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市场下半年有望触底回升
-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 关键字:消费,车市,经销商
- 发布时间:2015-08-04 14:43
受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发展速度出现近几年最低走势。在乘用车领域,今年上半年乘用车内需924万辆,增长速度为5.2%,比去年同期下降7.2%,是十五年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一个年份。从月份来看,乘用车市场6月份出现负增长,降至-2.3%。
实际上,宏观经济影响不仅造成消费者收入和购买能力下降,也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从今年上半年几个指标分析,消费者购买信心略降,但不会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但是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车市不利。
“恐慌性消费”消失
除消费水平、消费信心对整个车市消费略有不利外,还有一些因素影响汽车消费。
第一,恐慌性消费消失。2014年上半年天津和杭州发布限购令,其它城市也流出一些限购传言,这些消息对一线城市的消费造成了很大的恐慌性消费。今年除了深圳在年底开始限购以外,由于没有其它城市再提出限购,所以这种恐慌性消费从三月份开始明显减少。
第二,经销商销售积极性受到影响。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底,汽车企业库存(不包含流通环节的库存)为141.59万辆,同比增长3.5%,其中乘用车库存为118.50万辆,同比增长6.6%。
2014年至今,国内汽车经销商库存压力比较大。经销商为了减轻压力,采取降价措施提升销售业绩,其降价幅度已达到盈亏边界,甚至有些经销商赔钱卖车,销售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同时,一些汽车修理法规的制约和互联网的冲击也令经销商难以扭转当前的销售形势。
第三,股市对购车资金有一些影响。从整体来看,股市的影响很难判断是正面还是负面。股市上涨的时候,一些大玩家可能影响到购车资金,接下来是他们赚了钱会不会把资金投入到购车上来。从2007年至今,通过实证分析比较,很难看出股市能够影响到全国乘用车销售的情况,可能有一些影响,但不是根本性的影响。整体而言,今年上半年乘用车销售走低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宏观经济下滑。
乘用车结构发生改变
除乘用车总量增长缓慢以外,我国乘用车结构与以往也有所不同,高端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可能改变。在车型方面,今年上半年SUV和MPV增长维持高位,轿车的增长速度呈负增长,这个情况多年没有发生过,也说明其它车型占了一些轿车的份额,延续了乘用车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但是高端化趋势发生改变。高端化体现在以进口车和豪华车为主,且SUV比重比较高。
从今年来看,除了SUV份额增长外,进口车的份额已经跌到了五年前的水平,豪华车的份额也在下降,这与整个汽车行业长期保持的发展态势是一种背离的状况。具体而言,以往价位高,增长速度也高,今年价位在15万元以上和5万元以下的乘用车都是负增长,只有价位在5~15万元区间的乘用车还维持在正增长;以往进口车增速高于国产车,今年进口车出现了-23%的增速,而国产车达到了7.6%的增速;以往合资品牌增长速度比较快,今年也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自主品牌上半年增长了30%,欧系、美系和韩系乘用车都是负增长。
此外,除2013年外,通常情况下普通品牌慢于豪华品牌,但是今年豪华品牌呈负增长,普通品牌为正增长,这些都是一些背离的情况。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因素。从长期因素来看,有消费升级的影响,但是这个因素变化相对较少,趋于正常。在消费升级存在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高端车出现负增长可能受到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例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财政收入累计增速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下降等。
下半年可能触底回升
今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形势严峻,1-6月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33万辆和101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4%和4.8%。增速从1月份的12.5%下降至6月份的-2.3%。从整个汽车行业分析,比较乐观一点的说法,下半年车市会触底回升。主要有三个理由。
第一,宏观经济已止跌回稳。从几个指标来看,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还是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目前都是负增长,临近最低点。当然也不排除整个经济会继续下行,但是仍有止跌回稳的迹象。由于宏观经济是影响今年整个车市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各个经济指标回稳,整个的车市可能也会止跌回稳,至少不会下跌。
另外,今年上半年政策刺激起到一定作用。尽管现在经济处于下行期,整个地方财政状态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随着下半年政策施行到位,对乘用车消费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总体而言,如果下半年经济不继续探底,那么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会回到合理水平。
第二,市场恢复还取决于稳增长措施对消费信心的影响。
第三,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例如,今年年中不会出现限购,对恐慌性消费不会产生过多影响;股市的影响无法预测,但从以往的经验分析,股市不会大起大落,车市仍保持稳定的状况。
综上所述,预计下半年车市增长水平略好于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增长幅度会保持在5%~10%的水平。
(根据刘明在201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信息发布会发言整理,有删节)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产业处处长 刘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