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态度的设计才有灵魂
- 来源:精品家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陈幼坚,菲利普·斯达克,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30 11:59
见到陈幼坚先生(Alan Chan)是在3月底的“设计上海”展会上,他刚做完一场演讲,黑西装、白衬衫、棕色领巾、一如既往的复古黑框圆眼镜,有些儒雅而随性的绅士味道。正如他所说:“没有特意去做什么风格,完全是源于环境、发自内心。”他在台上向慕名而来的众多“粉丝”解说过往的精彩商业设计与艺术创作,我们在台下的采访则从当下走向他对未来的展望。而无论何时何地,做人做事的态度与良心的守正都是他格外强调的。
提起陈幼坚,对设计稍有涉猎的人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可口可乐中文标识、李锦记包装、维他奶、city’super等等我们随处可见的一些品牌标识,都出自陈幼坚之手。除了他的大本营香港,上海也留下了不少陈氏印记,特别是在老上海风情浓郁的地标位置,比如外滩三号、淮海路796号的标识都是陈幼坚设计的,他在11年前还为外滩三号里的“依云水疗”、“黄浦会”做了从标识到室内空间的整体形象设计,隔壁外滩五号的“瑠RYU餐厅”是他2013年的室内设计之作,对岸位于上海柏悦酒店86层的“27-陈幼坚家外之家”生活概念店也于2013年底开幕,成为这位“香港设计教父”的第二个“家”,展示他多年来的各类收藏、私家设计,更多的是分享一种生活状态。
陈幼坚今年65岁,成为创意人近45年,他从广告入门,以平面设计闻名,也是品牌顾问,进而延伸到室内设计、产品设计乃至艺术创作,从心所欲,从无界限。设计理论家王受之说他称得上是“视觉艺术家”,他自己在微博上写:“我是品牌魔术师,I have ‘My Way’,任何事都是可能的。”虽然40多年来创作颇丰,但陈幼坚在这次近1小时的演讲里只挑选了若干精彩片段。他以融合上世纪30年代上海Art Deco风格的澳门银河“红伶私人会所”开篇,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碰撞出火花,1999年与日本精工制表公司合作的中文数字钟以灵动书法为底,随分针变幻的时间显示至今仍令人拍案叫绝。他还现场演示了2010年为意大利品牌Alessi设计的“茶缘”滤茶器,鸟儿造型的滤茶网离开鸟笼就会鸣叫,趣味十足。最后压轴的“iEye爱”摄影视频,是陈幼坚在频繁的公干及旅游中用iphone随手捕捉他喜爱的路遇风景拼接剪辑制成,借助现代科技,呈现艺术创作的偶然性与生活积淀的必然性。
稍稍有别于温文尔雅的第一印象,交谈时的陈幼坚直白而坦率,带着粤语腔的普通话不标准却很犀利。他会注意采访用录音笔的品牌,进而谈到要增强中国人对自己产品的信任度。他坦言:“中国人不懂设计才会那么包容”,不加鉴别地让很多国外品牌进入,但“即便市场缺乏衡量标准,做一个有良心的创意人也是很重要的”。从广告人变身设计师,他对市场的需求、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有清醒、明确的认知,因此他热爱艺术,却非全然凭感性做事。“东情西韵”的陈氏风格标签源自香港东西融合的成长背景,发自他的内心也顺应于当下的市场需求。他多次强调“把控”,把控市场需求和个人创意的平衡尺度,把控商业设计与艺术成分的相融比例,从而达到雅俗共赏,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把控这个度最难,但是我做得最好”。溢于言表的强大自信来自陈幼坚多年的经验积淀和深厚个人修为,有自己做人做事的态度,“有态度有良心的设计才有灵魂”,才能持久下去成为经典。
《精品家居》=R 陈幼坚=C
R:时代不断变化,您对中国设计行业的未来预期是怎样的?
C:说到未来中国设计的发展,我觉得现在才是刚刚开始。改革开放30 多年了,但是你问设计,我觉得现在才开始,人们这个时候才真正懂得什么是设计,怎么用设计,怎么将设计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很难想象中国的设计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因为现在每个品牌都在追求要做成“百年品牌”,中国人讲口号是最了不起的(笑)。讲是讲,怎么做出来?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东情西韵”这个概念,我们5000年的文化不是白费的,但是到现在很多文化传统都失落了,很多人都没有一种自己的态度。
我觉得设计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为什么很多设计师做的东西有灵魂?因为他做人有自己的态度。这个态度如果是正面的,能产生一种不同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我做的这个鸟笼滤茶器,我做的时候不是纯粹为了设计,而是一种生活的感受,有很多的体会才做出来,所以它才有灵魂,才不会过时,才变成一个经典的作品。
说到中国设计的未来,我是蛮乐观的,我觉得中国人还是很伟大的,中国人太多,人才太多,怎样才能让那些好的创意走出来?一个好的创意人员需要一个好的老板去激励他走出来,老板一定要有宏观的态度去支持这些人,不要只是利用他们来做事情,而是要共同去开拓一个新的概念。其实老板并不容易找,现在大老板很多,都很有钱。这是因为亚洲现在的经济发展不错,有人在10年、20年里突然发了大财,我们都说“土豪”。中国就是这样,现在希望未来10年可以慢慢协调,希望这些大老板能够真正花点精力拿钱出来支持这些年轻人,希望有才华的人去开拓新的天地。因为设计师自己走不出来,一定靠这些背后的、经济上的支撑才能走出来。
R:您做设计创意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C:最关注市场。因为我们做一个创意,不管钱多钱少,创作出来的品牌有可能持续10年、20年、30年,有可能是永远,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要做有良心的创意人。你创作一个品牌、打造一个项目,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项目,是拿了客户很多钱的,可能他全部的积蓄都投资在里面,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性的价值在里面。怎么在客户的投资条件下,去打造一个对他、对社会有贡献的项目,这是不容易的。
R:这当中也要融入您个人的审美和理解,您是如何来协调商业项目里的艺术成分,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呢?
C:这来自对生活的体验,这个把控度来自经验。我一直坚持去把控市场需求和创意的平衡状态,我们做出来的设计是非常个人化的,怎样达到雅俗共赏,有艺术成分在里面,其实难度很大。品位的把控,说到底还是要回到良心的问题。你放多少时间在一个项目里,完全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当然生活的积淀给我更大的力度去把控,这很重要,我是喜欢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怎么去把控商业项目,达到品位、卖点等等,我觉得要看个人的修为,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把控度,很难描述。
刚才提到中国传统元素,有些会很繁琐、符号化,怎么去精准表达让别人容易接受?你看日本的文化就很简单,日本文化源自中国唐代、宋代,为什么那么多西方人看得懂、喜欢日本的文化?因为它表达的手法简单。这就好比中国的漆器是一层层叠加出来的,中国文化那么多层,谁看得懂?外国人看不懂,但如果你将一层层打开放在台面上,先分类再挑选,谁都看得懂。日本人就非常聪明,他聪明来自他没办法。因为他受中国文化影响,是从模仿开始的,他用一种很简单的语言去说一件事情,然后把这一件事情做到最完美。我们中国人就很贪心,每一件事情上都做很多,你可以说繁琐,也可以说精致,看你怎么看。所以怎么是繁琐,怎么是精致,就是把控度的问题了。你有品位,可以把繁琐变精致,你没有品位,把繁琐变老土。怎么去把控这个差异,分析表达出来,就能达到雅俗共赏的状态。
R:您在室内设计项目中常会用到大量的红色、金色,这是您的个人偏好吗?
C:这个色彩不是我喜欢才去用,是市场有这样的需求。我怎么把控这个金,让它高雅,怎么把控这个红,让它不老土,是我最拿手的事情。中国的标识通常不是红就是蓝,你故意选一个紫色、绿色,你是傻瓜,那个颜色基本上是没人喜欢的。有时候不要故意挑战自己,做些你以为聪明的事情,那就是傻瓜。在大家以为俗气的角度里面找到一个度去把控,这是最难的,但是我做得最好。
R:您很擅长融合东西方元素,您认为一个刚刚走上设计道路的设计师该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质?
C:这个风格不是我刻意有的,是市场的需要。我在香港受英国教育,在这种环境长大,我没有故意去做什么“东情西韵”,完全发自内心,变成一种内心世界。所有发自内心世界的东西最厉害,你挡都挡不住。所以我觉得一个设计师刚出来不要寻找什么风格,这是错的,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所有了解自己的人做出来的事情才是最有力度的。不要模仿谁谁,当然模仿是一个过程,一定有,但最终你要了解自己。回到最基本的,你自己是什么样?从你自身出发来做,一定是最强最厉害的。了解自己,从自己的个性出发,我跟所有人都这样说,因为我是这样成长过来的,我知道它的力度多大。
R:您个人最欣赏哪一把椅子?
C:我是个很花心的男人,喜欢事情从来不专一的。很难说一把椅子,我可不可以说就是我的S椅?我很相信我的S椅会有很大的市场。如果你问我当代印象最深的椅子,我还是选菲利普·斯达克(Philippe Starck)设计的幽灵椅(Ghost Chair)吧,是用透明塑料做的,我觉得他很聪明,用每个人都买得起的现代材料做成这样一把古典造型的椅子,我相信他的这个透明系列的椅子应该是全世界卖得最好的。
R: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C:我是个生活蛮随意的人,当然有理想,但是没有特意去追求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做成一件很大的事情。我们工作很繁忙,我尽量去享受这个工作过程。忙碌,到处跑,到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会觉得辛苦。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比爱一个人更舒服。爱一个人是非常痛苦的,对吧?(笑)
陈幼坚
集设计师、品牌顾问及艺术家于一身,1950年出生于香港,1980年成立陈幼坚设计公司,40多年来荣获本地及国际设计奖项超过600个。2002年曾获邀在日本最负盛名的平面设计画廊Ginza Graphic Gallery举行个展,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其“东情西韵”设计风格独特鲜明,受国际设计界推崇,为年轻一代设计师带来深远影响。自2000年起,陈幼坚不断在创作领域上作出新的尝试,从商业设计走向艺术领域。他自2010年起发表以iPhone摄影的作品系列“iEye爱”,并先后在香港、上海、米兰、北京及大阪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