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化的电子阅读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神化,电子,阅读
  • 发布时间:2010-07-27 14:01
  “快看,这就是汉王的阅读器。”地铁上,两个时髦女生指着身旁手捧电子书的齐云飞窃窃私语。齐云飞一头冷汗,心里苦笑:拜托,这是大名鼎鼎的iPad !

  还记得电影《哈里·波特和魔法石》里的《预言家日报》吗?在那张魔法报纸里,不仅文字是动态的,图片也是鲜活的,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直接和当事人对话。现在,魔法报纸正在层出不穷的电子阅读器中变成现实。

  近两年, 自从亚马逊的Kindle 打开风口,电子书阅读器市场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其他公司也不甘示弱,国外有Sony、B&N、艾利和, 国内有汉王、大唐、爱国者、方正、华硕..新产品层出不穷,新技术你未唱罢我已登场。

  厂商们振臂高呼,阅读时代的革命已经到来!

  而用户在经历了初期的惊喜后却感慨,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是一个被神化的电子阅读时代。

  阅读变轻

  “这是一种轻阅读。”这是齐云飞近来才听到的新名词。他对电子阅读着迷是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的。那时的校园里,学生们在自习室、在路上低头摆弄手机,不是发短信,而是在看小说。

  齐云飞毕业已有两年,而在两年前,正是网络文学风靡的时候,手机阅读也热潮跟进。那时齐云飞想,要是屏能再大点儿,再美观点儿就好了。

  科技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毕业一年,齐云飞便入手了“屏大点儿,美观点儿”的Gghone。

  手机阅读开始了。易观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 第3 季度,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总营收达到4.9086 亿元,其他手机阅读厂商如阅读客户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的总营收为3762 万元。

  红极一时的《杜拉拉升职记》是齐云飞用手机阅读的第一本书,他用陆陆续续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职场必读。他发现,与以往自己看一本书的速度相比,手机阅读慢了很多,而看纸质书,是一个月两本。 “过去看书是拿着放不下,现在用手机看书只能见缝插针,路上、车上、吃饭,而且不能长时间看,太费眼睛。”

  从阅读方式的改变来看,碎片阅读恐怕是电子阅读带来的最大变化。这一论断在2010 年数字出版年会上,被诸多专家认可。

  阅读在变轻,不过,这是怎么一个“轻”法?

  首先,阅读变得没有难度。

  读者不必像过去那样背诵经典,只要加以电子搜索即可,也不必乘车去图书馆借书,身上所携电子书即藏有千万册。获取信息更加便利,阅读也不再严谨,这曾是网络文学兴起时,文学家们争执不下的话题,甚至段子文化的兴起,也曾被认为与碎片阅读大有关联。

  “犀牛”和齐云飞有相同之处,都是从小酷爱书籍,饱览群书的人。“犀牛”打趣道:“手机阅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打发无聊的会议时间。”其实一旦入迷,“犀牛”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用来阅读。

  手机阅读曾让“犀牛”痴迷,因为携带方便,对于这个一周要消化两本书的书迷来说,能随时随地看书是件幸福的事。“碎片化的时间都用上了。但体验差强人意,手机阅读只能是闲着看,看的内容也很局限,多半是小说,经典太少。”

  不过,手机阅读已经勾起了齐云飞与“犀牛”对大屏幕阅读前所未有的渴望。因此,当电子阅读器出现时,他们再也按捺不住。

  不是我要的内容

  即便两位被采访者并没有说出“失望”二字,但电子阅读器显然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

  齐云飞在经历了iPad 被误认为是汉王的尴尬后,陷入更大的苦恼中。iPad 俨然和电子阅读靠不上边儿了。虽然在入手iPad 之前,他预见过这一情形,并在iPad 与Kindle 之间徘徊再三,最终因为Kindle 没有开放的平台而罢手。但原本希望从iPad 阅读的原始动力,已经消失殆尽。

  “其实,我在iPad上很难找到自己想读的书。”齐云飞在国内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从事产品设计,最近看的关于产品设计的热门书都是纸质书本,“在互联网上能下载的好书太少,基于对版权的保护,很难在网上找到我想要的专业书。”入手两个月,齐云飞仍未在iPad上下载过书籍。

  “犀牛”更是一针见血——“说起来书多,其实书的质量跟不上,没有我想要的内容。”“犀牛” 在一个月前入手了汉王n516,本以为真的进入了电子阅读生活,可以随时随地想看就看,但“犀牛”发现,很多书都是老书,例如四大名著那是小学就看过N 遍了,要找到合适自己的书并不容易。

  “ 不是我要的内容。” 这恐怕是电子阅读器爆棚后遇到的致命软肋,也是为什么当年Sony 比Kindle 更早进入电子阅读器市场却颗粒无收的原因。正是得益于亚马逊本身具有强大丰富的图书库, Kindle 才能获得远超索尼的认可度。

  虽然国内电子书终端厂商与图书内容供应商合作逐渐增多,但是其内容资源依然非常有限,无论是预置到终端设备的图书,还是可供下载的网络在线平台,内容依旧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许多读者很难找到自己想看的经典书、畅销书。

  对此,正版电子书内容提供商点击书CEO 梁钢坦言:“电子书阅读器的竞争是内容的竞争。”

  在这轮竞争中,汉王科技正马不停蹄地奔波于京、沪、粤等地,频繁与传统出版业接触,抢滩“内容”布局。其他硬件厂商也在成群涌入,以期在“内容”为王的电子阅读产业里站稳脚跟。不久前,方正集团旗下的番薯网高调发布其中文图书搜索引擎,将图书搜索、阅读及购买打通;与此同时,盛大文学也参照亚马逊的模式,推出了云中图书馆,接入近300 万部网络小说和上万部畅销书,同时对其他内容提供方开放。

  “没戏,纯属概念炒作。”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电子阅读器将重点转移到内容,虽然厂商们找准了方向,但在中国,版权问题一直是死穴,因此,要真正地让老百姓享受到高质量内容,恐怕短期内还很难实现。

  “那种要想带本电子书走天涯的愿望还真是有点儿遥远。”“犀牛”说,如今他的包里带着书又带着电子书,沉甸甸的。

  高科技难抵墨香

  如果从内容来看,电子阅读器将遭遇滑铁卢,那么从消费者心理来说,尤其是对中国具有文字崇拜的国家而言,书与电子书有着天壤之别。

  自亚马逊推出采用电子墨水技术的Kindle 电子阅读器开始,宣称电子阅读将取代纸质阅读的言论不绝于耳,这种无背光的电子技术可以带来类似纸张的阅读效果,同时也拥有纸张难以比拟的便捷、低耗、环保等功能。而iPad 的面世同样令很多爱书之人欣喜若狂,它在带来拟真阅读体验的同时还带来了丰富的多媒体功能。

  按目前国内电子书最大赢家汉王的说法,电子书将取代纸张,重演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的一幕,在中国只要不到10年的时间。同样振奋人心的消息是来自国家科研机构的统计结果——2009 年中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已超过750 亿元,首次超过纸质出版产值。

  “纸质书消亡?”齐云飞和“犀牛”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他们反复强调,看书还是纸质书好,手握书香的心里感受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

  “电子阅读器可以让人同时看三四本书,其实从个人阅读方式来说,在同一时间段读三四本书的情况并不多,大多数是只用心看一本。并且,电子阅读器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视频、音频功能,对漫画类图书有用,而对纯文学反而坏了味道。”齐云飞对书有很深的崇敬,“纸质书怎么看都行,翻个小角,夹个书签,而电子阅读器能么?我现在生怕把iPad碰着、磕着。”

  对不少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阅读纸质书籍时的舒适体验,喜欢纸张的质感、新书的油墨味道、翻页时的沙沙声,还有旧书上颜色各异的批注。在阅读器上读书,无论黑白还是彩色,都会让人无端地心浮气躁起来。这些代表着信息时代技术的科技产品,浓缩了这个时代的气质——理性、急迫且冷冰冰;它们和纸质书籍的柔软沉静相比,甚至显得面目可憎。就连亚马逊的CEO 贝佐斯也坦言,书籍是模拟技术的最后堡垒。

  除去习惯,从技术而言,也曾有专家表示,电子阅读器还不足以取代纸质书。如今市面上电子阅读器的电子纸分为E-ink 和液晶两种模式。调查显示,纸张能反射70% 的入射光,而目前最好的电子阅读器也只能反射43% 的入射光,阅读效果明显不如前者,电子墨水尚需改善。其次,电子阅读器翻页会有1 .3 秒的“黑闪”,很可能导致读者忘了前页的内容,这也是亟待改进的。

  不仅如此,电子阅读器的价格也是个问题。由于电子墨水属于专利,其他厂商无法绕开,也就难以推出新品,导致电子墨水的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国外电子阅读器的售价普遍为250 美元,在中国则为两三千元。近期,由于平板电脑的面世,Barnes & Noble、Kindle、Sony 的电子书先后降价,平均降幅达到100 美元。瑞士信贷分析师也在报告中指出,由于苹果、谷歌等公司纷纷挺进电子书市场,在未来5 年中,领跑者亚马逊的份额将由目前的90% 滑落至35%。

  在国内,山寨电子书的横行也让降价势在必行。但在中国,难于回避的是,图书的打折之风盛行,买一个电子阅读器便能买约100 本纸质书,到底谁更划算,用户还要好好掂量掂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