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格力股东大会:三大关注点隐现潜在危机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格力,股东大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29 12:34
编者按
近期大盘延续调整,但格力电器在这轮调整中表现得较为坚挺,公司股价坚挺的背后有什么玄机?
事实上,本刊在今年第17期里刊登了雪球网友的一篇《2014年报印象:格力真的“给力”吗?》文章,其从经营、技术、营销创新、多元化、做电商等五个维度对格力电器进行了剖析,并指出格力电器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
近期,又有雪球网友发文,从研发人才流失、放弃200亿增长目标、弱化规模情结等方面剖析格力电器隐含的种种潜在危机。格力电器目前坚挺股价背后似有隐忧。为此,本文整理球友文章如下,以飨读者。
格力电器(000651)向来吸睛度颇高,笔者归纳了2015年公司股东大会上的三大关注点,其中折射出格力企业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转变,同时传递出企业已隐现种种潜在危机。
研发人才流失严重 或动摇根基
2015年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有如下表述:”以前我们被挖人的速度与培养人的速度还能成正比,现在我们被挖人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我们培养人的速度”、“我们每年投入几十亿培养人才,培养一个人才需要5到10年,我培养的人要挖走可以,你要给我钱。”其称,仅去年一年格力就有600多名技术人员被挖走。这么多精英被挖走为何格力不提高其待遇留住人才?董回答:”高薪并不能拴住人心,拴住人心还是靠企业的文化。你提高薪酬,对方提得更高,这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格力电器是中国少有的重视人才、重视研发的企业,其空调技术领先、产品卓越,与其研发能力强大息息相关。但是这样一个重视并依赖技术的企业,却屡屡爆出“研发人员待遇缺乏竞争力”的传闻。“挖人”不是抢人,被挖的人若不动心你是挖不走的,而动心很有可能因为对方开出的薪资待遇更有竞争力。
这似乎是悖论:2014年营收超过1400亿,净利润超过140亿,纳税超过140亿,分红更是高达90亿……多项指标堪称业界佼佼者,怎么就开不出有竞争力的薪水呢?显然,这不是能力的问题,是态度的问题。诚如董所言,“拴住人心还是靠企业的文化”,说白了就是“员工要为企业做奉献”,不要动不动就谈钱,谈钱伤感情。而其研发人员大量流失,恰恰发生在董明珠公开承诺“未来三年工人工资翻一番”之际。
格力赖以生存的研发人员大量流失,不仅有可能动摇格力发展根基,也折射出其分配机制出了大问题。按常理说,董明珠应该反省,但她却再次让人大跌眼睛:“你挖我的人,你要给我钱。”把不满发泄在人才流向的对象,把人才流失视为竞争对手对自己的硬性掠夺。笔者很担心,以此心态对待技术人才,未来格力人才流失只会更严重而不会停止。
至于加薪会导致恶性循环的说法,肤浅而可笑。格力一直以中国家电行业盈利能力最强企业自居,怎么在薪资问题上如此谦虚?笔者一直认为,真正值得尊重的企业一定是高品牌+高品质+高价位+高技术+高薪资的“五高”型企业。低薪留不住高端人才,在人才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类企业有沦落为加工企业之虞。
放弃2015年增长200亿元的目标
关于2015年营收增长目标,董在这次这次股东大会上的表态180度大转弯,与年初坚称的“2015年营收1600亿元目标不变”截然不同。另外,即使到了外界普遍担心格力电器能否实现200亿元增量,董明珠仍给经销商打气。而今口风大变,解释竟然是“目前全球经济都在休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也会调整,调整不是不增长,但是增长不是一个量化的指标”。随意性可见一斑。可是,格力的主要竞争对手今年以来仍然实现了较好增长,而不是所谓的“全球都在休整”。
笔者认为,今年难以完成200亿元增长目标,是董明珠近年来“大跃进思维”的后遗症,具有必然性。早在2013年6月,笔者即呼吁董给格力减压,当时表述如下:在我看来,美的战略调整结束及格力实施渠道改革,均不足以对格力电器形成根本性影响。真正对格力电器形成潜在而深远影响的,是这个企业挥之不去的“规模情结”。这才是令人忧虑的。
“大不一定强”,因过度追求规模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的例子比比皆是,空调行业的典型案例当属春兰。所以,当格力不断提出“年均增长200亿元”、“5年再造一个格力电器”的时候,人们担心,格力的步子迈得有点大了。笔者清楚记得,当时董看到此文曾致电说:谢谢,你的建议很有价值。但是2013年底与雷军打赌时,董的规模情结再次被激发,旧态复萌。
董所谓“格力也要休整”、“增长不是一个量化指标”的表态,实际上是“格力电器2015年无望完成200亿元增量”的另一种表述。其实,2015年一季报已经显现出格力电器遭遇困难:营收245.0亿,同比下滑0.66%;归母净利润为27.8亿,同比增长23.1%。营收多年来少有的负增长,发生在主要竞争对手营收、净利双双大幅增长态势之下,尤其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的还有,自2014年9月底至发改委约谈空调企业为止,其间格力空调至少发起4次较大规模价格战,按常理,价格战应大幅提升其营收增长,可格力的营收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说明价格战没有产生效果,意味着格力空调巨量库存仍存。由此可见,放弃增长200亿元的目标,实乃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被动的选择。
弱化规模情结 转寻健康增长
据媒体报道,本次股东大会明确淡化对规模的追求,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董明珠将不再提及”年增长200亿元”或”5年内再造一个格力”。
这几年,格力电器“规模情结”日益浓重,尤其在朱江洪离开之后。先是抛出“五年再造一个格力”,继而与雷军十亿元豪赌,再就是密集宣布进入手机、汽车、路由器、洗衣机、厨电等多个领域……很有“大跃进”的色彩。如今,不良后果开始显现。在内外压力之下,董明珠终于决定弱化规模,转向寻求健康的增长,这是明智的选择。
“规模情结”害人匪浅,实证不胜枚举,一旦陷入不能自拔,几乎没有不出事的,最典型的当属TCL和春兰。当过度重视规模,这个企业必将发生非理性行为,比如大规模收购、进入不该进入的产业领域,等等,于是祸端生焉。在家电行业,这样的例子也不鲜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什么聪明如董明珠者,硬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唯一的解释是:董变了。从“营销专家”到“话题女王”,董明珠越来越喜欢站在聚光灯下,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格力近年来进入的领域,经营得都不能说成功。晶弘冰箱,年销量不超过200万台,尚未跻身行业前八;大松小家电在小家电行业也只能算二线品牌。董说格力将“再造两个世界名牌“(指晶弘和大松),看起来更像一厢情愿。好在格力尚未酿成大错,“回头是岸”还算及时。希望近年格力空调的滞销,能警醒自恋的董明珠把心思收回来,好好在空调主业上经营。聚光灯下站太久,会被灼伤。(作者ID:刘步尘)
雪球财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