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整顿陋规的失败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吏治,改革国家,陋规
  • 发布时间:2015-08-03 12:04

  一般来说,再无能的统治者刚上台,也想挽起袖子,干点事业。因此,新帝登基,例会有一番兴革。

  清代皇帝的才识,康雍乾以后,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形成明显的落差。到了道光,更是已经落到中人之下。道光皇帝天资平常,能力比较差,也没有什么魄力。他在位期间,唯一的积极进取,发生在即位初期。

  亲政之初 整顿陋规

  道光皇帝刚刚登基,召见前朝重臣英和,询问他如何整顿政治,改革国家。英和当时任吏部尚书,并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他为官多年,深知当时天下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吏治,而吏治的核心是整顿陋规。于是他建议道光从陋规这个问题抓起。

  关于陋规,道光皇帝当皇子之时,也有所耳闻。听英和这么一说,他也深感这个问题不抓不行。亲政之初,他雄心勃勃,颇想像列祖列宗那样干一番改革大业,挽回大清局面。于是他对英和的建议立即表示同意。

  十几天内,道光接连下了四道语气坚决的谕旨,宣布要整顿陋规。他说:自雍正年间至今,已近百年,各省上自督抚大员,下至府、厅、州、县等地方官吏,借口办公经费不足,纷纷私定名目繁多的陋规,如舟车费、行户费、火耗费、平余费、杂税、存滕费、盐当费、规礼费等等,不一而足,恣意苛求,借以肥私。督抚等各省上司,明知通省官吏,莫不如此,难以参奏纠劾,只好表面禁止,而私下放纵,听之任之,于是,巧取豪夺,敛财聚富之风,日甚一日,小民生计,屡经胶削,日见困顿。

  至于改革的具体思路,也是英和制定的。他说,“以州县办公无资,而取民无艺。奏请各省陋规定其数为公用,数外多取者罚之”。

  道光皇帝于是命各省督抚要督率藩司,将所属机构的陋规,逐一清查。看看这些陋规是因何而产生,哪些是情有可原,哪些纯粹是官员贪污入已。分别清楚后,“存者存,革者革,违者议处。”应该保留的就保留,应该革除的就革除,明定章程,立以限制,各省奏上,经批示确定以后,通行晓谕,一体遵守。

  摈弃阴取 明以与之

  在圣旨当中,道光对问题的认识显得很清楚。他说,与其让各级贪官污吏,偷偷摸摸地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导致官逼民反的可怕结局,还不如把陋规公开化,制度化。

  这样可以限制其剥削程度:“与其阴以取之,何如明以与之。”保留一部分陋规,满足地方官生活需要,解决地方上的办公经费紧张的问题,又可以通过革除一部分陋规,减轻百姓的负担。其思路与雍正完全相同。

  可惜,道光不是雍正那样的大有为之君,道光时的大臣们也罕少雍正时期那样的能臣,道光时期,“人才消磨已尽”,剩下的绝大多数已经是严重退化的庸臣。

  道光皇帝的这道圣旨发下,大清官场一下子炸了锅。大臣们纷纷激烈反对,不断上奏,给刚上台的皇帝杀了个下马威。吏部侍郎汤金钊、山西学政陈官俊、礼部尚书汪廷珍等上了奏章,认为对陋规作明文规定,与传统的以德治国的精神不符。道光的这道谕旨,不仅解决不了吏治腐败的问题,反倒会加深政治矛盾,进而引起社会危机。

  直隶总督方受畴干脆马上跑到北京,向道光面陈此事根本行不通,定会引起天下官僚群起对抗,局势将不可收拾。接着,两江总督蒋攸铦也千里迢迢跑到北京,表示明确反对。

  四川总督孙玉庭则上了一道奏折,详细论证说此举如何不可行。他说:各省的陋规,本来是大清律令所不准许的,怎么能明令准许呢?准许陋规,实在是有失政体。按他的政治经验,如果搞一个陋规调查,清查中肯定会滋扰百姓,扩大清查对象,把零星小户,如舟车户的陋规也进行登记,会搅得老百姓不得安宁。这就是所谓的“舆情不协,国体有关”。

  收回成命 停办陋规

  气势汹汹的反对把道光皇帝吓倒了。他本来是一个没什么主意的人,现在一看大臣们异口同声说此事不可行,那显然是不可行了。

  所以他后来回忆,“据汤金钊、陈官俊、汪延珍先后陈奏,皆以此事为不可行……朕心已悟此举之非矣。”等到地方大吏进京面陈,特别是读到孙玉庭的奏折,完全说服了他,让他感觉“所言尤为剀切详明。此事不但无益于民生,抑且有伤国体”。

  他出了一身冷汗,感觉非常后怕,因为自己差点捅了个政治大漏子,造成政治严重不稳定,幸亏有经验的大臣们救了他。“幸而内外臣工知其不可,而肯据实驳正,若皆缄默不言,听其舛误,其失可胜言乎。”

  道光皇帝于是立刻收回成命,下令立即停止查办陋规。当然,这个弯子转得太快,道光对自己当初的决定不能不有所解释。他下达上谕说,之所以犯这个错误,一是当时刚刚奉皇父灵柩从热河回到北京,心绪烦乱,一时糊涂;二是“朕初亲政事,于天下吏治民生未悉”,初临政事,对天下吏治民生情况不熟;三是看“英和平时本明白敢言,其言似为近理,朕一时审度不明而误听”。英和看起来又是一个精明之人,他当时说的也似乎有些道理,所以引导他犯了错误。这实际上是把主要责任推给了英和。

  最后,他向全体大臣道歉,请求大家原谅:“我不是一个文过饰非的皇上,既然深知清查陋规之弊,自当改过迁善。”

  你看,这个皇帝当的还是挺有风度。虽然主要责任推给了英和,但是他认为英和也是出自公心,所以不必严惩。仅命英和无庸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其余一切职务照旧。至于反对最力的孙玉庭,道光认为他“直言无隐”,是一个“公忠体国”的大臣,下令表彰。

  大清王朝最后一次清查陋规的努力就此流产。

  文|张宏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