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互联 中国品牌车企的隐忧与应对

  当下,智能互联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业已成为目前技术研发领域国际竞争的热点。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如何在这场智能互联技术竞争中取得优势,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目前智能互联技术研发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特征:

  信息量大,人性化非常明显。它所体现出来的简洁、智慧和娱乐倾向非常明显。不管是男女还是地位高低、文化层次高低,都可以便捷的使用它。智能化已经能够部分取代驾乘人员的一些操作,并且对于智能汽车的安全性要求大幅提高。

  同时,智能化的硬件、软件和网络的硬件、软件的开放性更高。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系统提供商往往能够把系统设计成开放模式,以便于用户对其做更多的二次开发。

  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的信息处理速度大幅提升。性能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大数据处理速度的快速提升。

  跨界技术、产业链以及相关资源开始进行重组。不管是原始设备制造商还是供应商,或者IT企业,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智能互联的要求,必须对人员、资金、设备进行重组。

  智能互联的引入已经极大促进了汽车行业业务的拓展,促进汽车产业的升级。同时,对于汽车供应商,对智能互联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也反过来促进了智能互联器件的技术变革。对于IT企业,会有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其触角能够深入汽车行业。IT企业已经通过跨界掌握车界的入口和标准。例如,中兴通讯目前已经主导了现在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标准的制定,而华为则在主导车联网的标准制定。

  基于智能互联大势,现在汽车已经变成互联网的移动载体,或者一个节点,同时对车辆的开发平台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品牌车企的技术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是技术壁垒。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在智能互联方面的确做了很多技术研究,但总体技术水平非常低,比如某个中国品牌车企的64线激光雷达都不得不依靠进口。奇瑞也做了很多智能车的研究,一直希望在国内找到相应进口器件的等效器件,或引导相应的科研机构来进行攻关。但由于我们前期缺乏智能互联技术专利的全面布局,而经常受到国外的专利限制。

  其次是开放性比较弱。例如,整车厂跟合作伙伴合作的时候,因为涉及到安全问题,整车厂所有接口数据目前绝不可能对外开放。虽然双方签有保密协议,但是从多年的运作结果来看,很少有合作伙伴,能够严格遵循保密协议上所约定的一些条款。

  最后是智能互联技术投入高、周期长。要形成自己企业的独立研发智能系统,其验证周期是非常长的。指标、测试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落实都需要非常长的周期和高额的资金投入。这些困难往往让一些中国品牌企业望而生畏。

  同时,缺乏应用技术的引导也是中国品牌车企开发智能产品的关键瓶颈。例如,考虑到整车的性价比、对整车的影响、客户的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品牌汽车对车道偏离、夜视、AEB等技术的应用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更何况很多非常前瞻的自主开发的技术,应用就更渺茫。

  另外,中国目前在技术集成验证能力和支撑力度方面还比较弱。到现在为止,中国尚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智能互联汽车或者无人驾驶汽车进行统一的定义,相应的智能化验证的标准和规范也就迟迟没有出台。

  问题多多,那么中国品牌车企如何在这场智能互联技术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甚至是领先呢?

  智能互联的功能策划,功能定级,寻求科学的开发策略,技术集成验证,应用规范标准的制定,最后都要落实的产品和市场。

  根据奇瑞的经验,我们的策略是对智能互联产品作相应的功能定义和目标定义,对智能互联相应的技术进行选择,在相应平台上进行集成,并推向市场。同时,实施与IT企业的合作战略。我们认为传统制造业和IT企业是共生共赢的关系,IT企业不可能替代传统制造业。因此,自主品牌车企、系统供应商和IT企业应该进行强强合作,并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合作模式。

  (本文根据陈效华在2015中国汽车高新技术发展国际论坛发言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确认。)

  奇瑞前瞻技术研究院院长 陈效华|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