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幻想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幻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7-29 13:34
在PSP上玩实况足球却不能宏伟Phone上的极品飞车;黑莓手机的企业邮箱提示,收到一封重要邮件,赶快找个星巴克用上网本回复老板;在航站楼里等待时,刚好赶上用CMMB手机看会儿世界杯;听说现在可以在iPad上涂鸦了,可是,Kindle里还有不少之前下载的书还没看完……
终端喧嚣,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打过数字商业的演进轨迹,数字化生存究竟是更容易了,还是更复杂了?
机器很冰冷,体验很美丽,用户很无奈。“各种由显示屏、手机、阅读器、播放器、游戏机、软件商店、购物平台以及无穷无尽新玩艺儿组成的人与信息发生连接关系的载体,如同于持一个能量救发器。它们粘住了你的手指,吸住了你的眼神,给你无穷尽的新意;它们攫取情愫,抛掷在无远弗届的虚拟空间中,任你畅游。工作与娱乐的边界,信息与隐私的边界,需求与欲望的边界,已经模糊不清。”而这,正是终端的凶猛之处。
但是,我们口袋显然已经不够用了!
盖茨 说,“数字化世界给商界造成了非常艰难,非常不确定的局势,要么快速进化,要么就灭亡——但我们都能从中获益。”当移动互联网进入到成熟的商用状态,掌上终端的市场潜力疑将超过几近饱和的个人电脑市场。
终端的演化史,就像一道不断做着加法的公式。加号后面是:更优越的视觉体验,更久的续航能力,更好的交互,更丰富的内容,更加智能化,更“黏”更“湿”!
在这五光十色的表象下,我们相信,庞杂的终端帝国在形态上可能千变万化,但无论是是软件、硬件、还是服务的落脚点最终都是贴近用户需求的价值观,它在功能上将演变为一个终极形态,并被赋予统一的生命力。一个强大的终极终端,一个人们心目中多样化需求的终结者。
突破屏幕
终极终端的终极准则是,不让硬件桎梏科技的想象力,首先掀起的,将是一场视觉的革命。
“手持显示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办公室和家庭丰富的体验带到移动环境中!”突破屏幕的禁锢,将是终极终端第一项重要使命,首当其冲的就是——屏幕。
终极终端的形态突破了现有航运终端的矛盾——我们既不想把视觉禁锢在一个有限的显示屏内,又要保证它方便携带。无论哪种面向个人的移动终端,在显示技术上都有着独特而统一的要求。首先,要能够清晰显示,无论在室内还是户外强化下,都可以一目了然。其次。因为经常装在口袋里,移动终端的显示屏需要能承受挤压和弯曲。第三,合理实现便携性与大尺寸视觉享受之间的平衡。最后,恐怕也是目前最为迫切的是,如何在显示界面上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
在终极终端的身上,传统屏幕的“分辨率”、“尺寸”、“材质”、“色彩饱和度”、“细腻度”、“亮度”等指标都将是不入流的描述。“半透明显示”、“三维显示”、“激光显示”、“纸张显示”、“折叠显示”……一个真正的终极终端将是一只真正的“变色龙”——随着我们对其角色的需求定位,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这样,当我们与亲友视频通话时,效果最好能够高保真,或者显示一点儿渲染温馨气氛的设计元素;看电影时起码要具备不敌电视的超高清效果甚至有裸眼3D技术的支持;而当我们需要看电子书时,屏幕色彩和材质会切换成适合阅读的“电子纸张”。
对于终极终端的屏幕来说,它可以像手帕一样被你揣进兜里,再像手帕一样展开。这种可折叠的显示器如同纸张一样柔软轻便,但却比纸更柔韧且不易碎,可以想象,功耗也要小很多。而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不少你很熟悉的IT公司的研发实验室里实现了。
当然,突破屏幕的最终目的是“打碎”屏幕。激光显示等技术突破了硬件的限制,谁说人和机器之间的互动一定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介质?
终极终端的屏幕甚至可以将周围的环境作为介质,只要不是在真空中,终极终端的“屏幕”俯拾皆是,机器呈现在大面前的完全可以是一种超越硬件的虚拟化的投射。投射于人脑神经中枢的终端显示,已经越过了视觉感知、传递信号、大脑处理的过程,而是跳过了视觉感知的阶段直接作用于神经网络。
“我真的问过自己,为什么我爱印刷书?为什么我爱油墨的味道?答案就是,这些味道将和我那个文字世界链接在一起。我们钟爱的是那些文字和思想。”亚马逊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曾表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Kindle从你的手中消失——彻底改变你原来的阅读方式,不管是躺在床上还是坐在火车上,只要想起一本书,不到60秒的时间就可以得到它。”用这种思想,终极终端的所谓“屏幕”也将意味着我们将要达到的不是硬件本身,而是一个充斥着过去和将来多种体验的世界。
能源大门
推开能源的大门,终端也就推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为什么呢?想一下,当你不再需要三天两头地给你的手机连上外接线、变压器、然后是家庭交流电源,而只用个一年一换且价格低廉的“小发电机”或“电力存储仓库”,你的终端会怎样?
移动终端朝着向更多功能和更炫的体验发展,功耗和能源又如沉重的枷锁把梦想拖回现实。In-Stat公司首席分析师MaxBaron直接指出,增加的功能和更大的显示屏造成13%的市售手机出现电池工作时间减少的负面效果,从而引起用户的不满。
是时候抛弃纠结的充电电线和变压器,还有令人难以忍受的几乎占据机器五分之一重量的电池了。如今,科学家想尽设法寻求新电池技术以及新的充电技术,例如可以卷曲起来的电池、从设备直接到设备的充电方式、无线充电等。随着越来越多的手持设备正趋向于将内嵌的固定式电池设计,改为可拆卸(可更换)电池的设计,以比较灵活方式为手持设备提供成倍的动力。
生物能、核能、太阳能甚至一切你能想象到的可以转化为能源的物质,都能为终极终端所用。密苏里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小型核能电池,电池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产生电能,从而得到更持久电能。这款核电池可以做到只略大于1美分硬币大小,而电力是普通电池的100万倍,由此估算,如果手机可以拥有这样的和电池的话,手机将可以使用5000年且不用充电。
听起来还是有点复杂,终极终端的能源是否能够与周围环境“即插即用”?
随着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再生清洁能源的巨大需求,能源革命也给终极终端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将其他能源转化为电能,最环保且廉价的要数太阳能和风能。所要考虑的技术瓶颈只是解决以何种风湿接受外界能量并转化为驱动能源而已。目前已经实现应用于某些概念手机的太阳能电池解决方案,利用太阳能板使用太阳光和室内白炽灯两种不同强弱的光源为动力舱内置电池进行充电,这样,太阳能电池板就可以不受场地和光源强度的限制随时充电。
生活中更多的物质都能称为终极终端可接入的电力之源。细菌电池就是一种。它是一种比燃料电池、微型发电机还要概念新鲜的电池技术,不仅因为它最近才出现,更因为它所用的燃料即非甲醇,又非打火机所用的液化气,而是一种很普通的食品——糖。糖会被一种细菌转化成二氧化碳,并释放出电能。将来,当采用细菌电池的手持设备电量耗尽时,只需要对它加入适量的糖末,就算完成了一次充电。
终极终端推开了能源的大门,它本身不再是一个能源的消耗品,相反,它可以从任何周围环境中吸收能量,甚至把我们目前想象不到的物质作为原料,绿色、高效的能源的革命延续终极终端了生命力,终极终端终有机会代替人类完成更多“不可能的任务”。
智能之钥
移动终端的智能化进程就像自然界海底单细胞生物到智慧生物的进化轨迹一样令人惊奇。终极终端是如今各种低智能终端的皈依,它将成为人们的信用卡、个人事务中心、学习中心、理财中心,任何你现在钱包里的卡片和移动设备。
终端的角色正在发生改变——具备核心应用以及围绕其丰富的相关体验。当今最受追捧的终端的成功公式也就不难解释了。iphone、iPod Touch、ipad的功能设定是否多样化决定了终端产品的畅销与否,更何况在它们背后是超过10万个应用程序。而反过来,应用程序的丰富数量也会影响用户购买终端时的心理。两者相辅相成。
智能化的终极终端是奔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双脚。
“PSP为什么能够一夜间流行于大街小巷?恐怕这部终端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加入了多媒体功能——现在更多的人是将其作为MP4、电子书来使用。相比较PSP,iphone更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手机定位。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出行必须携带的数码终端,而在此基础上,大家希望将游戏机、MP3、相机等功能集中在一台产品上。”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这样说。
终极终端将是一个更加强大的结合体,遗传了现有终端的最优秀的基因。它将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系统,可以发展知识,以致超过设计者原有的知识水平。
“普适计算旨在使计算离开桌面,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学者,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特聘教授James Landay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表示。“当今及未来的技术包括各种可穿在身上、有感知能力的设备,可以确保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与许多人进行可靠沟通和信息传输。我们记录、收集和可视化数据的能力日益成熟,使得我们能够找到个人行为和全体行为的模式并对趋势加以分析。”Mary在清华大学就如何利用这些技术、以何种方式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高级用户界面展开讨论。“我们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跟计算进行交互。”
终极终端就像是一把瑞士军刀,嵌着各种“撬动”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里,我们会随身“携带”电影院、银行顾问、售楼小姐、美舒情报员、甚至是超级市场。
它是你的个人移动社区。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区几乎已被破坏殆尽。移动社区的意义犹如铁路,迅速改变了人类的“社区心智地理”,终极终端把人际关系和消费关系带人互联网,信息、意见、情感、愿望、需求将沿着终极终端中的所有这些“关系”传播。
它可以把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装进口袋,尽管我们不是首富比尔·盖茨,也不是股神巴菲特,但仍会有种大人物的感觉。移动银行成为贴身理财顾问时,个体经济的力量正被放大。
它与社会化网络相结合,将发挥更强大的导购威力。在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当汤姆-克鲁斯从一块啤酒广告牌旁经过时,那块招牌认出了他的身份,向他招呼道:
“嘿,伙计,看上去你想来一罐健力士啤酒。”在终极终端上,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广告,会让人产生一种“亲近”的、可信赖的感觉——这种内容就好像专为自己定制。
终极终端的智能化结果是超越终端。这个入口,我们还要从互联网中来寻找。
云上终端
当云计算所代表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成为一种真正无所不在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协作状态时,无论终端的功能和形态如何,它从本质上来说,都可以被简化为“窗口”或云端的接人点。而这,也正是未来“终端”的本意。
后互联网时代,终端是不是已经不再重要了?回答显然否定的,甚至恰恰相反。
已经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验证了“终端”的价值。世界第一大餐饮集团麦当劳把薯条和鸡肉销售到世界各地;和路雪自1994年起,每年向市场投放6000台带Logo的冰柜,这些无处不在的Logo就是和路雪的强大终端。
终极终端要真正完成使命,将延伸出两个极致——愈发紧贴个性化体验的“工具”和丰富的云上资源。
艾尔隆大学近日针对900名网络科技专家及社会研究家做的一项意见调查显示,到2020年,云计算将席卷全球,打破现在对个人计算机设备的常识。多数专家说,未来会在网络为基础的程序下,使用多元的云端和个人计算机技术。
“物联网的终端无论形态如何丰富,归根到底可以归纳为信息的发射器或信息采集器,或者二者合二为一,但在形态上可能千百万化。”易观国际助理总裁郎春晖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
在云时代,终端的角色正发生着变化。深谙终端成功之道的苹果,也逐步放开姿态。今年,7月初,科技博客网站Boy Genius Report援引苹果内部可靠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苹果将于秋季推出采用云计算模式的iTunes服务。其中,苹果的iTunes云战略包括三部分:内容由苹果服务器传输到用户设备;内容由用户计算机传输到用户设备,以无线方式在设备间同步内容。这将标志着苹果大举进入云计算领域,加大与Google的竞争力度。
iTunes采用云计算模式是不可避免的。内容对存储空间的要求超过了设备的能力。例如,下载一季的高清电视剧需要几十个G B的存储空间,而iPhone提供的存储空间仅为32GB。iPhone应用软件如果下载到iPhone上就能独立运行,与外界只是通信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云服务。显然,用户不会将所有内容都保存在终端设备上,iPhone等终端设备未来将成为用户观看视频的主要设备,切实可行的唯一方法是提供同步服务。
对于移动终端来说,计算能力、屏幕大小、电力消耗都成为阻碍其发展成人们神经系统的障碍。云计算使得用户所需的资源不在客户端而来自网络。有了云计算,硬件可以专注于其所应该擅长的领域——用户体验。硬件应该为能有更好的体验而被设计,被使用,而不是本身被消耗。硬件存在的意义在于人机交互的无障碍的进行,在一个如此“互联网”的时代里,硬件不是阻碍用户畅游其间而更多的感官享受。
相反的,终端对云服务的需求也会给云计算的资源提供商指向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云计算是一个囊括了开发,负载平衡,商业模式,以及架构的时髦词,是软件业的未来模式,或者简单地讲,云计算就是以Internet为中心的软件。”IT业界专家Markus Klems说。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你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体验在终端,服务在云端。超越终极终端
“人脑是如何工作的?”、“人类能否制作模拟人脑的人工神经元?”此类问题让我们对终极终端的本质和未来展开更深入的思索。每当我们要探寻一项技术的趋势和未来,我们往往回归技术价值的本质,即技术如何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
终极终端不是人类感官的终点,而是人们感知世界的起点。
普渡大学传播系主任哈沃德·塞弗总结了2010年互联网十大趋势:1、活在此刻,即时的就是有效的;2、位置,位置,还是位置;3、扩充现实;4、信息整理与导航;5、云计算;6、网络电视,7、媒介融合;8、社交网络游戏;9、移动支付;10、沉迷。这如评论所说,这十大趋势可以用一大趋势概括:你逃不出终端,终端正在流行。再看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远呢?未来的终端是高度个性化和高度标准化的结合体,终极终端将从云切入,并围绕核心功能延展出多样体验——即作为感官的载体,服务的载体,以及新商业价值的载体。
“终端”不是一个冰冷冷的盒子,它是市场的神经末梢。在它的另一边,连着一个与这个终端密切相关的有血有肉的人,还有这个人背后活生生的需求。终端设备厂商首先要面对的是——必须不断超越摩尔定律的挑战。在一个“轻”终端的时代,在硬件上耗费过多的材料成本显然不可饶恕的。
无界的屏幕、超越硬件的交互、不竭的能源、感应周遭环境、云的服务模式,这些要素加起来,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终极终端。事实上,终端远没有“终极”之说,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可描述的未来,那它则更接近于盖茨所说的“神经网络”——超越了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的一种智能化存在。终极终端的更迭之路仍在继续,然而,终将回归到“人”本身。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我不是我,我是我自己的拟真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