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城市的湛江实践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湛江,绿色化城市,产业转型
  • 发布时间:2015-06-08 13:02

  针对传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湛江这座地处我国大陆南极的海湾城市,悄然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转型与城市变革:围绕绿色化、生态型海湾城市建设目标,坚持“车行畅顺、慢行宜人、水行生态、风行流通、物行循环”五大要求,着力建设脚印城市、海绵城市和循环城市“三个城市”,推动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调整,打造城市发展升级版。

  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明确要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

  绿色化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发展方式。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大部分城市在高速发展之后都会进入产业和城市双重转型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表明,现代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适时推进产业和城市“双重转型”,坚定走绿色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近年来,面对资源、土地和环境瓶颈制约,城市产业转型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城市转型的步伐相对缓慢,甚至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产业转型能够促进城市转型,为城市转型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城市转型能够带动产业转型,为产业转型提供保障支撑。一座完美的城市,既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产业园区,为优质项目落户构建绿色之“家”,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化经济,更要通过城市转型发展,建设活力城市,为推动项目科学化管理、国际化营运的优秀人才以及千万“创客”营造绿色之“家”,建设绿色化城市。

  近年来,虽然“以人为本”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但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观念要改,还有很多方式要转。

  当前城市建设的通病就是千城一面,既不考虑当地自然禀赋,也不顾及本土特色,城市用地规模只重视量的扩大,而忽视质的提升,城市建筑崇洋、求怪、趋同、贪大,城市道路以机动车为主,一味求大求宽,以为扩张、高楼、路宽、车多就是现代城市的象征。这种粗放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造成的结果是:路越修越宽、车越来越堵,楼越盖越气派、围墙越来越高,经济越来越发达、环境越来越恶劣……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明月繁星的城市记忆离我们越来越远。

  作为市民,当你听着喇叭催促、闻着汽车尾气、心惊胆战地站在斑马线上进退两难;当你捂着鼻子、皱着眉头、看着儿时流连忘返的河渠湖畔乌黑发臭;当你挤着公交、饥肠辘辘、对着眼前望不到尽头的车龙心急如焚,你不会感觉到幸福,不会感觉到城市对“人”的尊重,更不会有家的感觉。这样的城市无法让人喜欢,更难以让人留下。

  针对传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湛江这座地处我国大陆南极的海湾城市,悄然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转型与城市变革。

  湛江位于雷州半岛,三面环海,全市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04万。市区规划面积14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165万,是广东的海洋大市、人口大市、现代临港工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湛江拥有秀丽的南国风光,留有浓郁的文化印记,拥有大量近代欧式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群,是我国南方陆地与海洋、东方与西方、近代与当代多元文化有机融合、保存完整的特色城市。

  近年来,湛江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年产1000万吨钢的湛江钢铁基地今年9月建成投产,年产15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的中科炼化项目加快建设,产值超500亿元的湛江太平森工产业园正在形成,国内顶尖、世界一流、节能环保的钢铁、石化、造纸产业基地正在南海之滨迅速崛起。

  另一方面,湛江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南方海谷”,优化众创空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壮大钢铁、石化、造纸和家电、医药、水海产业集群,发展工业机器人、海洋装备、冷链物流、信息消费、生物制药、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湛江正在从传统农业大市转向现代工业强市。

  现代产业需要现代人才,现代人才离不开现代宜居城市。与加快产业转型同步,湛江围绕绿色化、生态型海湾城市建设目标,坚持“车行畅顺、慢行宜人、水行生态、风行流通、物行循环”五大要求,着力建设脚印城市、海绵城市和循环城市“三个城市”,推动城市转型,带动产业调整,打造城市发展升级版。

  重塑城市活力:从“车轮城市”向“脚印城市”转型

  过去我们总以为小康社会就是汽车社会,车越多、路越堵是城市繁荣的象征。须知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汽车机动化,小康社会不等于汽车社会,出行的便利性、生活的宜居性与城市的机动性不是正相关。

  如果城市主干道建设以机动车为主体,忽视微循环,忽视次干道,忽视小区道路的互联互通,城市必将陷入“当斯定律”的恶性循环:城市被宽马路切割成大尺度街区,市民只能选择汽车出行,在城市中匆匆路过,车多修路、路宽买车,城市道路永远赶不上机动车的增长,无论建多宽的路都解决不了堵车问题。解决市民出行难,提升人们幸福指数,关键还是回归人本交通,重塑活力街区,让城市留下人们辛勤奋斗、幸福生活的足迹,留下城市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印记。

  湛江是“一湾两岸、拥湾发展”的海湾城市,中心城区呈组团式发展,海湾西岸建成霞山、赤坎一南一北两个老城区,由三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相连接。目前市区机动车20.6万辆,虽然尚未饱和,但增速明显加快,市区早、中、晚上下班高峰期“潮汐式”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去年10月,湛江提出建设“以人为本、公交优先、行人优先”的脚印城市,通过实施“八大行动”计划,建设生活化街道,打造紧凑型街区,科学合理分配路权,建设连续的城市绿道,打造公交都市,推动城市交通从“资源管理”向“需求管理”转变,打造适合公交出行、安全骑行、休闲步行的低碳出行城市,力争到2020年低碳出行分担率达到60%。短短半年,脚印城市建设在湛江全面推进、深得民心,近途步行、短途骑行、中途公交、远途拼车出行成为市民喜爱的绿色出行新时尚。

  通过开展技术标准修订及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分配路权,打造绿色慢行空间。探索以TOD开发为主导的城市交通与用地开发模式,制定脚印城市规划建设技术标准与导则,编制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分配路权,不再按照大马路、宽马路的传统观念进行路权分配,而是通过人性化的标线、标志重新分配路权,增设公交专用道,市区32条主、次干道设置宽达3至6米的自行车、电动单车专用车道;缩小机动车车道宽度,由原来3.7米缩窄到3.25米,只留一条3.7米宽的车道用于大车通行,把超过40%的路权还给公交车、自行车和电动单车,构建“BMW”出行模式。

  B for Bicycle自行车,通过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完善骑行系统,打造安全骑行城市。今年元旦,我们开通运营市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首期投放公共自行车5000辆、设立自行车租赁点272个,二期5000辆自行车、200个新增网点即将开通,通过分布在各个住宅小区、办公单位、农贸集市和超市公园的自行车租赁点,市民出行实现无缝接驳。公共自行车投入以来,每天有近1.8万人次骑车上班公务、出街购物、访亲会友。骑行不仅包括自行车,还包括电动单车。电动单车是低碳出行的交通工具,如果简单禁止,既造成浪费,又逼迫其中部分人购买汽车,增加交通和环境压力。从实际出发,湛江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单车实行登记规范管理,对正在使用的21万辆超标电动单车进行临时登记。同时加快完善城市绿道网,贯通市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绿道网,建成绿道约220公里,基本实现市区各主要公园串联,为市民营造了安全的骑行、步行环境。

  M for Mass Transit公共交通,通过发展大运量公交模式,打造公交都市。为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湛江积极规划建设现代有轨电车,满足组团式城市发展需要。作为国内较早实现城区公交WIFI全覆盖和广东首个营运纯电动公交车的地级市,湛江在去年新增15辆纯电动公交车基础上,今年初开通了湛江湾水上公共巴士,新增纯电动公交车36辆、新能源公交车376辆,新开公交线路15条,投放新能源出租车480辆。大力推行公交GPS调度系统,探索公交智能电子站牌的创新应用,建设手机APP系统,提高公交车发车频率和准点率,增加车辆班次、缩短班时班隔,让市民直观掌握车辆位置、道路及车厢拥堵情况。

  W for Walking步行,通过建设生活化街道、紧凑型街区,强化社区开放通达,打造休闲步行天堂。就城市主城区而言,出门需要开车还是步行,是城市是否生态宜居的直观反映,微观上反映出市民是否可以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解决基本生活工作需要,宏观上则体现出城市人口集聚密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湛江的老城区可能更加生态。湛江赤坎、霞山老街区是典型的小尺度街区,非常适合步行,当年的城市建设规划首选就是满足市民“逛街”的功能需求。对这些体现湛江城市发展印记且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城区,湛江没有进行简单的大拆大改,而是通过系统的修缮规划,完善街道功能,留足街道空间,引导业态转型,丰富商业文化与旅游休闲功能。同时,鼓励新旧社区开放内部空间,开辟社区之间的公共通道,全面清理人行道电箱、电线杆、消防栓等“拦路虎”,优化城市微循环系统,让市民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满足基本的生活娱乐需求,让创客们在美丽海湾城市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落,约上三五知己在街边小铺聊天、看书、喝咖啡,晒和煦阳光,听花海浪涛,品历史古韵,在惬意休闲之中找到创新创业的灵感。

  重构生态框架:从“水泥森林”向“海绵城市”转型

  建设绿色化城市,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人类善待自然的认识。人类认识自然、对待自然的态度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依赖自然、敬畏自然,信奉“象天法地、天地神灵”,到后来企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鼓吹“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在历经极端、付出沉重代价之后,逐步向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回归。

  恩格斯指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城市是自然的一部分,城市的发展只能顺应自然,不能以侵害自然为前提,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考虑对城市自然生态框架的影响。生态框架包括土壤、地下水、山水、植被、树木、坡地、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降雨量等等,其中水环境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尤为突出。以前为了河渠改造见效快,就直接斩草除根“三面光”,导致河渠空间不开放,很多生物生长不了;为了预防几十年一遇的洪水或风暴潮,就建几十米高的防洪堤,用钢筋水泥把城市围起来,造成热岛效应;为了避免路边树根拱起来,就在人行道下面先铺水泥再铺砖,导致城市呼吸不了、渗透不了,下水道疏导不畅,旱天缺水、雨天水浸。水是生活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更是城市之魂,城市建设不能再走“见山就挖,见河就填”的环境高冲击型发展模式,不能人为阻断水循环,以人造“假自然”替代天然真生态,必须向尊崇自然、尊重规律的环境低冲击型发展模式转变,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

  湛江位于广东西南部,地处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气候调节,常年有热带风暴、台风影响,雨量比较充沛,年均雨量1417-1802毫米,中心城区没有大河通过,地面雨水主要通过河涌或者排水管渠流入大海,老城区常受“水浸街”困扰。结合城市实际,湛江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明确人行铺装、雨水沟渠设计、停车场生态、屋顶绿化等22个技术标准,集中整治市区河涌和水浸街黑点,实施公园绿化低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小区试点、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构建试点、城市河渠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点、海绵城市示范区和完善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规定六大行动计划。

  特别重建物行循环:从“垃圾围城”向“循环城市”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但是,资源的严重短缺与资源的惊人浪费,让城市持续发展遭遇瓶颈制约。面对资源短缺、垃圾围城的发展困境,我们应该将循环发展的理念从产业活动延伸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全过程,延伸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延伸到社会建设各领域。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分类处理体系,在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注重用社会和市场力量推进废品回收,实现垃圾“化整为零”,就地回收处理。

  湛江积极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围绕资源高度循环利用总要求,着力构建循环产业和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两大体系,重点实施58个循环示范项目。突出利用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两个国家级临港重化产业项目隔墙布局、同步建设的机遇,推进高炉矿渣高值化资源化和钢厂含铁尘泥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钢铁石化循环经济;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及孵化器平台,强化循环经济服务支撑;推进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建设循环型示范社区和美丽社区。力争通过3年努力,建成我国沿海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典范!

  脚印城市、海绵城市和循环城市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在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是湛江推动城市转型、实现绿色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是湛江回归人本城市的纲领与宣言。建设脚印城市,体现的是天人合一、尊重人;建设海绵城市,体现的是天地合一、尊重自然;建设循环城市,体现的是天物合一,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通过建设三个城市,我们会让城市给市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更加舒适、更有尊严、更感幸福!

  王中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