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数据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帮手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湖南,邵阳,精准扶贫
  • 发布时间:2015-07-21 09:59

  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现辖23个乡镇场,658个行政村,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16.2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51%,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片区县。做好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是建立精准扶贫机制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帮扶到户的前提条件。为切实摸清贫困底子,了解致贫原因,寻找脱贫对策,在省扶贫办的统一部署下,2014年2月以来,邵阳在全县开展了贫困村识别和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贫困村189个,建档立卡59301户193747人。

  为确保建档立卡数据的准确性,邵阳按照省办要求,在省办建档立卡信息录入培训班后,立即举办了全县各乡镇专项培训班,及时进行数据清洗核对工作。对扶贫开发对象数据进行仔细核对,对拆户、拼户信息及非孤儿五保户进行清除,对符合条件的低保户重新采集信息,整户纳入并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并定性为扶贫低保户。为确保建档立卡数据质量,全县实行集中审核和录入。从县扶贫办、国家统计局邵阳调查队及部分乡镇抽调了25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专门负责建档立卡数据的审核、录入和清洗工作。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上来后,为更好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邵阳县扶贫办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

  全县贫困户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长期患病人员多。农户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如遇到家庭成员中有患大病住院或慢性病的,不仅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用,家庭收入还减少了,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建档立卡统计数据表明,扶贫对象中患有长期慢性病、大病的分别有32266人、13367人,分别占建档立卡总人数的16.7%、6.9%,主要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比例高达47.1%,为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第一位。

  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有技能劳动力人员少。全县现有贫困人口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及高中以上的比例分别是32.3%、48.6%、10.8%,文盲、半文盲比例达8.2%。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劳动力中技能劳动力仅占0.6%。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贫困人口主要致贫原因中缺技术比例达20.6%,排在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第二位。

  居住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邵阳县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喀斯特地貌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岩漠化面积占25%左右,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建档立卡统计数据表明,人均耕地只有0.72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45亩。常年饮水困难户比例达18.7%,有12.3%的农户居住在危房中,有10.5%的农户至今未通广播电视。全县189个贫困村有120个村未通客运班车。主要致贫原因中缺地、缺水比例有3.3%。

  贫困家庭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教育是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手段,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主要致贫原因中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的比例分别为5.8%、2.9%。

  精准扶贫工作建议

  实践证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成效最有效的手段。经过前些年的努力,邵阳县在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因历史欠账太多,加之贫困地区群众自筹能力差,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落后。在新一轮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依然是通路、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时期扶贫开发,全县还应坚持将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加大部门协作力度,集中资金,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是令一部分贫困人口致富的可行方式。邵阳一方面认真组织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培训,确保每一户贫困农户中至少有1人掌握1项以上生产实用技术。另一方面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同时,鼓励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予适当奖励。

  实施产业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农民增收难,贫困村农民增收更是难上加难。新时期扶贫开发应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开发优惠政策,对被评上省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的,要有明确的、易于操作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扶贫,引导企业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订单采购农产品、共建生产基地、联办合作社、投资入股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增收产业,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另一方面,围绕主导产品、优势产品,加强贫困地区市场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各类专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农民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路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政策保障,提高抗风险能力。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的落实。建议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对高中、大学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切实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增强贫困农户防灾避灾能力。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在农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得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县扶贫办)

  □刘成君 莫淳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