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潜舰国造”背后的是与非

  • 来源:兵器知识
  • 关键字:台湾,地理位置,美国
  • 发布时间:2015-06-02 15:45

  2014年底,台湾“国防部”次长邱国正在“立法院”表示,自行建造防御性潜艇的合约设计以及投资纲要均已通过“国防部”审查,已启动“潜舰国造”前置作业与先期准备。对此,台湾“立法委员”林郁方表示:“这意味着军方正式启动自行建造潜艇计划。”至于未来潜艇的大致性能和研制计划,“海军参谋长”萧维民称,潜艇吨位将在1200~3000吨之间,总预算约30亿新台币(约合9446万美元),预定于2016年到2019年执行,2024年造出首舰。上述台湾“高官”一系列发言表明,台湾海军喊了10余年的“自行研制潜艇”的口号终于付诸实施。

  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水下梦”

  台湾四面环水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对海洋的依赖非常强,甚至可以说海洋是台湾生存的基石,因此,台湾一直非常注重海军力量的发展。而其中的潜艇一直都是台湾海军梦寐以求的作战装备,这个“水下梦”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在做,只是一直是梦。

  20世纪50年代初,有美国支持的台湾海军在两岸海军的实力天平中占据明显优势。于是,在“反攻大陆”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那个时期的台湾军舰在大陆沿海的活动显得有些肆无忌惮,蒋介石甚至下令封锁整个大陆沿海,几乎将大陆船只的活动空间压缩在岸防火力的覆盖范围之内。不过这种状况并未持续多久,随着人民海军的迅速成长与坚决反击,台湾海军在大陆沿海受到的阻碍越来越大,台湾当局开始谋求发展水下作战力量。

  1954年6月19日,人民海军组建了潜艇大队,装备了4艘苏制C级和M级潜艇,海上军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1955年4月,人民海军第一艘实用的潜艇在上海开造,接着连续建造了几十艘苏联设计的W级和R级潜艇。尽管现在来看,上述潜艇的性能实在太差,但放在当时的环境中,特别是台湾海军还没有潜艇和反潜力量的情况下,这些潜艇可以说是一种无法对抗的武器,彻底打破了台湾长期拥有的海上军力优势。对于天平颠倒的事实,台湾方面肯定是无法接受,于是蒋介石要求美国提供潜艇,帮助台湾海军建立水下作战力量以对抗大陆海军。美国出于国际局势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否决了台湾的提议。不过,一心“光复大陆”的台湾显然不会就此断了念想。

  1956年6月1日,几经波折,台湾海军秘密成立了“武昌艇队”,暗中求助于意大利,在台湾淡水装配了2艘SX-404级微型潜艇,1967年迁到左营完成装配和试航,命名为“海龙”、“海蛟”号,并于1969年10月8日举行了潜艇成军典礼。虽然这种SX-404微型潜艇仅能容纳6名官兵,并且还不能发射鱼雷,只能装载6~8枚水雷,速度又很慢,其唯一的作用就是采用“荒唐的‘神风’式攻击方式”炸毁港口中停泊的舰船。但无论怎样,台湾海军总算是拥有了一支水下力量。

  “无法回答”的长寿

  武器装备的“有”和“用”是两个不能划等号的概念,所以有无问题的解决并不代表台湾海军真正拥有了实用的水下作战力量。1965年,人民海军的一艘W级潜艇深入台湾新竹近海侦察时被台湾海军发现,结果在大批舰艇的反潜围捕中,这艘潜艇从容离去。这场被台湾当局称为“最糟糕的反潜战”严重刺激了其本已稍显平缓的落差心理,加强反潜力量建设成为台湾再次提出强化潜艇军力的理由。虽说“以潜制潜”只是反潜的一个主要方式,但这个理由对于美国来说已经非常充分了。

  1971年9月1日,台湾海军开始实施“水星计划”,挑选优秀官兵成立“海神班”,分两批赴美国受训。1973年4月12日和10月18日,台湾海军先后从佛罗里达州的西岛及康涅狄格州的新伦敦两处美军基地,接收了美国当时已经退役报废的两艘“淡水鲤”级潜艇“海狮”号和“海豹”号。于是,这两艘二战时期建造的“古董”横跨太平洋,来到了台湾海峡,开始扮演新的角色——“反潜标靶”。在此期间,台湾海军在8月1日正式成立了“潜艇战队”,直属“台湾海军司令部”,番号256战队,并于3年后的12月21日进驻左营水星营区。至此,台湾才能算是拥有了真正的潜艇。而此前的两艘微型潜艇“海龙”和“海蛟”号则被废弃。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在交舰前将全部鱼雷管封死,以完全消除潜艇的攻击性,并且只提供了可回收的训练鱼雷。但后来解密的情报显示,美军只是将潜艇的鱼雷管线路剪断,台湾后来设法接上,但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无论台海军如何折腾,这种没有安装鱼雷制导电子设备的“太祖父”级潜艇只能使用二战时的直航鱼雷,先进的线导鱼雷与它无缘。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海战背景下的“海狮”号和“海豹”号潜艇确实如它的用途一样,是不折不扣的活靶子。

  不过,残破总比没有好。如今,尽管两艇早已超过使用寿限,而且许多设备已到了无法再修的地步,但台海军依然执着地“爱着”它们。为了最大限度的延寿,台海军曾就维修两艇求教美军,美国人的回复很直接也很简单:“根本无法回答,因为从没见过柴电潜艇能用这么久。”无奈之下,尴尬的台海军只能抱着“求人不如求己”的心态自行对这两艘已经服役了70年的老古董进行大修并改造,美其名曰“学习潜艇制造技术”。最可怕的是,对于一个至今没有潜艇救援能力的武装力量来说,开着70岁的潜艇出航无异于自杀。

  人都希望长寿,但这个对象并非武器装备。

  “先进”的“铁棺材”

  在接收“海狮”号和“海豹”号之前,台湾海军不会不知道这两艘性能落后的潜艇根本不具备作战能力,因此,台湾从未放弃寻找更加先进的潜艇。台湾海军的“坚持不懈”等来了深陷债务危机的荷兰RDM公司。一个要货,一个要钱,于是两者一拍即合。

  1979年,台湾海军制定了“剑龙计划”,该计划拟采购12艘潜艇,组成台湾第三代潜艇兵力。先期由RDM公司分两个阶段共提供6艘“旗鱼”级潜艇,在条件成熟后成立潜艇舰队司令部,下辖3个潜艇指挥部、1个航空指挥部、1个反潜作战指挥部,每个潜艇指挥部都管辖3艘以上潜艇。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在向着台湾梦想中的那个目标前进。不过,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荷兰此举严重干涉了中国内政,中国政府随即将中荷关系由大使级降为了代办级。为了一个小小的台湾得罪正在崛起的东方巨龙,这绝不是荷兰愿意看到的,于是第二阶段4艘潜艇的出售计划在1983年12月理所当然的胎死腹中。最终,当年雄心勃勃的“剑龙计划”终止于1988年,期间的波折自不必说,费用更是飙升至近7亿美元之巨,而得到的仅仅是“海龙”号和“海虎”号两艘潜艇,还不带鱼雷。

  客观评价,从上世纪80年代的常规动力潜艇的水平上看,“旗鱼”级算是当仁不让的“先进份子”。该艇水下航行标准排水量2600吨,水面航速12节,水下可达20节,最大潜深240米。艇艏装备6具液压平衡式鱼雷发射管,可以发射SUT线导鱼雷、MK48和NT-37D鱼雷。电子设备有SIASS-2主被动搜索雷达,ZW-06式对海搜索雷达。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世界上第一型将声呐、火控、导航和推进系统纳入单一作战系统的潜艇,自动化程度很高,能够同时追踪5个目标,并攻击其中3个。就整体作战能力而言,“海龙”号和“海虎”号要优于当时人民海军的035、033、033G等型号的主力潜艇,双方存在一个代差。并且“旗鱼”级的设计思想突出近海进攻能力,特别是单艇反舰,非常适合台湾海军的需求。

  不过,上述“先进”毕竟只是30多年前的先进,在常规动力潜艇逐渐“AIP化”的今天,“旗鱼”级已经毫无疑问的落后了。况且,当时“旗鱼”级潜艇刚刚开始研发,荷兰人将卖给台湾的两艘该级潜艇当做了不花钱的试验品,一些不成熟的技术设备和设计思想都“非常大胆”地用在了这两艘潜艇上,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安全性。

  一方面,储备浮力太小。环顾目前世界上的现役常规动力潜艇,台湾使用的“旗鱼”级储备浮力最小,只有11%,而与“旗鱼”级同时期同厂制造的“海象”级的储备浮力有14.3%,至于“海鳝”级更是达20%。其它具有代表性的诸如“柯林斯”级和209型潜艇,储备浮力分别为16.3%和21.6%,甚至台湾另外两艘古董潜艇“淡水鲤”级的储备浮力都有23.3%。另一方面,“旗鱼”级只有3个耐压水密舱,如此冒险的方案很罕见,哪怕是一舱进水,也会面临极大的沉没风险。加之其又是单轴推进,生存力被降低到了极点。毫不夸张地说,如今服役了30多年的“海龙”号和“海虎”号潜艇就犹如两副危险的“铁棺材”,随时都可能葬身海底。

  一份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前面提到,“海龙”号和“海虎”号两艘潜艇已经服役逾30年,这意味着它们需要经常退出战斗值班,进行为期数周甚至数月的维修。如果碰上两艘一起出毛病,那么台湾的潜艇部队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架子。为了防止水下兵力出现真空,台军于20世纪80年年代初制定了扩充潜艇部队的“海神计划”,并将其设定为武器装备采购计划的最优先级,计划从1993年开始的10年间投入50亿美元,最终完成“剑龙计划”未实现的12艘甚至更大规模常规潜艇部队的目标。

  在这期间,台湾当然是四面出击、广泛求援。不过有了荷兰的前车之鉴,相信没有几个国家会“脑残”到去卖潜艇给台湾,况且世界上有能力独立设计并建造常规潜艇的国家掰着手指头也能数出来。于是,就出现了“海神计划”快到末期也没能采购到一艘潜艇的尴尬局面。其实,台湾最心仪的是德国的209型潜艇和荷兰最新的“海鳝”级潜艇,但两国均明确表示不会向台出售潜艇。四处碰壁的台湾最终还是只能抱美国人的“大腿”,而对台湾有着极强“责任感”的美国此时当然是以一个救世主的形象站了出来,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救世主的角色可不是那么好扮演的。

  2001年,时任总统布什批准了对台出售8艘常规潜艇的军售案。但当时美国在潜艇“全核化”的发展理念下已经40年没有生产过常规潜艇了,生产线早已关闭。要完成这项军售,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美国作为中介,利用自身与欧洲的紧密关系,向欧洲潜艇生产商购买部件甚至成套的设备,在美国完成组装,这样既可以挣钱还能绕开欧洲国家的外交困境。尴尬的是,美国人的“好心”完全没有被欧洲盟友所接受,德国和荷兰立即表明了不会输送潜艇技术给台湾的立场。

  这样,美国只能自己重开常规潜艇生产线建造,这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这些花费势必要由台湾来买单。于是整个项目的预算一下增加到117亿美元,平均一艘潜艇售价15亿美元,这远远超过了当时国际军火市场上的价格,甚至接近一艘核动力潜艇的价格了。过高的预算引起台湾岛内各界的严重不满,于是台湾顺水推舟,多次要求由台湾本土船企老大“中船”公司与美方联合建造,以降低造价。而美方自然不愿放弃这块“肥肉”,坚持要由美国造船企业全面负责建造,双方的分歧也使这项军售案迟迟没有进展。虽然期间双方也曾就此事多次接触并商讨一个折中的办法,包括美国潜艇评估小组多次赴台就潜艇售卖作业程序进行谈判并发出招标,承诺最快2005年开始建造,2011年交付首艇。但直到今天,显然这件事情还遥遥无期,否则台湾也不会下定决心开始自制潜艇。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和中美关系越来越紧密的趋势下,美国对这项军售案的态度与10多年前肯定是大不相同了,或许这8艘潜艇真的是一份永远也无法兑现的承诺了。

  等不起的“潜舰国造”困难重重

  近年来,随着两岸军力差距的不断增大,视大陆为唯一“心腹大患”的台军患上了越来越严重的被害妄想症,“被登陆”、“被夺岛”的噩梦萦绕不散,而潜艇的高隐蔽性所带来的威慑效应正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差距,这让台湾海军对潜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向美国购买潜艇基本无望的情况下,等不起的台海军决定自制潜艇,也就是本文开篇提到的“潜舰国造”计划。

  实际上,“潜舰国造”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海神计划”屡吃闭门羹的情况下,台湾此前也曾多次谋求自制潜艇。早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就开始潜艇技术的研制,甚至进行过核能压力容器与核潜艇的研究和设计,并声称在90年代初已具备了建造袖珍潜艇的能力。2001年,台湾曝出“潜龙计划”,试图证明“中国造船公司”有能力制造单层耐压潜艇艇体。2003年,台湾又组建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极力推动自建潜艇,制定了“自制防御潜艇”(IDS)计划。但这两个计划最终均告失败。而台湾当年提出与美国合建潜艇的目的除降低成本外,还暗中希望通过合作掌握潜艇制造技术,为未来自制潜艇打下基础。

  从造舰能力上看,台湾的确具备一定的潜艇自制技术。一方面,在主承包商的选择上,台湾“中船”公司无疑是自制潜艇的首选。该公司表示独立建造潜艇壳体已没有技术障碍,多年前还曾在阿根廷TR-1700型潜艇和挪威“乌拉”级210型潜艇的基础上,拿出过自己的潜艇设计方案。并且“中船”公司在过去几十年间数百艘商船、邮轮,以及“成功”级护卫舰(美国“佩里”级护卫舰的台湾版本)和导弹快艇的建造经验,也使台湾“国防部”对其信心十足。另一方面,在材料制造技术上,台湾“中钢”公司曾于1998年宣布已成功开发出HY潜艇专用钢材,一旦需要即可量产。而台塑公司也拿出了其有能力制造潜艇需要的大型高压容器和复杂管线与液压系统的技术报告。

  不过,设计并建造一艘潜艇远非制造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就行。虽然台湾有着丰富的造舰经验和一定的研发能力,但发动机、舰体、舰载武器、导航系统等关键设备至今仍需要完全依赖进口,而这些才是研制潜艇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潜艇的动力和水声、电子设备研制难度相当高,因此全球能够生产潜艇的国家屈指可数,许多发达国家也只有组装潜艇的能力。显然,台湾绝无能力建造这些潜艇中最重要、最复杂、最昂贵的部件,并且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有这种能力。对此,台湾“中船”公司也承认:“潜艇构造比水面舰艇复杂、精密,目前‘中船’自力维修建造潜艇虽无技术上的问题,但只限于建造(潜艇)船壳。”

  即便抛开上述问题不谈,仅仅是潜艇的先期总体设计就要困扰台湾好长一段时间。由于需要考虑深水环境下的诸多因素,潜艇的设计方案与水面舰艇相差甚多,在没有技术直接输入的情况下,台湾只能对现役的老旧潜艇进行“复制”来学习设计思想,这种“移花接木”的方式得到的结果一定不是台湾所需要的“先进”。

  目前来看,台湾“潜舰国造”最可行的方案是“台湾负责外部,美国负责总体和内部”,也就是美国协助台湾进行潜艇的方案设计,台湾自行建造外壳和一些结构型部件,再由美国往里面塞所需的动力、作战、电子等设备。但14年前就不同意这种合作方式的美国,现在是否会改变态度很难说,或许台湾开出一个不错的价格就行,但这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威胁不容忽视

  尽管台湾自制潜艇困难重重,但不应小看其建立潜艇部队的决心,半个多世纪的追逐不会轻易停止,况且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虽然台湾一再强调“以潜制潜”思想,但海上作战的历史和潜艇的发源证明,潜艇并不适用于防御,而适用于偷袭。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如此,二战期间的美英亦如此。一旦台湾拥有了多艘先进常规潜艇,台海安全将存在巨大隐患。

  从作战环境上看,台湾海峡平均水深约60米,海底地形西北部较平坦,东南部坡度较大,中间由岛屿和浅滩构成弧形起降带,东西侧各有20米和50米深的两级阶地。声波通道较为紊乱,生物活动频繁,背景噪音比普通大洋复杂的多。因此,该地区较为适合潜艇采取坐底埋伏等方式偷袭水面舰只。二战期间,美军潜艇就曾在台湾海峡击沉过26艘敌对水面舰艇。

  从作战方式上看,台军并不一定非得用潜艇去和人民海军的军舰和潜艇进行直接对抗。台海军可以进行攻击性布雷,即隐蔽潜航到大陆重要军港外围等待军舰出港进行偷袭。另外,还能在海上袭击大陆货轮,特别是大型油轮,以达到干扰大陆货物进出口的目的。而如果不出意外,目前其装备的潜射型“鱼叉”反舰导弹将继续在“国产”潜艇上服役,这比单纯使用鱼雷攻击水面舰艇的效果要好得多。加之美国即将对台出售的P-3C反潜巡逻机,将极大提升台湾的反潜能力。反过来,人民海军在台湾海峡的潜艇和反潜作战就将面临极大的压力。

  如果台军可以达成上述目标,那么人民海军势必要分出很大部分舰艇在飞机的掩护下进行大范围的扫雷、反潜巡逻和护航。鉴于目前中国大陆在东海和南海都需要投入相当的军力才能有效应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面临的威胁,这种在外围水域偷袭以造成恐慌的作战方式就达到台军的最大目的:即以极可能少的兵力牵制大陆的海军力量,从而减轻其抗登陆的压力。不过,对于志在深蓝的人民海军来说,台军的如意算盘能打响吗?![编辑/山水]

  文/杨王诗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