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大逃杀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逃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7-29 13:36
2020年的某一天,你突然接到消息,不得不亲自到国外和一个大客户进行商务洽谈,而且一下飞机就必须赶赴谈判现场,因为时间的紧迫性和场合的重要性,你只能随身携带一个终端——你会选择什么?是本地存储了所有文件的笔记本电脑、一个可以随时从网络获取资源的平板电脑,还是干脆用一个更加便携的智能手机?
终端已经背离了技术演进的发展路线,向着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延伸,这是苹果iPhone 4创下上市三天售出170万部记录,而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再度下调利润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终端的角色正在发生改变——具备核心应用以及围绕其丰富的相关体验。当今最受追捧的终端的成功公式也就不难解释:iPhone、iPod Touch、iPad的功能设定是否多样化决定了终端产品的畅销与否,更何况在它们背后是超过10万个应用程序。而反过来,应用程序的丰富数量也会影响用户购买终端时的心理。两者相辅相成。
苹果的成功似乎证明:终端必须是一个高度智能的存在,能够应个人应用而生,敏锐接收和处理来自“云”的各种信号,保持实时互动,实现多种功能的切换,甚至可以多任务共同处理,一如加载了上世纪90年代热捧的神经网络。
而从成本考虑,硬件总是贬值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是不可抹杀的趋势,终端对于感官体验的挑衅,让人类对于终极终端总是充满期待和幻想。
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者总是站在先人的尸体上,终端也不例外。终端一路走来,你会发现,那些无法自我完善、不能很好满足用户最终体验的终端,终会被更激进的竞争者所取代。
小玩意的大智慧
电子发烧友总会为各种各样的终端着迷。就算把有浓厚时代特色的移动终端一字摆开,仍然是一个长长的名单:MP3、MP4、MP5、PSP、GPS、平板电脑、上网本、笔记本……每一个产品针对不同的应用,后者又涵盖了前者的功能。在终端的世界里,每一款小玩意儿都被赋予了大智慧。
以iPod为代表的MP3彻底改变了唱片业的秩序,音乐开始被装在一个火柴盒大小的盒子里,你可以随身携带,随处聆听;MP4在MP3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播放功能;解决了片源限制与硬件产品支持格式矛盾的MP5仍然活跃在中关村消费电子卖场。虽然,“MP5”很大程度上是继MP3和MP4之后由厂商杜撰的一个概念,MPEG-5格式并不存在,但纽曼和爱国者等厂商开始利用名称的差异化来细分市场了。
苹果凭借iPod将索尼拉下音乐神坛之后,这个昔日娱乐与时尚的代表不得不找到新的终端来重新夺回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红白机(也就是任天堂Family Computer,简称FC)是80后童年时的记忆,FC任天堂最火的时候,单是FC机的主机的发售收入就超过了当时全美国的电视台收入的总和。索尼看到了红白机体验单一化的空隙,其选择了从游戏市场切入,并将音乐、电影、阅读等体验融入这个以游戏见长的终端设备,不断对其游戏主机PS(Play Station)和掌机PSP(PlayStation Portable)进行升级,并在其周围聚集了大量的游戏开发者,这也是专注游戏的任天堂Wii无法真正超越PSP的理由之一。
索尼之外,看重个人娱乐市场的还有微软。软件巨人想要用卓越的游戏终端来打造娱乐帝国。微软显然不会接收苹果为其强加的“刻板”角色,而是试图用终端设备吸引那些“新潮”用户。Xbox业务的成功并未对微软的个人电脑或服务器业务起到促进作用,但让微软酷劲十足,并成功吸引了一些原本不喜欢其桌面软件的用户,增强了其品牌认知度。但在PS和Wii的双重压力下,微软不得不多次调整Xbox价格,以应对外来竞争。
“包括3G在内的各种新兴的无线宽带技术,让汽车的中控台发展成为生活中手机、电视、电脑之外的必不可少的第四个屏”,英特尔中国区嵌入式产品事业部嵌入式英特尔架构(EIA)产品市场经理刘荣女士对《互联网周刊》说。而汽车的中控台一直是导航系统GPS的“地盘儿”,复杂的城市交通、对自驾游体验的追求,让GPS成为了驾驶者的必需品之一。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汽车由信息孤岛逐渐转变为移动的信息处理平台,而云计算更将大大拓宽车载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除了GPS外,汽车中控台被融入了诸如音乐、游戏、天气查询等更多应用,“在与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通力合作下,下一代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不但能够实现Web连接,同时还能灵活安全地运行各种Web应用,并自由访问各种Web内容和服务”。
技术的魔力让看起来小小的四边形盒子里,融入了更多的智慧和内容,而这些新入的元素总能给人以不同以往的感官体验。这是终端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不断更换终端的主要原因。在不断满足人类体验需求的同时,终端渐渐丰满起来。
“聪明”手机的长尾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又一次开始推测苹果将最终拥抱一笔新的运营商合约了。Barclays Capital的分析师认为,苹果将从明年开始与Verizon Wireless合作;Kaufman Brothers则认为,其第一选择很可能是德国电信旗下的T-Mobfie。苹果在这方面已经露出端倪:iPhone 4的视频聊天功能将对带宽提出新的要求。
iPhone强大的盈利能力对于运营商的传统地位提出严重挑战,为避免成为苹果等创新公司的数据传输管道,电信运营商加大了对于定制终端的采购力度——把自己的一些业务直接固定在定制的终端里,同时构建自己的网上软件商店。
运营商已经迫不及待的要登上智能手机拉起的应用程序顺风车了。“与以往的网络运用不同,移动应用商场一个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前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如此表示。的确如此,相比苹果的ADp Store和Google Android Market,中移动的Mobile Marke商店允许开发者发布可是用户各种操作平台的软件。这意味着Mobile Market完全有能力把苹果、谷歌、诺基亚甚至其他国内厂商提供的软件商店平台整合进来,为所有的终端提供应用服务。
手机背后将是运营商集聚的大智慧。
另一方面,终端数量不足成了应用无法普及的桎梏。急于在TD终端方面突破瓶颈的中移动还推出了定制化手机OPhone——中移动OMS系统下定制的、基于3G网络的手机。为了扫除横亘在TD前方的障碍,促进手机终端与中移动的TD网络及应用服务进行无缝对接,中移动和播思通讯自去年开始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基础上,主导开发了OMs系统,直接内置了中移动的服务菜单、音乐随身听、手机导航、139邮箱、飞信和移动梦网等特色业务。
定制化意味着运营商对于终端的控制日益递增。但对于手机厂商而言,移动OMS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移动主导操作系统意味着其对产业链掌控的更进一步,手机厂商的自主应用开发受到一定制约;另一方面,手机厂商可以由此获得中移动的业务平台支持,开发操作三系统的成本也得以降低。
数据业务将替代语音业务成为运营商日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在运营商的推波助澜下,非智能手机将逐渐被智能手机取代,任何可以接入网络的终端都可能通过运营商的定制更加个性化,更加智能。对于定制化智能终端的补贴,就是运营商为自身盈利模式的转变而坐下的铺垫。
终端的变化让运营商注意到了手机之外的市场,比如电子书。2009年5月,中移动就公开展示了其向终端厂商定制的可连接TD网络的阅读器;8月下旬,中移动总裁王建宙走访台湾期间,专程会晤了台湾的电子阅读器企业;2010年5月,中移动联合包括汉王、华为、大唐电信、方正及美国公司Firstpaper在内的5家终端厂商,首批推出8款定制电子书。而中移动切人电子书市场,改变了此前由终端厂商主导的市场格局。通过终端深度定制,运营商最终能够掌握通路入口。
要想与“财大气粗”的中移动抗衡,差异化成为了电信和联通的不二选择。中国电信把宝押在了平板电脑上。5月27日1中国电信联合万事通推出了定制化的3G平板电脑——天翼LifePad,内置EVDo 3G上网模块及wiFi上网,并把天翼视讯、爱音乐、天翼LIVE、全球眼、189邮箱、号码百事通等中国电信特色3G业务,和其软件商店“天翼空间”中的3G应用囊括进来。
终端的多样化使得运营商已经不甘于继续做管道,其正在通过定制化的要求为自己打造一个新的未来:参与终端标准的制定、合作开发新型智能终端,为终端提供内容和应用,并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服务。可以预见,手机、平板电脑,甚至音乐播放器和GPS都可能被运营商“收编”,缺乏运营商支持的终端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籽面临更多的障碍。
上网本将死
最初提到上网本时,大家的脑海里盘旋着这样的词汇:轻便、低端、平民、搅局者、颠覆者……不论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这个看起来难等大雅之堂的产品,却产生了巨大的魔力——笔记本电脑行业的排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原来的“老四”宏碁一路高歌猛进,超越了联想、戴尔、甚至惠普。更重要的是,这一款小玩意,让PC界奉为圭臬的摩尔定律遭到了怀疑。
摩尔定律过时了吗?
2009年的一个关键的时刻。PC界对于上网本的追捧,使得上网本从早先的小众消费者的“玩具”进化成适合大多数人的笔记本,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处理器性能的改变——普遍采用1.6GHz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内存能达到1GB,硬盘也扩大到80GB以上,支持WiFi,使用Windows系统。它们在硬件和操作上已经跟几年前的中等价位台式机差不多,足以保证用户的基本需求。
这是一个应用创新对技术创新的胜利。沉沉的计算能力不再是人们的必要需求,相比计算能力,人们更关心自己的使用体验:是否够便捷,是否能接入网络,是否可以享用网络内容……
IT、电信、互联网、消费电子等行业的融合催生了上网本。没有人能否认上网本当时的成功。但如今再次提到上网本的时候,一度带有褒扬含义的词汇往往被一个“过时了”所取代。因为iPad来了,平板电脑来了。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赫伯缇(Katy Huberty)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苹果iPad发布后侵食了上网本、iPodTouch和电子阅读器等产品的市场份额。该报告指出:今年1月份,上网本销量陡然下降,4月份时再次出现下滑。赫伯缇认为,出现这种情况跟苹果有关,苹果在1月份发布了iPad,并在4月份正式上市销售。
这种交互方式更加简单,融合了更多应用,带电时间更长的产品对于靠便携、完整的互联网应用、廉价的上网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相比iPad这个新明星,上网本似乎已经走到了暮年——传统的交互方式、缺乏创新应用的支持、能耗过高无法长时间保持在线状态,甚至都缺乏了其标榜的便捷性。但如果层层剥开iPad,你会发现,苹果产品的背后是一个融合了iTouch、iPhone、AppStore及iBookstore的资源池,以及一个终端+内容+应用的封闭式产业链。这不仅仅是IT、电信、互联网、消费电子的融合,苹果在这一融台的过程中把应用程序开发者、出版商甚至新媒体都囊括了进来。
终端与应用更紧密的融合与互动,意味着传统的规则和经验都将逐渐作废,旧的势力格局将被改写,新生力量将会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把传统一口吞掉。平板电脑或将就是这个新生命。而这一次,是体验的胜利。
“如果云计算得以实现,台式机、笔记本都可能被平板电脑淘汰”,业内人士说,“你只需要将平板电脑和任意大小的屏幕对接,利用云服务直接满足各种需求。而苹果现在做的在线商店,就是不断的在应用方面给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使得平板电脑的价值不断提升”。
作为计算机处理器厂商的英特尔显然不会同意这种论调。“‘创建内容’(content creation)和‘享用内容’(content consumption)两种不同使用模式已泾渭两分。它们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对设备的要求也不相同”,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在博客中写道,“传统的PC设备,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用户买来是希望发挥它的处理性能,比如做照片和视频的处理,还有更多的复杂应用,是朝着‘创建内容’的方向发展;而在另一个方向,随着互联网越来越个性化,更多的上网活动是做‘享用内容’。用户购买上网本、平板电脑、手机、手持设备、车载信息设备等,主要不是为了工作,而是要享受全互联网功能,享用真正的体验丰富、个性化的内容、游戏或者娱乐。”
上网本就被英特尔放在了创建内容与享受内容的中轴线上。这一位置仍不免有些尴尬,因为上网本既不能满足人们创建内容的需要,也不能给人们更好地享受网络内容的体验,尽管英特尔不愿意承认,但上网本将死似乎已近更成为了一个既定的结局,变化的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平板电脑的缺口
对细节的掌控,对完美设计的追求甚至对每一个应用程序都几近苛刻的审批让苹果成为了时尚、品位的代名词,但其并非无所不能。
就在苹果凭借iPad再次创造销售传奇的时候,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0rmanNielsen Group发布的《Wad应用和网站可用性》报告显示,尽管iPad最大的优势在于优异的图片显示性能,首批iPad应用中,却有很多会给用户带来困惑,不知道应该点击哪里。这种不确定性,似乎有点偏离“以人为本”的精髓。
应用之间的不协调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大原因。应用之间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使得用户必须通过猜测来摸索操作方式。而由手指触摸范围过大导致的操作错误也常常困扰着消费者——手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精确度却不及鼠标。这证明,配备了直接的触摸体验和更为简洁的人机对话界面的苹果,并非无懈可击。
显示技术是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又一短板,毕竟用平板电脑看电影难以像电影院甚至电视机那样畅快淋漓。“手持显示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办公室和家庭丰富的体验带到移动环境中。”摩托罗拉实验室环境与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亚太区总经理刘建勇博士指出,“未来数码相机、便携式DVD、PDA、MP3/MP4、GPS、UMPC等都要在手机上实现融合,未来手持设备显示内容、显示质量以及人机界面面临挑战。”
按照移动终端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技术从来都有着统一的要求:要能够清晰显示,无论在室内还是户外强光下,都可以一目了然;因为经常装在口袋里,移动终端的显示屏需要能承受挤压和弯曲,或者干脆就是可卷曲的显示器;台理实现便携性与大尺寸视觉享受之间的平衡,以及在显示界面上集成越来越多的应用与功能。
iPad长达10小时的带电时间对于笔记本或者上网本而言,似乎已经足够长了。但这还不够。In Stat公司首席分析师MaxBaron指出:“用户既希望产品的性能与功能不断增强,同时又要功耗更低,这种相互矛盾的要求对当今电子领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设计人员努力以更低的功耗实现更多的功能。”分析师指出,增加的功能和更大的显示屏造成13%的市售手机出现电池工作时间减少的负面效果,从而引起用户的不满。
大尺寸的触摸屏、越来越多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更高的计算性能……这一切已成为平板电脑的电力杀手。但相比硬件性能的提升,智能终端的电池容量和几年前相比,提升的幅度相当有限,“我几乎每天都要为我的手机充电。”这似乎成了智能手机用户最大的抱怨,尤其当你的手机集成了更多的功能和应用。
诺基亚研究中心负责人Henry Tirr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经历数年的时间,在相关技术取得突破之后,智能手机的电池寿命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水平。Henry Tirri认为,智能手机电池的“良好”水平是指一次充电能够使用大约一周的时间,但是现在很多高端大屏智能机连续使用尚不足八小时。
如果显示技术和能耗问题无法解决,平板电脑仍然逃脱不了被取代的命运。
终端终结者
每一种终端都会有终结者,就好像MP3会取代随身听,PSP会取代红白机,彩色电视会取代黑白电视一样。但每一种能在优良品质基础上能将差异化进行到底、能给人感官体验带来极大满足的终端,始终不会被取代,就好像在智能手机普及化的当下,iPod、PSP依然在流行。
那么,究竟什么是终极终端?是所有终端的大一统,还是定制化下的纷繁复杂?终极终端带来的世界还有多远?
答案可能仁者见仁。“终极终端的标准仍然是‘以人为本’业内人士说,“在未来,终端将以给人以最大的方便为使命,所有的沟通障碍将被打通,而终极终端甚至成为人类肢体的另类延伸。”在将人类的“方便”最大化之后,终极终端催生的将是一种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和互信关系。
笔记本、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甚至MP3、PSP、Xbox……围绕互联网应用而生的终端纷繁复杂。技术更新的节奏和人类对体验更苛刻的要求,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没有围绕人类体验而生的、创新力不足的终端将最终被取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