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平仓盘集中爆发 众多信托公司已停发伞型产品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伞型信托,信托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3 14:51
大跌吞没了很多信托产品,配资盘大量的伞型信托强劲反弹前被强平。吃一堑长一智,多数信托公司已经停发伞型信托。
黎明前的黑暗,很多机构投资者也纷纷倒在了即将天亮的时刻。频频利好敌不住市场逃亡似的抛压,7月6日到8日,A股经历了黑色的三天,证券投资信托平仓集中爆发。
《投资者报》记者在这3天内和北上广深四地的信托投资经理不断地沟通交流,焦灼的信托经理们经历了连日的平仓,已疲惫不堪。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用业内的话说,暴跌之下,最担心平不出去,那样将可能危及优先级资金的安全。
暴跌引发集中平仓
“形势不容乐观,从7月2日开始出现强平,这两天的平仓比较集中,很多信托公司有关部门整晚整晚地加班,核算价格、准备平仓,在约定时间内未补足保证金的第二天都要平仓。”7月7日收盘后,来自上海的信托高管王君(化名)向《投资者报》记者介绍。
7日,沪指一度失守3600点,虽然午后在中字头股票的助推下报收3727.13点,但较7月6日仍下跌1.29%,信托经理们感受到了来自市场沉重的抛压。
“补仓的人在减少,劣后信心濒临崩溃,连续的跌停,当日未卖出的余量和次日新增的平仓量形成不可逆转的抛压一日日在累积。”而就在7月3日,王君清空了手中的股票,连跌的市场让王君在接受采访时仍心有余悸。
不过,多位信托业人士表示,虽然近日各信托公司产品平仓较多,且伞型信托平仓比例惊人,但预计信托证券市场产品的整体平仓率大约在15%~20%之间。
原因之一在于,证券投资信托通常包括阳光私募基金、对冲基金、结构化产品等,为资本市场提供资金服务,但多以阳光私募的传统业务为主。而伞型信托仅是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的一个创新品种。
新增证券信托骤减
此外,证券信托的平仓数亦因不同公司的业务情况有所区别。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止6月30日,在46家信托公司成立的3000余只证券投资信托中,中融信托的成立数量最多,约691只,外贸信托、四川信托、云南信托、平安信托紧随其后,分别为431只、310只、217只和206只。
从上半年月度证券信托数据看,除了最低的2月仅成立304只,春节过后的证券信托数先升后降,在4月达到上半年的第二个数量高峰,随即缓慢下降到6月的415只。
进入7月,截至9日收盘,市场的新增证券信托只有寥寥22只。
据了解,出于风险和监管等多方面考虑,目前大多数信托公司已停止新增伞型信托业务,部分信托公司对资本市场结构性业务愈加谨慎。
尽管旗下管理的证券投资信托皆已平仓出清,在京的一位老牌信托公司高管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面对当下市场的去杠杆化前景仍称“看不清”。
市场情绪的不稳定显然也影响到了金融机构从业者。但随着市场行情的转暖,有媒体报道称,又有少数银行重开伞型信托,一般杠杆比例降至1:1到1:2之间。刚成立了几只两亿左右证券基金的信托机构高层人员表示,对于部分银行重启伞型信托配资业务,当下市场最重要的是市场预期,监管层应提振市场信心。银行资金输血,一方面是考虑到近期市场跌幅已足够大,在政策预期渐趋明朗的情况下,大盘有望在当前区间筑底;另一方面,对于银行优先资金来说,只要趋势明朗不再出现整体急跌,其资金还是相对较安全的。
产品风险加速释放
在记者走访中,信托从业人士纷纷表示,受体量的局限,信托的平仓对大盘的影响十分有限,从上半年证券信托成立的月度高位走势判断,高杠杆配资或在本次股市下跌中已被引爆结束。
而伴随7月初的集中平仓,信托杠杆的风险已获得较充分的释放,加之配资杠杆率的降低和悲观情绪,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有望回到一个较合理的状态。
7月9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与委托理财和信托投资客户协商,合理调整证券投资的风险预警线和平仓线。提到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与委托理财和信托投资客户协商,合理调整证券投资的风险预警线和平仓线。
与此同时,大盘在经历数周“蹦极式”的指数跳水后于7月9日出现翻红,上证指数涨幅5.76%,次日再涨4.54%,为焦灼的市场带来了一缕清风。
链接:伞型信托详解
所谓伞型信托,是指由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合作,结合各自优势,为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提供投、融资服务的结构化证券投资产品。具体来说,就是用银行理财资金借道信托产品,通过配资、融资等方式,增加杠杆后投资于股市。
伞型信托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与其高效的成立速度、一带多的证券子账户以及灵活的投资范围和较高的杠杆配资密不可分。
在牛市氛围下,伞型信托较高的杠杆比例,无疑是吸引劣后端资金的重要原因。但是,杠杆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助涨的同时,面临市场大幅下跌的情况,其助跌作用也同样明显。本轮牛市中,市场的大幅震荡亦表明了运用杠杆入市资金的这一特性。
《投资者报》特约记者 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