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这些人到底想的是什么?他们想怎样改变世界?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硅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05 14:52
美国硅谷,是一个让世界上所有科技爱好者、程序员、创业者都无比向往的地方,从地理上来说,这是一片自旧金山以南至圣何塞以北的被旧金山湾与太平洋山脉包围的狭长地带,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批半导体公司的兴起,从此成为一个科技圣地。而不论是从有着硅谷之父称号的罗伯特·诺伊斯,还是到如今林林总总愈来愈年轻的创业者,这群可爱的硅谷人通过不断地创新与前卫的科技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了如今的样子——融合,高效,并且美丽。
1957年,仙童半导体成立,这不仅是硅谷的开始,更为早期硅谷的产业特点定下了框架,由此诞生出以英特尔为代表的一系列半导体公司,在那个没有科技巨贾,没有风险投资,没有互联网泡沫的年代,仙童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带领着他的伙伴们,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世界。“集成电路的发明,是人类自一个生命体演化而来时最重要的时刻”,作为集成电路的发明者之一,如果没有他这项堪称伟大的发明,那么信息时代的来临也许不会这么早。其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他的门徒们代代相传,成为了如今硅谷的主流价值观。
伴随着这种精神,硅谷诞生了一个个称霸世界科技与互联网圈的公司,英特尔、苹果、惠普、Google、Facebook,不仅如此,这种硅谷精神深深的影响了美国新一代的创业者们,使之在互联网之外,诞生出更多关于未来的可能。这其中的领袖人物,埃隆·马斯克、谢尔盖·布林、彼得·蒂尔、埃文·威廉姆斯、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他们心中所想,可能比其产品展现出来的要更多更远。
埃隆·马斯克、谢尔盖·布林、彼得·蒂尔:未来路上愿无岁月可回首
圣荷西,位于旧金山湾南岸,一个被称作“硅谷中心”的城市,不仅是硅谷从业者的聚集地,更是硅谷最为重要的商业与研发基地,开创了网络在线支付先河的Paypal正位于此。时至今日,Paypal最被人称道的不是其在全球在线支付领域的龙头位置,因为后来者实在太过凶猛,在线支付已不再如过去那般仅靠地位便能独霸市场,而是为Paypal建立基业的那几位创始人们——埃隆·马斯克、彼得·蒂尔、雷德·霍夫曼,以及其他几位如今仍旧在湾区互联网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硅谷,他们被称为“匪帮(PayPal Mafia)”。其中的埃隆·马斯克与彼得·蒂尔尽管已经离开Paypal多年却从未离开人们的视线,他们其中一位,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实践着改变甚至颠覆世界的梦想,另一位则通过自己手中雄厚的基金与广阔的人脉,为未来的美好做出保障。
在埃隆·马斯克的认知中,关乎未来最有潜力的五大领域——互联网、可持续续发展能源、太空探索、人工智能、改写人类遗传——他已然已经完成了其中之三,剩下的两项,显然已经在其考虑范围之内。比起人们提起他时常常赋予他的创业者身份,他更像是一个梦想家,先是通过Paypal一鸣惊人地改写了互联网在线支付的格局,再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电动汽车的创造当中。尽管如今有许多人并不看好电动车的发展前景,并极端诋毁特斯拉在行业中的地位与价值,认为特斯拉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名气与光鲜完全是出于美国政府对其的补贴与近乎病毒式的营销,但我们无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有了特斯拉以及埃隆·马斯克独特的营销手段,才使我们世人真正开始普遍地接受、认识并且愿意使用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能源汽车,同时也为这一行业带来了曾经无法想象的关注与投资。
但是这些在埃隆·马斯克看来都不够他本人对于未来与科技的构想,他将自己的又一次创业放在了太空探索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属于私人的太空火箭发射公司Space X。而当人们问及为何会进入这一领域时,埃隆·马斯克的回应异常坚定,“通过太空技术让人类永恒地生活于宇宙”,这并非是他的一时兴起或心血来潮,我们可以看到埃隆·马斯克对此的执着,为此,他甚至放弃了公司的上市,并称在人类移民火星这一计划彻底实施前,Space X都不会考虑IPO。
但他又并非是一个完全的梦想家,他比梦想家更多一份勇往直前的行动力。早在本世纪初人们便不断鼓吹这太空探索的前景、希望与可能,但付诸实践者却寥寥无几,这不光是受制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更是出于人们求稳、保守的心理使然。埃隆·马斯克对此两者显然都不屑一顾,他掏出了自己用Paypal换来的资金,用于太空探索梦想的实现。尽管公司曾经数次面临破产的边缘,但他从未放弃,守住了近两千员工的生计,更使官方与大众对商业航天寄予了前所未有的信心。这才使我们看到了如今这样一个承载着人类未来的超现实公司,以及一个近乎钢铁侠般令人惊叹的男人。
而他的另一位朋友,彼得·蒂尔显然选择了一条较埃隆·马斯克更为轻便的道路,这并非是因为前者的梦想与野心同埃隆·马斯克相去甚远,只不过是出于二者在怎样改变世界的方式上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埃隆·马斯克选择了实干,而彼得·蒂尔显然则选择了传输价值观,可以说,这两种方式,不论哪一种,最后的结果显然是相同的——让人类与世界生活的更好。
相较于曾经的企业家身份,彼得·蒂尔如今的身份,似乎还是天使投资人更为合适。Facebook、Linkedin、Quora、Yelp、YouTube等等如今这些硅谷新贵们在其发展初期都曾拿到过彼得·蒂尔所领导的基金会的风险投资。可以说,倘若没有他在背后进行必要的资金支持,硅谷的创业热潮远不会如今日一般生机勃勃,正是因为有了以彼得·蒂尔为首的一批有理想有资源有资金的天使投资人的存在,才使得年轻人们敢于放手去拼搏,无所顾忌地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说,彼得·蒂尔并非没有梦,只不过他是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那些获得他投资的那些年轻人身上,让他们代替自己去追梦,甚至是改变世界。
对于创业,除了单纯的投资支持之外,彼得·蒂尔更创立了一个致力于颠覆目前教育传统的创业基金,通过在全美境内选出的20名20岁以下的少年们来传达他一如既往的对创业的鼓励与支持,并给予他们每人二十万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全力帮助他们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挥洒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他此前在母校斯坦福大学——这一出产过无数硅谷人物的学校——曾开设过一门名叫“计算机科学183:创业公司(Computer Science 183: Startup)”的课程,在这期课程上,他曾说“如果我教得不赖,那么这将是你们所需要上的最后一堂课”,因为,受其鼓舞的年轻人在课后便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辍学创业,将彼得·蒂尔这堂改变自己人生的课程作为了自己大学生活的终点。
除去支持创业以外,彼得·蒂尔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名为“海上乌托邦”的独立王国,这个由一个个漂浮在公海中的人造岛屿所建立以来的联邦,不受任何法律与道德的约束,实现完全的社会自由与公平,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所期望的“大同社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彼得·蒂尔个人所具有的人格与精神,即向往与追求自由、超越,而这也能够解释为何他这么多年来致力于扶助创业者的动机,因为唯有创业者,思维是灵活的,也唯有年轻人,头脑是绝对自由的,在他们身上才有我们世界与人类的希望。
相较于前两位而言,谢尔盖·布林的成就似乎显得有些中规中矩,然而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将他与前两者相提并论。作为Google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相较于另一位同伴拉里·佩奇似乎要低调许多,这也许同他近年来身为Google X实验室主管不无关系。Google X实验室作为Google最为神秘的部门,正在进行的一切项目对外都是保密的,直到其确定将被推出市场之后,才会有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流出。近年来,我们能够看到Google X实验室作为可以说目前地球上最具未来感、最具颠覆力的开发工作室,推出过一代又一代超乎人们想象的产品。从无人驾驶汽车、为全球搭建免费WiFi的热气球、葡萄糖监控隐形眼镜,到去年口碑两极分化的谷歌眼镜,尽管大部分项目接近失败或暂难看到成果,但不得不说从这些产品中我们看到了Google如今对于人类未来的关怀以及要改造这个世界的远景,而这份关怀与愿景,很难说不是出于其主管谢尔盖·布林的主导。
对于这三者而言,他们具备超乎常人对于未来、引领人类进步的思维与远见,总能够比普通人看得更远,尼采所说的“超人”也大抵如此,而这种能力使他们肩负着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责任,不论失败或伟大,都不可回头。
埃文·威廉姆斯、马克·扎克伯格:社交场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若要论及近年来人们生活受互联网影响最大的领域,社交当然必不可少。通信的不便与繁琐,人与人之间认识、交流、分享的渠道的狭窄与缺乏,只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情。Facebook与twitter的出现,极大程度的改变了我们的社交生活,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社交方式的改变,还有我们社交习惯的转移与社交范围的扩大。而正是由于这两家公司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各种细分社交产品层出不穷,为社交这一曾经与人们息息相关却又甚少留意的领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其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与马克·扎克伯格作为两家公司开山立祖的人物,如今的关注点早已不仅仅停留在社交上,因为他们想要实现的还有更多。
提到马克·扎克伯格关于Facebook的创业故事,人们恐怕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其原始动机——为了给哈佛学子们一个在线选美平台,当然这只不过是流传于坊间的一种调侃,而在接受哈佛校报的采访时,马克·扎克伯格对初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所有人都在说(应该有)一个哈佛校内的花名册(facebook),我觉得让学校来花几年的时间做这件事情有点傻。我能比他们做得更好,而且能在一周内搞定”,只言片语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交巨人之所以能够成功的缘由,自信、骄傲与才华。
在如今功成名就之后,马克·扎克伯格将自己的这份天性用在了更多地方,也许,在他的人生规划中,改变人们的社交格局仅仅只是他宏伟梦想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要为整个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正如绝大多数硅谷大佬那般,他将目光停留在了慈善与健康事业上。早在2010年,他便加入了由比尔·盖茨以及沃伦·巴菲特发起的慈善项目“巴比捐款誓言(Giving Pledge)”,这个项目的加入者必须将自身所拥有财富的一半捐赠给慈善事业。在此之前,马克·扎克伯格便曾在慈善领域小试身手,捐款一亿美元以帮助改善Newark的公立学校教育体系。2012年,马克·扎克伯格将其价值五亿美元的Facebook股票捐赠给硅谷社区基金会,随后的2013年又再次捐赠十亿美元,并将这笔善款用于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同一年,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普莉希拉·陈被评为全美第一的慈善家,这一荣誉的背后,离不开马克·扎克伯格本人对其自身的自信与骄傲。他的种种善举,让人们看到了年青一代硅谷创业者身上的人文关怀,让人们有信心、有激情的去使用他们开发出来的产品,一个一心向善的开发者与领导者所负责的产品,是不会让那些支持者们失望的。
在如今Facebook已经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马克·扎克伯格毅然决然的开始了拆分行动,在他看来,Facebook的繁杂丰富的用户体验在桌面平台上显然是友好且实用的,但一旦移植到手机端,获取服务的简便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针对单一功能进行最优化显然是一件回报丰厚的业务,成立Creative Labs便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Facebook拆分了Facebook massager,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即时聊天软件,拆分了Group,以便更专业为企业人士服务,这一切并没有使Facebook走向下滑,反而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保持专注,不断实现”,马克·扎克伯格曾应以为戒的一句格言,如今看来他显然是做到了。
在未来,Facebook正计划着借助已有的社交网络渠道,为全球的疾病患者服务,为他们打造一个专属于他们的网络支持社区,由此形成不同病人的小社交圈子,以便他们能够针对这些病人进一步设计出更适合他们的保健产品以及面向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产品。也许是在此之前的2012年,Facebook发起的一项“器官捐赠状态计划”获得的超预期成功给了马克·扎克伯格进军医疗领域的信心,让他能够得以在另一片天地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激情。也许在未来,硅谷的生命科学领域除了一家叫做Google的公司之外,还有另一个名为Facebook的公司同样光耀夺目。
作为Facebook的竞争对手,twitter显然要低调的多,比它更低调的是其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如今的埃文·威廉姆斯已经离开了这个让他声名鹊起的地方,进行着人生中又一次创业,建立博客网络Medium。同马克·扎克伯格投身全新领域不同,他仍旧身处于老本行互联网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埃文·威廉姆斯是一个保守、陈旧之人,作为一个在互联网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战场老将来说,他对于互联网的思考,才是真正能够改变这个行业的精华所在。
在2013年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召开的XOXO大会上,埃文·威廉姆斯曾向参会的科技界人士表示自己已经看懂了互联网,在他眼中,互联网并非一种乌托邦式的存在,而是一台实实在在的巨大机器,在这台机器中操作、运转的人们,如果能够更高效、更简单地解决人类的基本需求,则会活的成功,反之则会出现问题。也许正是看透了这种他所认为的本质,才能使其开发出twitter这样简单、高效的产品——专注于社交,而非去做一些同社交完全不搭边的东西,同时使人们在社交中获得一种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论调不仅可以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方向,并且极有可能成为一种主流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同马克·扎克伯格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专注于小而美,而非大而空,由此便能做好任何一款产品、一个公司、甚至挽救我们人类自己。这一点不仅在互联网领域如是,应用到任何其他的领域都应如是。
Facebook与twitter并不是第一家做社交的公司,在此之前有Geocities、Tripod、Friendster、Tribe Networks和MySpace等等无数堪称优秀的社交网络出现,然而在如今看来,作为后起之秀的Facebook与twitter显然成为最大赢家,如果说Google的上市开启了互联网一个全新的快速上升时期,那么Facebook与twitter的出现则彻底改写了人类的社交格局。人的天性需要社交,而在互联网中懂得如何顺应这种天性的人曾有几何呢?
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行业巨人有时空望孤云高
如今互联网行业的全面繁荣,离不开两个人在其中的作用,比尔·盖茨与史蒂夫·乔布斯,他们一个通过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互联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个通过智能手机的颠覆为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打下注脚。如果要列出一份应该感谢的给我们带来如今美好生活的推动者名单的话,这两个人一定会排列在名单的前面。
在1975年4月4日比尔·盖茨和他的童年伙伴保罗·艾伦一同创建微软时,一定不会想到这个仅仅靠贩卖BASIC解译器的公司,日后会打败当时正如日中天的IBM坐上美国互联网界的头把交椅。而在一年后,当史蒂夫·乔布斯在自家车库中同斯蒂芬·沃兹尼亚克、罗恩·韦恩一手建立起苹果公司时,也不会想到这家简陋的个人作坊在三十年后会以一款小小的手机席卷世界。这两家公司的恩怨情仇因其共同涉足个人电脑领域,在一开始已经注定。而在苹果公司陷入资金困境几近倒闭时,施以援手的微软,也不会想到在不算遥远的现在,自己会被这样一个在当时看上去并不算威胁的公司挤压得在尴尬中艰难转身。
比尔·盖茨对于互联网界以及个人计算机的贡献,所论者甚多,大抵都会归功于其个人及微软对电脑的普及上,确实如此,毫不夸张地说,如若没有微软利用DOS对操作系统的优化以及后来Windows的产生,那么我们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能会晚上十年。正是有了九十年代Windows系统对于市场的垄断,才使人人都有电脑成为了可能。比尔·盖茨有这样三个梦想:每人都有一台电脑;消灭艾滋、结核病、疟疾,实现平等医疗;让穷人用上清洁的电,解决能源问题。如今看来,他的第一个梦想已经借助Windows而得以实现,后两者也正是他目前所倾力的方向,无需多言的是,他的后两个梦想对未来的驱动将会比Windows目前所达到的要重要得多。
在这个世纪的头十年中,我们看到比尔·盖茨正慢慢的脱离微软这个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科技王国:2000年卸任微软CEO,转为首席软件架构师;2006年将首席软件架构师的工作转为兼职。尽管他之后的两任CEO仍旧由他来任命,但其本身已不再如同昔日那般过多的涉足微软人事。直到2014年正式卸任微软董事长,比尔·盖成为了茨真正意义上的一位慈善家,而非商人,这或许能够让他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一直想要实现的梦想当中——消除贫困、疾病与饥饿。
当我们正在关注着市面上又推出了哪些新手机、有什么值得玩的好游戏,拘泥于日复一日的工作、三餐以及约会吃饭看电影时,比尔·盖茨在关心什么?在2013年的公开发言中,比尔·盖茨称,“在应对小儿麻痹症的问题上,我们变得更加灵活和迅速。在4个月内,非洲之角爆发的疫情就得到了控制,而印度在近3年内也没有报告一例小儿麻痹症”。在今年1月的答记者问中,比尔·盖茨说道,“未来15年,健康、农业、银行服务和教育将出现重大突破,并造福贫穷国家的大多数人口。我们将取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进展”。显然,他在关心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当然,这并非是对我们普通人的一种嘲讽,而是一种我们普通人的思想境界所无法企及的高度。许多人在有了巨额财富后,选择将它们留给下一代,以便这种财富能够代代流传,但在比尔·盖茨看来不然,他认为,“如果我能把自己有幸掌管的巨额财富回馈社会,用到重要的事业上,如科技、教育、医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其他领域,这更利于社会,也更利于我的孩子”,这种投入,显然远比简单的传承要好的多。
他并非没有考虑个人,而是将个人放于整个社会中考虑。通过对教育的投入,使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到廉价高质的教育,而非在未成年时便加入极端组织;通过对医疗的投入,使落后地区的人民能够得到及时卫生的医疗,而非任疾病肆意蔓延摧残生命;通过对科技的投入,使每个科幻作品中的产品不断照进现实,而非停留在通讯基本靠喊的年代;通过对社会服务的投入,使整个社会能够更友善更包容的接纳每一个人,而非是街头、屋中有无人帮助的老人、残障。这些投入看上去似乎是无我,实际上是一种有我。中国古语所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抵如此。
对于史蒂夫·乔布斯而言,有许多人曾经在恭维他产品的同时指责其在慈善事业上的不作为,但这并没有什么可诟病的,只不过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已。如今的苹果公司,正是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的时候,每每新款iPhone开售前夜,零售店门前总能见到搭着帐篷排队的粉丝们,对于这些死忠粉们来说,苹果对他们而言已不再是一家单纯的科技公司,而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信仰——优雅、简介、纯粹,而这种信仰的来源,便是其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史蒂夫·乔布斯的个人魅力无需赘言,这个在苹果遭遇寒冬时回归公司力挽狂澜的男人,在其去世后,仍旧得到苹果公司员工以及世人们的爱戴与追捧。而其作为公司负责人在任期间,最伟大的贡献,当在于仅凭一款产品,便改变了世界格局,一如曾经的微软。当人们还在不断优化功能机以及键盘机的功能与应用时,尽管已经有较大尺寸屏幕手机的出现,但没有人敢完全抛弃键盘,当时诺基亚可谓风光无两,见证它最后辉煌的N系列、E系列正受消费者追捧,然而iPhone 3G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人们发现,原来手机还能这么用。而随着后期的不断优化,如今的苹果已逐渐取代了三星取代了诺基亚的那个位置,成为了如今最受欢迎的手机品牌。
同时,其平板电脑的推出,也为如今的互联网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使人们从此多了一个丰富自己生活的渠道。尽管在刚刚推出时业界并不看好这一产品模式,认为其定位模糊、尺寸太大、应用太少,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后来的成功,哪怕这种成功只是暂时的。
对于如今的大多数人来说,对于这两家公司有着这样两种认知:1.微软正在吃老本,当老本吃完时,微软便会解体;2.乔布斯去世之后的苹果正在走下坡路,未来必将被其他公司所超越。且不论这两种认知是否符合实情,单就其中任何一条而言都算得上是错的离谱。对微软的这种认知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微软,只不过是Windows以及office办公软件而已,而对其其他产品知之甚少,尽管MP3播放器Zune英年早逝,智能手机Kin过早夭折,游戏机Xbox拼不过Sony,平板笔记本Surface系列销量惨淡,但这仅仅是微软产品线的冰山一角。相较于Google的研发生产相结合而言,微软在研发上倾注了更多的力量,它们所想的是如何将科幻中的事物与场景转化为现实,本身并不负责产品的生产,而是将研究成果输送给各个部门,以完成作为最后一步的出品环节。这也造成了微软专利、技术堆积如山,然而真正被人了解、知道的甚少的情况。微软绝不仅仅是在吃老本,它暗地里有着更为深厚的积淀,今年年初的发布会上,其推出的两款全新产品便足够令人惊奇,在未来,它显然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而对于苹果,有些人常常抱怨,自从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以后,其产品便越来越缺乏新意,甚至有人认为蒂姆·库克不适合出任苹果CEO,这大抵是乔布斯的个人魅力给人们留下的一种文化影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这是苹果给人的固有印象,如若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如今的苹果仍在秉持着这一精神,推出的产品,仍旧让对手望尘莫及。国外暂且不论,但就国内而言,iPhone 6上市之后,不知有多少国内厂商纷纷效仿其外观,推出咋看上去差之毫厘,实际上失之千里的山寨手机。同时也有人说,由于史蒂夫·乔布斯的离世,新任CEO的上台,苹果设计师的才能被进一步激发,在曾经的史蒂夫·乔布斯时代里,由于他本人的强硬作风以及近乎独裁的管理方式,设计师们不得不按照他本人的喜好来对产品进行设计,这使得一些极好的创意被压制,蒂姆·库克本人的才能也受到限制。但从最近看,如今的蒂姆·库克时代里,随着苹果内部创意思维的另一种解放,未来未必不可大有作为。
如今两家公司的CEO,萨帝亚·纳德拉以及蒂姆·库克显然都为公司带来了更多可能。在萨帝亚·纳德拉的带领下,我们看到微软已不再是那个人们印象中传统、保守的微软,而正逐渐走向开放、平等与自由;而蒂姆·库克显然赋予了公司超出以往的热情与活力,市场的开拓、业务的增加这些都会为苹果带来无数价值。
不论是微软、Google、苹果、Facebook还是twitter,他们都算不上开业界先河的公司,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的样子,全然离不开自己公司那些可爱、可敬、可畏的创始人们,正是有了他们想要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才有了这些伟大的公司,与我们如今美好的体验。
硅谷这些人到底想的是什么?他们想怎样改变世界?
什么是硅谷?什么是硅谷精神?让我们看市场的回答。
真正的硅谷,是硅谷精神!…… 上帝说:“要有风”,于是就有了风;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像神一般地创造从来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梦想。而硅谷无疑是距离这个梦想最近的地方。鼓励冒险、刺激创新、容忍失败、绝少束缚的氛围形成了硅谷独特的文化。这就是创新。企业在创新中实现梦想,人在创新中实现价值!…… 创新像基因,植根于每一个人的身体;创新像空气,滋养着每一个的生命。硅谷是无数创新思维和灵感的聚集与扩大——当你天天呼吸着别人的更新、更快、更大胆的想法时,你的眼光自然在变宽,你的灵性自然被点燃,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在增值!…… 在这样的硅谷时代中,作为个体,他们中的每一个未必是为使命而生,为使命而来;但作为群体,他们却似乎承担着人类的某种使命,闪耀着人类精神的光芒。这就是硅谷的精神,它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并引导着我们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以上这段这是网摘,网友写的,曾经或经常排在浏览率第一位,代表了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的第一直觉,反映了一个人以及一个优秀的组织必然会“承担着人类的某种使命,闪耀着人类精神的光芒”的事实。这种使命,不就是推动创造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创新、万物一体的世界吗?在那里,没有令人讨厌的自私与虚伪,只有尊敬和真诚,没有为牟小利而行为怪异的人,只有敬仰和创造,没有人性的贫困,只有灵性的解放,没有贫穷,只有富足,每个人都是真正快乐的,有动力,有尊严,有情,有爱。围绕“人类最伟大的梦想”,创新,就是人类一起去共同创造好环境,好心情。故事虽不一,以上提到的硅谷这些人,作为世界的一员,他们热爱、尊重地球和普世精神。尽管百年后人们会忘记这些人推出过怎样的产品,有着怎样惊人的科技创新与发现,但人们必定会记得这些开拓者们,他们的传奇人生。因为他们不仅做着同我们一样的梦,更将这些梦带进了现实。这不仅是一种贡献,亦是一种情怀。说到情怀,那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
后记:北京,北京
回到当下,近年来越来越有人说,未来的中心在中国,中国的硅谷在北京,别笑我,这咋就不可能呢?这个世界上有啥不可能的呢?只不过,要有一种情怀,好象一首歌,这就是“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文/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