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加大投入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创新,投入
  • 发布时间:2015-07-21 11:43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原州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东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之一,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三西”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辖7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158个行政村,34个城市社区。总面积2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4万亩。总人口4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6万人,占68.7%,回族人口22.4万人,占48.7%。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7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93元。截至2014年底,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还有贫困人口2.87万户10.5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3%。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部委、福建省对口扶贫协作和自治区各厅局、兄弟县市定点帮扶及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原州区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进取、务实苦干,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4万人,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世纪以来,原州区共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13.7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9.65亿元,闽宁对口帮扶资金0.86亿元,外援项目0.69亿元,中国铁路总公司投资0.92亿元,部门社会帮扶项目1.14亿元。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民增收致富产业,贫困户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创新机制推进扶贫开发

  按照中央、宁夏自治区精准扶贫、定期“销号”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原州区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四级联动”(县级领导干部、部门干部、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四级联动)、“责任双到”(责任到单位、到干部)、“两不脱钩”(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重点贫困村帮扶机制,采取“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措施”的原则,实行财政扶贫资金、行业部门资金、社会帮扶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群众自筹资金“五位一体”扶贫资金筹措机制,在重点贫困村集中实施了产业培育、农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事业发展等“六大工程”,促使贫困村定期脱贫“销号”。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原州区以农村常住人口为基准,按照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不变价)标准,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贫困户建档按照“宣传发动、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票决公示、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扶贫主管部门复核、区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采取倒排队的识别方式,通过标准认定和建档立卡,精准锁定扶贫对象,在此基础上,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打实基础。

  培育发展增收致富产业

  原州区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在县域内东部旱塬地区重点实施“53211”(每个贫困户养5头牛或30只羊,种20亩牧草,稳定输出1名技能型劳动力,力争家庭年人均收入1万元)产业扶贫计划,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在南部半阴湿地区发展马铃薯种薯、中药材等种植业;在北部河谷川道区发展枸杞、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采取引进龙头企业的方式,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帮助贫困户发展养鸡、养长毛兔等特色养殖业,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按照“四到”扶贫措施,对贫困户实行有针对性、差别化扶持,对贫困户每户补栏2头基础母牛(每头补助2000元)或补栏8只基础母羊(每只补助500元)。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36个产业扶贫示范村、1860户产业扶贫示范户,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以上。

  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

  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工作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方便群众、掌握技能、快速就业、增加收入为目的,探索和创新培训模式,整合扶贫、农牧、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通过开展部门联合培训、“企业+农户”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在重点贫困村集中开展挖掘机驾驶员、家政服务、电焊工等技术培训,增加贫困群众致富能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训农民3.6万人,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人均掌握了2门以上实用技术,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近10万人,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善始善终抓好生态移民

  “十二五”期间,原州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1.5万户6.2万人,其中县内移民5983户2.4万人,县外移民9221户3.8万人。县内移民按照“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培育特色化、移民管理社区化、生态修复持续化”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要求,坚持沿路、临镇、靠近产业基地的原则,在北部黄灌区和库井罐区,建成县内移民安置区19个,累计搬迁移民2.2万人,基本完成“十二五”县内移民搬迁任务。移民搬迁定居后,突出抓好产业培育、技能培训、社会管理等工作,确保移民户均1栋日光温室(占地2.5亩)或1栋牛棚(配套2亩草地)、半亩庭院经济、输出1名劳动力,并在扶贫互助资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等方面向移民户倾斜,基本形成以设施农业、特色种养、劳务产业为主的致富产业格局,初步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累计向县外黄灌区搬迁移民2.1万人,搬出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创新金融扶贫模式

  创新金融信贷机制,采用“1+3+X”金融扶贫模式,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农村黄河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家金融机构合作,由地方财政向金融企业投入信贷风险基金,撬动银行按照不低于1:10的放贷比例,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创业贷款。并通过互助资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等项目,集中向贫困户提供2-3万元贴息贷款,有效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加大民生扶持力度

  原州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07亿元,重点实施了贫困村道路交通、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中政府对极度贫困户实施“交钥匙”工程,其余贫困户政府每户补贴建房资金2.2万元;坚持把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美丽村庄建设结合起来,硬化亮化村组道路、实施人畜饮水和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群众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80%的农户喝上洁净、安全的自来水,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到100%,无线网络覆盖达98%以上。贫困群众从这些变化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积极争取社会定点帮扶

  结合工作实际,原州区将一、二级独立预算的副科级单位(除卫生院、学校),全部列入开展定点帮扶,每个贫困村安排1名县级领导、1名科级干部和1-2名乡镇干部,副科级以上干部和乡镇领导干部至少要包抓1个以上自然村,各部门(单位)干部至少要包扶2户以上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争取中国铁路总公司、福建省对口帮扶县区和自治区各帮扶单位各类帮扶资金3.1亿元,建成了中小学、幼儿园12所,乡镇卫生院9所,新修乡村道路78公里,打机井11眼、集雨场(水窖)9350处(眼)等,帮扶项目涵盖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区长)

  □房正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