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丰碑——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

  • 来源:兵器知识
  • 关键字:太行山,八路军,纪念馆
  • 发布时间:2015-06-03 07:47

  太行山,绵延800里,地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云:“得太行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70年前,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师长刘伯承的率领下进击太行,经略中原,以巍峨险要之地势,舍身取义之信念,河山换尽血流红之气概,在太行山筑立起钢铁般的“天下之脊”。自此,一出出经典的抗战大剧拉开了帷幕。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本刊记者走访了刘邓大军抗战时期创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参观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并采访了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将军,以及一二九师抗战老兵。本期将带您走进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共同领略太行丰碑。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位于河北省涉县城西4.4公里的赤岸村,由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一二九师陈列馆、太行颂文化园、赤水湾及相关红色产业园区组成,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先进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内唯一一处全面反映八路军一二九师历史的专题纪念馆。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一二九师将士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出师抗日,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在涉县战斗生活达六年之久,谱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辉煌篇章。并以此为中心,创建了北方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涉县由此成为边区的首府、腹心地,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国难当头 红军改编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坚持不懈的谈判。据双方协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出改编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0师、第一二九师共三个师。

  第一二九师是由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一部改编而成,刘伯承为师长,徐向前为副师长,倪志亮为参谋长,张浩为政训处主任(1937年10月,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张浩为政治委员。1938年1月,邓小平接替张浩任政治委员),宋任穷为副主任。下辖第三八五、三八六两个旅。陕北红军改编为师直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营,改编后全师共1.3万余人。

  正当红军改编之际,华北战局十分危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第一二九师除第三八五旅旅直及第七七0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等部队留守陕北脱离本师建制外,第三八六旅全部、第七六九团、教导团、骑兵营等单位共9160余人,于9月30日由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出发,经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进入抗日前线。

  奔赴前线 三战三捷

  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后,沿同蒲路北上,进入战争最紧张的晋北前线。时值日军突破山西省北部防线,侵占代县、崞县,进攻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忻口作战,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奉命进驻代县、崞县以东地区。于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机场,摧毁日军飞机24架,有力支援了国民党军的忻口战役。

  10月26日、28日,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指挥第386旅一部,在山西省平定县七亘村对日军连续两次成功设伏,沉痛打击了猖狂的日军。紧接着,一周内又在黄崖底、广阳、户封三次成功伏击日军,刘伯承师长把这三次战斗称作“重叠的待伏”。在出师抗日的一系列战斗中,一二九师缴获了日军大批军用物资,歼敌1000余人。

  1937年11月,上海、太原相继失陷,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已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13日,一二九师师部决定广泛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一二九师打响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伏击战“三战三捷”,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运输线。2月22日凌晨,一二九师772团在河北井陉西部的长生口南山设伏,先派兵佯攻井陉城,再诱敌至伏击圈。半小时毙俘日军驻井陉南关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以下130余人,炸毁汽车5辆,缴获迫击炮2门、九二式重机枪2挺、步枪50余支以及大批武器弹药。3月16日,在山西潞城东北的神头岭设伏,毙伤俘敌1500余人,毙伤和俘获骡马600余匹,缴获各种枪支550余支,击毁敌汽车百余辆。3月31日,在河北涉县响堂铺地区设伏,歼灭日军400余人,击毁汽车181辆,缴获各种枪支130余支、迫击炮4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三战三捷”、反九路围攻等战斗的胜利,使共产党八路军的威信空前提高,广大人民坚持敌后抗战的胜利信心更加坚定,为尔后第一二九师主力由山地向平原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派部东进 开辟冀南

  1938年1月,一二九师派386旅副旅长陈再道率东进纵队挺进冀南。5月,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率部进驻南宫。1939年2月,日军主力占据了冀南中心区的各个小县城。一二九师各部队分头阻击敌人,迟滞扫荡之敌。2月9日夜,袭击威县城。10日,日军出动汽车8辆,快速向南追击,12时在香城固以北的南草场附近遭到预伏部队袭击。我军边打边退,将敌人诱入香城固伏击圈,随即展开正面战斗。经长达8小时的硬仗,击毙日军大队长以下250余人,活捉8名俘虏,缴获山炮1门、九二步兵炮2门、迫击炮1门、长短枪数百支,击毁汽车8辆。我军伤亡50人。香城固伏击战,开创平原歼敌战光辉范例,被称为平原歼敌第一役。

  前门打虎 后门拒狼

  1939年12月3日,阎锡山制造了“十二月事变”,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2月初,蒋介石一面令朱怀冰、鹿钟麟、孙殿英等部,进占磁(县)、武(安)、涉(县)、林(县)地区,企图向太行、冀南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针对这种情况,按照八路军总部安排,一二九师于3月5日发起磁武涉林反顽战役,激战4天,8日胜利结束。至此涉县全境解放,为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进驻涉县奠定了基础。6月,一二九师司令部、政治部进驻涉县常乐村,同年底司令部迁驻赤岸村,政治部迁驻王堡村。

  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并戳穿国民党顽固派关于“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八路军总部于1940年8月至12月集中115个团40万兵力,在华北5000里长的战线上,对日寇进行大规模战役,史称“百团大战”。此次战斗中,一二九师参战兵力38个团,参战群众135000余名,破毁铁路491千米,公路1015千米,碉堡59座……全师部队共进行大小战斗529次,毙伤日伪军7507名,缴获大量骡马、武器弹药及其它军用物资。此役大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威风,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打击了国民党投降派,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抗战胜利 自卫作战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9日,苏联百万红军大举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同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政府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署了投降书,历时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1945年8月20日,为加强党的领导,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北方局,在一二九师驻地涉县赤岸村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任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同时,撤销一二九师番号,在一二九师基础上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6个纵队,共30万人。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阴谋,命令阎锡山派兵于9月初向上党地区进攻,打响抗战胜利后反共内战第一炮。9月7日,刘邓在赤岸村发出上党战役第一号作战命令。战役从9月10日开始,10月12日胜利结束,历时一个多月,歼灭阎军13个师35000余人,缴获山炮24门,轻重机枪2000多挺,长短枪16000多支。

  上党战役尚未结束,蒋介石又令胡宗南、孙连仲等部8个军,大举沿平汉、道清两条铁路进犯。刘伯承、邓小平立即着手组织以邯郸为主战场的平汉战役。战役从10月23日开始,经过阻击、合围、总攻和追歼四个阶段,历时10天,到11月2日胜利结束。此役,除争取高树勋万余人起义外,共俘获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四十军副军长刘世荣及师长以下2.3万余人。缴获美制火炮310多门,机枪1719挺,步枪9248支,还有美式反坦克炮、火箭筒等武器及大量弹药。

  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3、第6、第7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先后取得破击陇海路和定陶、鄄城、晋南、豫北等战役的胜利。鲁南战役胜利后,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国军腹地,威逼南京、武汉,决战淮海战役。发起渡江战役、进军江南、席卷西南、远戌云南、平定西藏,他的足迹遍布红河之滨、喜马拉雅山,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馆藏武器

  汉阳88式步枪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Gewehr 88或简称Gew 88),由于该枪存在着装弹退弹困难、抽壳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问题,1898年德国军方采用“毛瑟”1898式步枪将其取代。该型步枪遂转售给土耳其、非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清政府。

  由于清政府洋务派对“毛瑟”品牌的迷信,德国商人谎称1888式步枪为“毛瑟”步枪,成功地将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卖给了清政府。故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1899年江南制造局也开始生产此型步枪,一直到1944年,此型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为当时中国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轻武器,也是自清政府的新军到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各个武装部队的轻武器装备的主要枪型。

  勃朗宁M30式轻机枪最初型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BAR)由美军作为自动步枪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高可靠性使其获得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只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半自动方式。该枪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不仅在二战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在很多电影中也经常见到。其最大的缺点是枪管持续射击时过热,缺少可快速更换的枪管的功能。

  捷克ZB-26式轻机枪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20世纪20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其结构简单、动作可靠、不易损坏、维护方便,射击精确,实战性能极高。中国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购买和仿制,并使之成为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之一,性能远优于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年式,在中国军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枪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50发/分。

  24式“马克沁”重机枪1934年8月23日,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合步楼公司在庐山的牯岭签订了《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它产品互换条约》,又称“合步楼条约”,中国开始用钨砂、锰砂等战略性原料和农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尤其是军需品。在这个“中德合作”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下属的金陵兵工厂从德方取得了德国7.92毫米MG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随即按图纸开始仿制。1935年,金陵兵工厂仿造成功了MG08式“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因这年是民国24年,故命名为民国24年式重机枪,是当时国军的主要制式装备。

  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在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逐渐配发到国民党军队第一线之后,国民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步兵排支援火力,在1938年向第五十兵工厂下达了60毫米轻迫击炮的研发任务,但由于战况紧急,后由五十厂直接仿制法国布朗德式60毫米轻迫击炮,亦即美式M2迫击炮的原型设计。三一式迫击炮采用固定式击针,射速较高,射程也比二战期间其它50毫米到60毫米的迫击炮远,弹药与美援的M2迫击炮通用,因此在步兵连排单位较为常见。该炮在抗战前后的总产量超过3万门,解放后我军不仅继续沿用,还在其基础上定型了63式60毫米迫击炮。

  82毫米迫击炮82毫米迫击炮(含80毫米、82.5毫米、83毫米、84毫米口径)是上世纪20~40年代中国生产的主要火炮品种之一。由于性能落后,型号杂多,被30年代初金陵兵工厂生产的82毫米仿法国“布朗德”迫击炮取代。

  1931年金陵兵工厂参照法国“布朗德”1930年式81毫米迫击炮,从奥地利买进炮身钢,在沪造82毫米迫击炮基础上,改制成功82毫米迫击炮,定名为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于1932年春夏之交开始交付使用。

  日本92式重机枪继承了日本三年式重机枪的设计,不同的是92式的瞄准装置采用了光学瞄准镜,远距离命中精度相当高。增加了下八字型握把,以及枪口消焰器。

  日本三八式步枪全枪长1275毫米,是二战主要参战国军用步枪中最长的。全枪纤细紧凑,干净利落,从而操枪更为便捷。“三八大盖”的枪管长769毫米,也是二战时期各种主战步枪中枪管最长者。枪管内部有4条右旋膛线,为了追求射击精度,膛线导程确定为200毫米,这在当时各式步枪中是最小的,因此“三八大盖”发射的弹头转速高,飞行稳定性好,命中误差也相对要小。当推枪机时,防尘盖又随枪机一同向前滑动,直至完全封闭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尘土进入步枪的核心部位。

  [编辑/王瑾]

  文/李美菊 杨赛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