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要有投行思维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投行思维,中国金融,企业
  • 发布时间:2015-08-03 11:47

  你只要能够认识什么是好企业,知道企业到底要什么就可以了,至于用什么工具去满足这些需求,我觉得是次要的。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唯一判断标准就是它提供不提供资金,这其实是错误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金融功能的理解只集中于储蓄、投资。因此,也相应的把金融理解为国民经济的血脉,这种观点没错,但是过于片面。

  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正进一步的复杂化。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大部分实体经济在转型时找不到方向。

  实体领域很彷徨,大家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金融部门更彷徨,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很危险的是,资金只能流向高风险、低效率但短期收益高的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去拆东墙补西墙,为很多的断头资金、断头的融资活动提供紧急救助,再有就是进入到投机性很强的领域中,如股市、房市等。

  现在,货币当局态度很明确,要支持经济转型,防止经济失速过快,能做的事就是把钱提供出来,但是钱提供出来之后,无论它来做还是由商业银行来做、还是由市场来做,都没有方向。

  实体经济领域并没有给予很明确的方向。这说明我们的金融业自身存在着缺陷。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不太了解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征。

  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东西。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中,一定要有熟悉产业及产业变化的人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简单的只是给钱,而要改变你的理念、原则,改变你的员工结构。

  在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其中资本市场显得尤其重要,资本市场是允许试错的。

  另一方面,便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所谓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金融机制,通过金融的资产、规模、结构流动、变化来产生的。

  对于金融改革,我认为首先发展资本市场。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发展有效的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权益资金。

  第二,要打破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止非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信用关系的桎梏,放松对非金融机构信用活动的限制,让实体经济之间直接发生信用活动。

  第三,推动产融结合。鼓励实体经济办金融,应当鼓励成立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说非金融的但其中含金融业务的公司。

  第四,要推动“互联网+”,放开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限制,以互联网为新技术手段和载体,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

  我国金融体系要经历一个投资银行化的过程,从业人员要有投资银行的思路。投资银行的思路就是不管到哪里都要看有没有好企业,有了这样的出发点,是否依托投资银行的机制,还是依托传统银行机制其实已经是次要的问题了。你只要能够认识什么是好企业,知道企业到底要什么就可以了,至于用什么工具去满足这些需求,我觉得是次要的。

  文|李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