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博弈逻辑:为何“坐庄”创业板?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基金,创业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25 12:47
自2014年下半年启动行情以来,我们看到,基金在股票配置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去年下半年逐步加仓沪深主板股票,到今年一季度主要配置中小板、创业板。
事实上,对于基金而言,虽然认同蓝筹股估值洼地的投资价值,但对创业板等新兴成长股票的青睐程度有增不减。更重要的是,由于去年下半年进场的各路资金(包括从楼市转战股市的资金等)都买入的是大盘蓝筹,在这一背景下,基金不愿为其“抬轿”;另一方面,中小市值股票由于盘子较小,更容易被控制,因此形成了基金“坐庄”创业板的情况,也因此带动了创业板指数的疯狂,以及个股的飙升。但是没有基本面支撑的泡沫终有一天会破灭,而目前创业板的高价股已经进入到“博傻阶段”,泡沫破裂的暴跌阶段,将对股民带来巨大伤害。
基金不愿“抬轿”
2014年下半年开始,A股在主板蓝筹股的带动下出现了大涨,并由此开启牛市行情。通过考察基金的配置,可以发现,此前由于基金长期对创业板、中小板股票的偏衡配置,导致在持仓上对主板股票出现明显的挤出效应。为了顺应行情的发展,基金不得不开始补配主板蓝筹股。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末相较于2014年中,基金对主板股票的配置比例上调了15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对主板股票上调幅度最高的一次调整。
但是,在进入到2015年却出现了明显变化。由于今年以来,各板块出现轮动,小股票也不乏上扬机会,基金的风格再次转向小股票。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上证综指和深成指的涨幅仅为15.87%和19.48%;而同期,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涨幅则分别高达45.09%和57.81%。通过今年一季度末的基金持仓我们看到,与2014年末相比,基金再次扩大对创业板、中小板股票的持仓比例,合计持股占比达到50%,较2014年末调升21个百分点,同时,基金对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偏重持有比例也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点。
基金在对蓝筹和小股票的配置上出现如此大的变化?说到底,还是归结于自己利益的驱动。
去年下半年股市的连续大涨吸引了各路资金的蜂拥而至。据了解,其时,一些原本选择理财产品的资金正在进入到股市。据相关人士透露,虽然理财产品收益走高,但难以引起客户更多兴趣,而连连上涨的股市却对他们吸引力很大。同时,申请信用贷款的客户激增,虽然贷款理由写的是“消费”,但据其跟踪,很多贷款资金都投向了股市。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征战于楼市的炒房团的资金也进入了股市。据上海某大型券商营业部总经理接受采访时称,有温州炒房团将几个亿的资金腾挪进了股市。而炒房团根本不懂估值,也不看逻辑,进场就买,资金直奔券商扫货。同属进场的增量资金还包括“煤老板”的资金。据有关人士透露,新增资金中有来自山西煤老板的资金,他们买股票的重要理由是“觉得煤矿生意没法做了。”
除自来房地产、煤矿、银行理财资产进入股市外,新增量的资金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场内中小股民追加的投资,以及新入市的股民。相关数据显示,去年11月新增开户数突破108万户,这一数字与2007年牛市初起时的新开户体量相当。
正是在各路增量资金的不断助推下,A股持续走高。从这些增量资金的投资标的来看,倾向于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金融、地产在此期间轮番上涨。
坐庄促创业板牛市
对于基金而言,显然不愿意为上述资金抬轿而再对大盘蓝筹进行超额,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容易操控的创业板股票。
从目前公开的信息了解到,创业板已俨然形成了庄股特征。以前期两市第一高价股安硕信息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全部来自基金,其中,汇添富、长信、中银、泰达宏利和广发基金占据了前10大流通股股东,合计持有公司925.36万股。与安硕信息一样,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股的比例超过30%的创业板公司还有,鼎捷科技、卫宁软件、京天利、旋极信息、赢时胜、长亮科技等个股。
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基金同时重仓一只股票,当其所持股份数量占到流通股股份一定比例时,将能够很容易的对该股股价进行拉抬和拉压,基金公司也就名副其实的成为该股二级市场最大的庄家了。
从创业板的业绩来看,其并无可圈可点之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创业板446家公司上市利润总和仅同比增长16.67%,2015年一季度创业板公司的利润同比增长下降至10%。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创业板中大部分股票被炒得奇高,看的并非成长性,而是资金集中炒作效应,更多的是来自基金的操纵。
股市里有一句话这样说的:只要有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市场,不接最后一捧,就能够获利。在基金坐庄创业板的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不断发新基金,为旧基金抬轿,创业板的牛市就可以维系了,但是一旦出现资金的真空期,泡沫必将破裂。但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创业板已经变成“神创板”,高价股也已进入“博傻阶段”,投资者需谨慎泡沫破裂后暴跌行情的到来。
本刊记者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