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中的秘境 拜访“世界第一生态村”尼汝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世界第一生态村,尼汝
  • 发布时间:2015-06-27 09:29

  如果香格里拉是举世无双的人间秘境,那尼汝村便是“秘境中的秘境”。藏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固守着原始的神山、圣湖和牧场。在尼汝,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生物群落保存完好,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而被誉为“世界第一生态村”。

  4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形成,在中国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呈现出举世无双的自然奇观--“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行于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其“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观令世界惊叹。

  2003年7月,“三江并流”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成为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与此同时,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尼汝村,作为“三江并流”的标志性提名地之一,声名鹊起。

  事实上,尼汝村不仅位于“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更是人们公认的人间秘境--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域,甚至被称为“秘境中的秘境”,是个“让人愿意醉死在那里”的地方。在当地,600多名藏民固守着原始的神山、圣湖和牧场,又奇妙地包容了苯教、藏传佛教等多元化宗教信仰,在群山深处默默地传承着世外桃源般的淡定生活。

  “秘境中的秘境”

  神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从此,香格里拉便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圣地,无数探险家、诗人、艺术家和旅行者,通过各种方法,来到中国西南地区,寻找他们心中魂牵梦萦的世外桃源。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便产生了无数个“香格里拉”,久而久之,“香格里拉”的地名含义日益淡泊,但却逐渐成为一种心态、一种意念,抑或是一种生活方式。

  尼汝村就保留着这样原始、淡泊的生活。这个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洛吉乡的小山村,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全村仅有100多户藏族人家,共600余人。村子位于大约海拔2700米的地带,周边有多座高山环抱,地理环境复杂,这就使得尼汝村成了一处世外桃源,长期以来罕有外人涉足,就连距离此地仅70多公里的县城居民,也几乎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

  要进入尼汝,如果没有当地人指引,真的很难看出这是一条路--骡马踩出的印迹常常被新落的树叶掩盖,遮天蔽日的树荫常常让人无法辨认方向,只有尼汝村的藏民,凭着天生的细心和敏锐,才能进出自如。人背马驮的古老的运输方式,已经在尼汝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虽然近些年已经修了一条小公路,但由于环境所限,也几乎只有拖拉机才能通行。对尼汝人来说,通往外界的人马驿道有数十条,其中通往香格里拉县城的两条,通往洛吉乡的一条,还有通往四川稻城、木里的驿道--但事实上,每一条道路都没有路标,这些路线都装在他们心里。而他们的交通工具除了马,还有犏牛、黄牛、骡子,尼汝人把这些大牲口当作与外界往来的“车辆”,看得跟家人一样珍贵。

  在前往尼汝村的途中,当前行的路消失于河对面的一座巨大石壁之后,就到了当地人所称的“关门山”:它就像一座紧闭的“大门”挡住了去路,而尼汝村就隐身于其后。当年,崩主活佛为此山取名“丹松农布林称”,意为“宁静、吉祥的地方”,因此常有村民在此烧香,祈求出行平安。绕过这座“大门”,便看到一片田园沿着小河两岸铺陈开来,一座座并不高大的房子三三两两散落在田间地头,那就是尼汝人的家。偶尔会有一些小小的木头房子,若即若离地孤立于田间,那是当地人在耕作或收获季节时暂住的“庄房”。

  尼汝村的藏族传统民居风格别致,保存完好。土木结构的两层碉式板屋建筑,以粗大木柱支撑,平坦的屋顶可用于储藏饲草饲料,晾晒青稞、小麦、玉米,楼上一层是日常起居的地方,火塘、神龛、厨房、宿舍、客厅分设于此,而底层则用作畜栏、马厩。主人的粮仓一般不设在室内,而是在二楼走廊右侧的向阳处,另建一井干式小木楞房,藏语称“崩旺”。

  长期以来,这里的藏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绿火焰一样的禾苗,用时而欢唱的牛羊鸡鸭,用不绝的炊烟和梦想,装扮着自己的家园,过着“童孺纵行歌,斑白戏游诣,怡然有余乐”的悠然生活……

  “世界第一生态村”

  原始的神秘之美

  2002年10月,“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已到关键阶段,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派吉姆·桑塞尔和莱斯·莫洛依两位专家,前往丽江、德钦、怒江、迪庆等地,对其八大腹心区域进行实地评估考察。

  吉姆·桑塞尔是“一句话顶一万句”的首席报告人,据说云南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命运,就曾经因他的一话而终止。在这次考察的路上,吉姆·桑塞尔一直不苟言笑,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忐忑不安。然而,当他来到尼汝时,他那雕塑般的脸上第一次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在自己所走过的村庄中,尼汝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保留最为完整的山村,他还情不自禁地挥笔写道:“世界第一村……”

  从此,“尼汝”这个名字逐渐走进了世人的视线。也是在这个时候,专家才发现,作为“三江并流”自然奇观标志性提名地之一的尼汝,拥有保存完好的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生物群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三江并流”堪称一部地球演化的历史教科书,除了巨大山脉与河流并行的横断山脉主体,还点缀着壮观的雪山冰川、险峻的峡谷急流、开阔的高山草甸、明澈清净的高山湖泊、秀美的丹霞峰丛和喀斯特台地……可以说,除了沙漠和海洋景观之外,“三江并流”区域几乎汇聚了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景观--而这一切,就环绕在尼汝村周围。尼汝村,最大的特点便是这种发于原始的神秘之美。村庄四周青山苍翠,近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麝、熊、藏马鸡、猴猁等珍禽异兽游弋其中;群山起伏之间,为数众多的急涧、险滩、草甸、山泉星罗棋布,浑然天成。山间坝子上,是藏民经年累月开垦的小块梯田,而他们的房舍就如洒落的珍珠一样点缀在地头田间。离村子不远就是大大小小的湖泊,湖边的草甸就是尼汝人的天然牧场,他们懂得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因此一直控制着放养的牛羊数量,完全没有破坏当地的生态。

  村子旁边,耸立着扎拉胜嘎神山。自古以来,尼汝人都崇奉以扎拉胜嘎为首的九大神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因信仰的力量而得到了保护,人与自然相处和谐。在尼汝村周围,从海拔2500米到3800米之间峰回路转,你会经历从温暖到寒冷的交替。

  在尼汝,抬头就能看到那蓝天上仿佛可以抓进手里的云朵;脚下软软的草甸上,霜染的狼毒、高山杜鹃红成一片又一片,点染着山体;而在一些干燥的草窝里,星星点点地怒放着一些蓝紫色的小花,那就是云南八大名花中的高山龙胆。躺进草里,放低目光,凝视那紫色小花,眼前会缓慢地摇曳出一片蓝色的模糊梦境;在七彩瀑布,看见原生态的苔原上飞坠的水流,那淙淙流水,腾腾水雾,恍如仙境……

  桑烟中的丹巴节

  “童话森林中的仙人聚会”

  尼汝先民原本是在青海一带游牧的氐羌部落族群。从尼汝河两岸的多处苯教玛尼堆等遗址来看,大约在公元7世纪,尼汝河沿岸就有人居住,当时居民大多信仰苯教;11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尼汝地处滇、川往来的古道上,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等从稻城、木里、永宁、乡城、建塘等地进入尼汝,派生、演变出“仓巴”、“昂吹”、“面翁”等地方性支系宗教,逐步形成了多元的宗教形态,虽然人们祭祀的对象有所不同,但那种发自内心的信仰却都是一样的虔诚。

  发源于松匡嘎雪山西坡的尼汝河纵穿尼汝全境,农田和村舍都分布于河两岸的偏坡台地上。在这里,尼汝人传承着苯教的原始自然崇拜,认为河里没有生灵,就不成为河流,所以必须保护河里的一切生物;同时他们又受到藏族传统习俗的影响,把河里的鱼都当作“龙的化身”,禁止捕捞打杀,也禁食鱼肉。所以,每到三月桃花开时,就能看到河里的裂腹鱼群或欢蹦跳跃,或在石缝里和砾石间产卵繁殖,形成了著名的“三月桃花鱼”景观。

  苯教对当地的生活生产、民风民俗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建房习俗上,包括择地、选材、建房、进房、诵经等过程,都有一整套祭祀礼仪;婚丧和节庆习俗同样严格遵循传统方式,尼汝人很早就有自己的历法,他们以月亮圆、缺、朔、望的周期来计算月份。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开犁节”、四月十五日“祭水神节”、七月十五日“丹巴节”、九月十五日“祭山跑马节”等节庆日,尼汝人都要举行仪式,其中最重要的节日当属“丹巴节”。

  尼汝的“丹巴节”,全称“丹巴热果”(或音译为“丹巴日古”),“丹巴”意为“七月”,“热果”意为“转山”。当地人过丹巴节有两层含义:一是祭虎神,七月是“敬虎月”,通过祭拜虎神来祈求族人安康、生活幸福、六畜兴旺;二是庆丰收,围绕快要成熟的庄稼祈求当年好收成和来年风调雨顺。

  这一天,尼汝村的仓巴(祭司)在众人庄严的注目中点燃了桑烟,然后带领大家慢慢向扎拉胜嘎神山走去。人们将在那里煨桑祈福,然后接连几天就是祈神舞蹈和转山仪式。只有在此时,平日无比宁静的山谷才沸腾起来。然而对于外人来说,这个古老的节日,就如同童话森林中的仙人聚会--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当桑烟燃起,仿佛时空已穿越回到远古时代;再回过神来,天地依旧一片空灵,若转身去寻来时的路,恐怕已经了无痕迹……

  白玉刚 郭洪 万海 图 文 慕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