,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华语大片已有在缺少完片担保的情况下拿到海外银行贷款的先例。国内银行对于影视投资也跃跃欲试,叶禾卿表示目前正在跟好几家本地银行洽谈,“感觉对方都很想扩大影视业务”。

  对于影视项目获取贷款来说,之前国内难以绕过的一个障碍是银行需要实物抵押。导演黄建新曾以银行贷款投资《木乃伊3》,“当时我和朋友一共押了4套房子”。完片担保的介入则可跳过这一环节,“通过我们获取银行贷款时可免掉实物抵押”,这无疑能推进银行资本与影视行业的进一步合作。

  在保险方面,FFI的全球担保业务均是与英国劳合社合作,“在中国也可通过他们这边的分公司来做。”不过叶禾卿也表示,“长远来看我们还是想跟中国本地的保险企业合作,毕竟以后主攻的还是中国市场。”目前FFI在与一些相关企业进行商谈,“但还需要些时间,毕竟完片担保对他们是一个全新的业务,很多细节条款都需要慢慢聊”。在叶禾卿眼中,与“各路人马”商洽的过程,就是完片担保“在中国落地的过程”。

  此外,中外电影行业最主要的差异还在于大环境。国际电影业通行的预售机制在国内几乎不存在,投资方于项目中后期介入是常事。在中国,影视投资人和制作方的界限有时并不那么泾渭分明,这意味着项目权责常常不够清晰。加之相关法规也不够完备等,都是FFI入华需要直面的挑战。

  更重要的还有面对风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所谓好莱坞模式的根本就是为了降低投资人的财务风险,但眼下在国内,不少影视投资者仍存有明显的赌博心理,这意味着其对于风险多少是默认的。兰瑟霍夫说他在中国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既然现在没有担保也能拿到投资,那么我们要你们有什么用?”——钱来得太容易,电影制作自然难以约束。叶禾卿承认,这是FFI在国内需要面对的现实,不过她还是坚持认为这不应是常态,“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毕竟中国电影之前发展得太快了,但如果未来真要走产业化道路,建立标准化体系是必须的。”

  长远:工业化的“催化剂”

  对于完片担保进入中国,当前一个有利因素是资本的推力。目前基金等专业投资者对于中国影视产业的浓厚兴趣,“是我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根本动力”,叶禾卿表示,目前主动与FFI接触的项目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从投资方找过来的,“尤其是基金等业外投资人”。另一类则来自制作公司,“多是年轻导演和独立制作的项目,找我们合作主要也是出于融资的需求。”

  目前来看,针对FFI和完片担保在中国的起步阶段,中外合拍片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叶禾卿本人即在这方面经验丰富,深谙本地电影的制作环境,在合拍、协拍领域有十几年的制片经验,参与过《007天幕杀机》《碟中谍3》《拉贝日记》等多部国际大制作的拍摄。“从合拍片上手对我们相对更容易些”,不过就长期来说,FFI中国公司还是希望能更多地为本地的华语片项目服务。兰瑟霍夫也一再强调完片担保并非商业大片的专利,“FFI起步于二战结束后,最初就是为了扶持英国的中小制作,以帮助被战争破坏的本地电影业重建。”目前在欧美电影界,完片担保服务已相当普及,其中更多还是独立制作,“就美国电影而言,每年大概有1/3—1/2的项目都会做完片担保。”

  长远来看,标准化的完片担保体系或能成为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和与国际接轨。

  首先,完片担保能降低制作环节的变数。在传统的“导演中心制”下,制作环节难以控制,超支、超期往往无人能管。就此而言,中国电影确实需要FFI这样的行家高手,正如兰瑟霍夫所言:“电影人有时就是很疯狂的,这么多年了,我们什么状况都见过。”

  相应地,制作管理的正规化和标准化又会减少项目投资的风险。可以预见,中国电影未来对此的需求会越来越高。长远来看,要留住投资人,完片担保这样的专业风险管控机制不可或缺。

  此外,完片担保还能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和人才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从FFI以往的经验看,“如果导演和制片人按时、按质、按预算地完成制作,那他们以后的项目就会更容易得到完片担保,也会更容易筹集资金。同样,投资人是否有充裕的资金链,资金是否及时到位,也将留在信用纪录之内”。这样良性循环的信用系统无疑也有助于行业内部建立更为明确的游戏规则和竞争秩序。

  制作环节的标准化也有助于中国电影产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在叶禾卿看来,国际接轨的问题大多都在于细节,“在好莱坞,预算、拍摄计划、财务报表都是标准格式的。但在中国,10个制片主任能给你看10个表报出10个预算”,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规范化和标准化,“比如以后做中美合拍可能就一个表,用中英文分开就行,一切都清清楚楚,且随时和预算对应。”

  当然,这一切需要时间。不过,完片担保的进入能够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依然值得期待。

  对话FFI中国分公司总裁叶禾卿

  工业体系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综艺》:你个人是怎么接触到FFI和完片担保的?

  叶禾卿:我从2001年起一直是做制片工作。美国留学回来后,最初从事广告制作,之后在MTV频道做过两年节目。当时合作过的制作人安德烈.摩根要在上海拍部电影,需要有中英文能力和制作经验的制片,于是我就进入了电影业。那时中外合拍项目还很少,但这一行的回头客很多。于是我就一直做了下来,也有了自己的制作公司。

  至于完片担保,我最早接触是在2008年前后,当时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作给担保公司的详细报告,包括每天的进度、预算使用等等,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中国从来没有这块。到了2013年11月,我去参加中美电影节的一个论坛,认识了美国最大的娱乐律师事务所OMM,他们的老板又牵线介绍了FFI的史蒂夫。第一次我们就谈得很好,后来在香港、北京又见过面,前前后后大概谈了四五次。到了2014年10月,他确定要做中国的分公司,就问我愿不愿意过来。

  《综艺》:为什么选择离开制作,合拍这块现在很热啊?

  叶禾卿:之前我其实也有点犹豫,毕竟制作做了这么多年,我很享受在拍摄现场工作。完片担保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专业领域。但我觉得中国电影特别需要好莱坞那种严密的标准化体系。现在很多东西都不缺,缺的其实就是这个。自己一个人做项目毕竟影响不大,但完片担保做起来的话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我觉得当前也是进入这块的一个时机。

  《综艺》:为什么觉得现在是时机?

  叶禾卿:中国整个大环境,包括社会、金融、商业都在促成电影的工业化。完片担保是联接金融和电影的一环。以前中国电影主要是少数公司自己投资、发行,现在很多业外资金都有兴趣投资电影,这就需要专业的第三方公司来帮他们评估和监督项目,保证投资利益。

  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在所有要件都已齐备,关键是要开始做,等所有东西都准备好就太迟了。我们知道在中国做完片担保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我们也相信自己做的事对整个产业是有帮助的。

  《综艺》:FFI中国分公司为什么选择落户上海?

  叶禾卿:上海是金融中心,上海市文广局也特别支持我们,因为上海希望能把影视产业真正做起来,我们对此是能有所帮助的,加上完片担保本身又跟金融直接相关。其实FFI的一个策略就是坚持在各地和当地的伙伴合作,现在亚洲市场我们做得不错,比如东南亚那边,马来西亚的松木制片场建成后吸引了很多西方项目,Netflex今年的大剧《马可·波罗》就是在那边拍的。

  《综艺》:中国分公司在初期是否也会以做中外合拍项目为主?

  叶禾卿:我们是向所有项目开放的。现在确实接触了一些合拍片,但同时也有纯本地的项目在谈。长远来看,我们想做的还是本地的国产片市场。我自己是希望头一年能够做两个项目。当然我们会非常慎重,虽然现在在接触片子,但我觉得可能还是会从中等制作做起。毕竟,在中国的第一步很重要。史蒂夫也很支持我们,他知道开头会很慢。还有团队的搭建,我们中国分公司现在有5个人,包括一个专门负责剧组的项目总监,还有财务会计和制作协调,另有一人负责办公室。

  《综艺》:相比欧美,中国电影业的市场规则中有更多的变数,比如最近围绕劣迹艺人的新处理,对此你们如何应对?

  叶禾卿:在好莱坞,明星在拍片之前都会投保,如果出现受伤等意外,保险公司会全权负责。至于目前国内的劣迹艺人,更多还是个人的故意行为,这需要在事前的合约里设计专门条款以形成更好的约束。国外选导演、演员都会看个人的职业履历,有些项目如果主创担保公司不保的话,投资人是不投的。

  我们主要是对生产过程的监督,项目前、后期的很多问题跟项目方具体进行磋商。比如过审的问题,我们一般也会给出建议,比如立项时就尽量送剧本全本送审,我觉得这对各方的沟通都有好处。

  《综艺》:国内也曾有一些保险类公司尝试推出完片担保业务,但没能做起来,在你看来是为什么?

  叶禾卿:我认为,完片担保的核心是制作。你谈到的这些机构大多是金融这边的。但监督制作需要一整套专业体系。比如在国外,我们在接一个项目前先要看主创名单,特别是制片主任的履历。当然,在中国我们会充分尊重制片方和导演的选择,但这个人选是需要我们认可的。我之前制作过的合拍片《铁拳》也是FFI担保,当时在上海拍了30多天。导演RZA是第一次拍电影,所以搭配的执行监制很资深。拍片时他每天都跟在现场,就盯在导演身边,有时拍第二组就是执行监制自己带组出去拍的。

  《综艺》:在开拍之前,导演、主演、执行监制和制片主任等核心人员都需要和你们签个人协议?

  叶禾卿:国外是这样,我们在中国也想这么做,但肯定需要做本地电影界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中文版本。现在国内对法律这方面还是有点陌生。记得之前拍《碟中谍3》时需要搭一个中医的景,墙上想挂一些针灸图之类的,美方让我们去跟相关出版社谈免责协议。我打了一圈电话,对方都是口头说可以用没问题,但没人愿意出来签字,最后美方只有决定不用这些图了。

  很多事情都是慢慢习惯就好,工业体系也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碟中谍3》里汤姆.克鲁斯在西塘追逐那一段,之前准备很久,主角跑动时该推谁都是安排好了的,群众演员还要先上表演课。拍摄那天也提前演练了很久,然后是替身实拍,一切妥当了汤姆才出来,跑了一遍导演再修改一下,最后只拍3条就完成了——标准化就得这么精细,这才是做产品。韩国这方面也做得很好,我参与的韩国电影《暗杀》在上海拍了30多天,导演全程都准备充分,结果既没超支也没超期。韩国还实行的是工作4天就休息1天,但人家休息都不是在酒店睡觉,导演要看样片和讲戏,其他工作人员也在调整、准备。演员也都跟全程,在上海拍摄时,主演全智贤就出去拍了1天广告,其他时候都在片场等着拍戏。

  《综艺》:这样的标准化流程,现在国内的很多剧组可能还是很难适应,这是否也是你们在中国面对的最大挑战?

  叶禾卿:我们有自己的标准化体系,但这不是说我们只会生搬硬套过去在好莱坞的经验,更多还是要针对中国国情,针对本地行业的情况作出应对,毕竟本土化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完片担保是为电影制作提供服务的,而不是说监控或是指手画脚。我自己一直觉得:拍电影最关键就是事前的准备。在国外,导演都很愿意说明自己的创意和拍法,也只有细节都沟通、落实好了,下面的部门才能明确各自的任务。之前我们接触过一个项目,还有3周就开拍了,导演剧本还在改,确实太赶了,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充足的前期筹备时间。现在中国的机会很多,但我觉得越是新导演,越是要做足案头准备——做导演有点像练剑,开始肯定要先反复不断地练习,最后才能做到手中无剑,但心中有剑。

  文/马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