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迷的盛宴
- 来源:兵器知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枪迷,盛宴,枪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3 07:42
从《智取威虎山》兼评影视枪械(上)
对于枪迷朋友而言,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执导的贺岁大片《智取威虎山》最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影片中的枪械,可以用“花样大餐”来形容。其中的“菜式”如何呢?本文将以电影为主,辅以枪械实物,与您共品电影中的各式枪械。
必不可少的毛瑟“盒子炮”
在《智取威虎山》中,上镜率最高的应该是德国毛瑟M1896军用手枪,即我们所说的“盒子炮”、“驳壳枪”。从民主联军的战士到土匪,使用的武器中都有驳壳枪。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电影中没有驳壳枪,肯定是一大失误。
毛瑟M1896手枪是由德国毛瑟武器公司出品的一款自动装填手枪有多种型号,但是因为二战结束后毛瑟公司的生产记录被驻厂的美军全部烧毁,因此现在的毛瑟军用手枪的型号一般是根据国内外收藏的实物进行分类的。
毛瑟M1896手枪前后共生产了100多万支。起初毛瑟希望这款手枪能够畅销全世界,但是事与愿违,最终一半以上的驳壳枪都卖到了中国。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在中国,毛瑟军用手枪才实现了它作为一款手枪的价值。在中国,可能有人不知道“毛瑟军用手枪”,但是几乎无人不知“驳壳枪”。在战争年代,不论国民党军官还是共产党军官对驳壳枪都赞赏有加。
在国民党军队中,有句俗语叫“官越大,枪越小”。高级军官一般不用上战场,所以只需配一把小巧的手枪即可,而且一般高级军官的手枪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杀不服从命令的部下;第二就是自杀了。这两种情况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经常看到。但是对于排连长一级的军官来说,他们一般会冲在第一线同敌人战斗,如果使用枪弹威力小的袖珍型手枪就不合适了,所以需要一把外形具有震慑性,威力又较大的全尺寸战斗手枪。在这种情况下“盒子炮”便成了不二之选。因此,早期冲在第一线的国民党军官一般会使用盒子炮,中国也顺应军官需求从德国进口了相当数量的毛瑟“盒子炮”手枪,国内大大小小的兵工厂也仿制过许多型号。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盒子炮”的结构比较复杂,生产制造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兵工厂在仿制了一段时间后便不再仿制了。到1930年代中期,国民党政府开始从比利时FN赫斯塔尔公司进口勃朗宁大威力手枪,此后便不再进口德国毛瑟军用手枪。
在共产党军队中,由于武器装备比较缺乏,所以有一把“盒子炮”,尤其是德国原产的“盒子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电视剧《雪豹》第18集中有一个镜头,周卫国在组织特战小队攻打涞阳军火库时曾请团长帮忙收集12把崭新的德国造“盒子炮”,而团长收集了全团连以上干部的配枪才凑齐。这个情节比较符合历史,拿到驳壳枪后周卫国一脸灿烂的笑容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反观现在有些抗战电视剧,人物一出现一水的德国造“盒子炮”,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看实在是不敢恭维。
《智取威武山》中主要出现的毛瑟M1896军用手枪有两种。一种是毛瑟M1932冲锋手枪,杨子荣以及威虎山老大使用的就是这种。M1932的最大特点是在枪左侧设置有一快慢机,控制单发或连发发射,因此当时中国人爱称其为“快慢机”。此外,M1932冲锋手枪采用了10发或20发弹匣供弹,20发弹匣极大地提高了火力持续性,在当时十分受欢迎,因此也被称为“二十响”。但是,剧中并没有出现M1932冲锋手枪连射的镜头,实在是令人惋惜。
电影中还出现了毛瑟M1930手枪。该枪只能单发射击,于1930年前后推出,是毛瑟M1896手枪系列中获正式命名的一种。主要改变是恢复了大尺寸,使用5.2英寸(132毫米)分段枪管和后期通用型保险。在土匪进攻夹皮沟的战斗中,203首长的警卫员高波使用的就是一支M1930手枪,其显著特征为10发不可卸式弹匣。
我们在电影中还看到有些人在使用“盒子炮”射击时会将枪身偏转一个角度,这样做是因为“盒子炮”射击时枪口上跳非常严重,这一缺点在国外饱受诟病,也是其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而中国人用自己独特的智慧解决了这一问题。令人可惜的是电影中没有还原出当时一种比较独特的射击姿势,即弯曲手臂,手肘贴近腰部抵抗后坐,将“盒子炮“枪身翻转一个角度进行射击。
世界闻名的PPK手枪
在电影中,民主联军中唯一的女性——卫生员“小白鸽”白茹使用的是一支PPK手枪(实际上是用一支中国52式手枪冒充的)。PPK手枪是由德国瓦尔特公司研发的一款半自动手枪。瓦尔特公司1929年推出了PP手枪(“PP”为“Polizei Pistole”的缩写,意为“警察手枪”),1930年又推出PPK手枪,意为侦探用手枪。PPK手枪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等优点深受便衣警察、特工、军官喜爱。1945年苏军包围柏林后,希特勒在地下室自尽用的就是金质PPK手枪。此外,007系列电影中主角詹姆斯·邦德使用的武器中,也能看到PPK手枪的身影。中国曾以PPK手枪为蓝本开发出了52式公安手枪,后来又借鉴PPK手枪自主设计研发了64式手枪。PPK手枪的双动击发模式与外露式击锤等结构以及结构布局堪称绝妙,一直被视为小型手枪的经典。
PPK手枪是小型自卫手枪,白茹作为卫生员属于非战斗人员又是女性,使用PPK手枪正好合适。但是由于其容弹量小,且枪弹威力有限,因此在与土匪作战时将其作为战斗手枪有些欠妥。联系中国目前实际来说,借鉴PPK手枪研发的64式手枪也定位为小型自卫手枪,比较适合个人自卫防身使用,我国目前将其作为警用手枪使用则不太合理,因为警察面对的环境比较复杂,到了需要使用手枪时情况已经比较紧急,再用这种容弹量少、枪弹威力小、停止作用差的小型自卫手枪难以应付局面。
多种苏制武器
在电影中还出现了几种苏制武器,比如说203首长使用的是一支苏联TT-30/33手枪,该枪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设计,是二战期间苏军的主力手枪,中国曾经根据托卡列夫手枪仿制定型了51式手枪和54式手枪,其中54式手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列装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因为握把上有一黑色的五角星,因此被称为“大黑星”。
此外,这部电影中威力最大的苏制枪械应该是剧中“坦克”使用的DP轻机枪。
DP轻机枪(意为捷格加廖夫步兵机枪)由苏联枪械设计师捷格加廖夫设计,外形上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硕大的弹盘。抗战期间,中国曾从苏联获得一批DP轻机枪,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都有DP轻机枪。解放后中国在抗美援朝时也曾使用过DP轻机枪,由于其在射击时弹盘旋转,因此在中国被称为“转盘机枪”。令人遗憾的是,在电影中“坦克”大部分时候是直接用左手托着射击。我们知道,枪械在射击时枪管会发热,机枪由于其射速较快,发热情况更为严重,直接用左手握持射击轻机枪可能会被烫伤。但包括《智取威虎山》在内的大多数国产抗战剧都是用手握持射击轻机枪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用手托着射击视觉冲击感更强,另一方面,国产抗战剧的很多枪战场面都是采用后期加上枪口焰处理的效果,拍摄时根本不射击,所以枪管也就不发热,当然可以直接手托枪管了。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苏联PPS43冲锋枪。PPS43又被称为“波波斯冲锋枪”,是苏联在二战后期研制的一款冲锋枪,采用大量的冲压件,枪托可向下折叠,生产制造相当简单,在战时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在《智取威虎山》中出现PPS43冲锋枪则有点失实了。许多人以为当时苏联曾向民主联军移交大批苏制装备,其实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笔者认为即使苏联向民主联军移交苏械,也不会移交PPS43这种相对较新的枪械。从中国数次向苏联购买武器装备的情况来看,苏联给中国的基本上都是二流或者三流的武器。比如说当年马克沁-托卡列夫轻机枪就是因性能不好,苏联军队撤装不用才卖给中国的,还有莫辛-纳甘M1944步骑枪也是苏联撤装后才卖给中国装备志愿军的。由此来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兵工研发生产制造体系是多么重要!
另据现有资料显示,当时民主联军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日式枪械或者国内比较常见的汉阳造、中正式步枪、捷克ZB26轻机枪等武器。
广泛使用的日式枪械
在电影中,不论是民主联军203小队,还是威虎山的土匪,都大量使用了日式枪械,这一点与历史比较相符,因为日本关东军在东北驻扎多年,投降后大量的日式枪械都留在了东北,此外当时的许多土匪在日本侵华时曾当过汉奸,比如电影中杨子荣拜见座山雕时,就提到奶头山的土匪头子许大马棒曾经当过警察署长并获赠过日本指挥刀。因此,在这部电影中,日式枪械的出镜率可以说和“盒子炮”不相上下。
在多次战斗中联军以及土匪双方的主力步枪都是日式步枪,它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说大部分日式步枪都使用三十年式刺刀,因此刺刀座都相同。除此之外,均使用5发桥夹供弹且拉机柄形状也相同。笔者认为在日式步枪的身上可以看到早期枪械“家族”化或者“枪族”化的趋势。此外日式步枪的许多设计非常人性化,比如说其弹仓具有空仓提醒功能,即当膛内最后一发弹射击完毕,旋转后拉枪机退壳后,托弹板会继续上升,如果此时没有填弹前推枪机的话,枪机前方会被托弹板后端顶住,无法继续向前运动,以提醒射手弹仓内已经没有弹药。这一功能类似于现在步枪的空仓挂机功能,对于新手使用或在战争中射手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十分有益。此外,日式步枪弹仓的打开方式也比较简单,在日式步枪扳机前有一卡笋,将卡笋向后拉动(有些日式步枪是向前推动),弹仓盖会在托弹簧弹力作用下自行弹下。当弹膛有污垢需要擦拭保养或快速退弹时,日式步枪如此简单的弹仓打开方式可节省不少时间。对比之下,当时中国中正式步枪的弹仓盖卡笋在弹仓下方,需要用工具顶下弹仓盖卡笋才能将弹仓打开则显得比较繁琐。
日式手枪方面,“八大金刚”中多人使用南部十四式手枪,这也是符合史实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是南部麟次郎在1924年在南部陆式手枪基础上改进的一款半自动手枪,于1925年(大正十四年)定型,因此命名为大正十四年式手枪,亦称南部十四年式手枪。
最早使用南部十四年式手枪是当时侵略中国东三省的日本关东军,早期型无法适应东北的寒冷环境,于是日军根据使用环境对其进行了改进,最大区别就是扳机护圈增大,方便日军戴手套操作。
南部十四式手枪因外形比较像鸡腿,国内俗称其为“鸡腿撸子”,又因其枪套比较像王八的盖子,也称之为“王八盒子”。
其实二战期间日本的手枪设计得都比较“奇葩”,或者说南部麟次郎设计的手枪都比较“奇葩”。首先,这些手枪的外形都比较怪异,或者说丑陋,从早期的南部甲型、南部乙型、南部小型手枪到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再到南部九四式手枪外形都比较怪异,而且结构设计普遍不合理,性能很差。夸张一点说,但凡碰到比较丑陋怪异,性能比较差的老式手枪,一般都是日本的。
危险的火箭筒
《智取威虎山》中,一个比较吸引人的亮点是八大金刚中老八使用的火箭筒,从影视效果上来讲,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从火箭筒的使用来说有瑕疵,甚至是本片的一大败笔。
很多人在看电影时认为这是美制巴祖卡火箭筒,实际上这是一支“四不像”。从外形上看,火箭筒尾端跟巴祖卡相同,但肩托部分和口径类似于超级巴祖卡,握把也不是巴祖卡的握把,瞄准机构又像是自制的。而它的使用也存在错误。火箭筒发射时会有高温高速尾焰向后喷出,站姿使用火箭筒时需要在其后方开辟出一片“危险区”,否则在这个区域中的人员会被火箭弹的尾焰灼伤,所以火箭筒一般禁止在狭小空间如室内使用。而在《智取威虎山》中火箭筒不止一次在狭小空间使用,如夹皮沟土匪中的老大在墙边和屋内使用火箭筒,现实中,站在火箭筒尾部的那个土匪会被烧伤。在屋内发射的话,可能整个屋子的人都无法幸免。此外,如果剧组拿这支火箭筒当美制巴祖卡使用,错误又出现了。在剧中我们看到火箭筒是前膛装填,而巴祖卡是后膛装填。跟史实较符的是,这支火箭筒的来历设定为土匪从日军军火库中掠夺而来,因为日军在二战后期曾经仿制过一批巴祖卡,命名为“试制4型伞兵用火箭筒”。
(未完待续)
[编辑/何懿]
文/张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