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记忆——校服!校服!校服!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 关键字:校服,维基百科,林徽因
  • 发布时间:2015-09-17 09:19

  校服,我们又爱又恨、又讨厌又怀念的。它让青春期、成长期的我们千人一面、失去个性,又让成熟了、社会化的我们唏嘘感叹、回望过去。多少清纯如水,多少甜美一笑,多少童言童语,多少拉钩许诺,都在校服时代完成。那个最美好的时代,伴随着校服,就这样过去了。校服,你知道不知道的那些事,历史上的那些校服,本文将带你记住它们。

  校服,就是学校统一规定的制服。校服最早起源于欧洲,用于在重大活动中统一着装,并区分不同学校的学生。每个学校的校服一般都存在色彩、样式的差异,并且校服还往往印有学校校徽。根据百度百科的描述,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校服制的实施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份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约束力,有一种象征的意义。校服还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对于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出现都有积极意义。校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长对服装的投入。”

  我国的校服大概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大量西式学校开建后,才逐渐有了正式的现代校服。当然,在古代书院读书的话,也说不定也有统一着装,但那个属于古代校服,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根据维基百科的信息,最早的校服从清末开始就出现了,随后的民国也有比较统一的校服样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校服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甚至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军装样式的校服。直到九十年代,国内才普遍开始普及今天看到的“面口袋”校服和中山装校服,当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也有部分学校开始重新设计合体、美观、积极向上、落落大方的新式校服,颇受学生欢迎。

  接下来,我们就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看看国内校服的发展历史。当然,需要先声明的是,本文并非严格考据历史文章,再加上民国时期战乱、各自为政等问题,校服的发展和制式,很难代表全国统一状况(毕竟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吃饭都成问题),应该只是上海、北平、广州、重庆等大城市的校服文化,难免有不同看法,希望在这一点上,大家也积极和我们开展沟通交流,共同挖掘过去的历史信息。好了,废话不多说,我们开始正文吧!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及以前——新文化运动下的校服

  在十九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西学东渐,封建礼教逐渐土崩瓦解,国内逐渐出现了女校,女生读书渐渐成为常事。但是,直到辛亥革命之前,女子都只能上女校,不能上男校。即便如此,学校对统一校服的需求,使得校服文化逐渐兴起。当时由于风气多变,很多学校的女生衣服也开始标新立异起来。比如部分学生为求时髦,喜着猩红裤袜、拖着长辫子、略显招摇。于是1911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学校制服规程令》规定,“女学生即以常服为制服”,“女学生自中等学校以上着裙,裙用黑色。”

  这样的规定一出,乱穿衣服显然就不行了。裙装成为女子校服的主题。当时有部分学校的校服,以模仿日本服饰为主。比如林徽因1916年就读的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校,校服就比较“日系”,百褶裙、长袖衫、长筒黑袜和皮鞋组成了校服的主体。其他的一些学校,诸如金陵女子大学、东南大学等,女生校服都以此设计为主要风格,主要在裙子上做出了一些变化,并且不着首饰,不戴耳环戒指,也没有簪、钏等旧式饰品,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严谨。

  女子校服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及之前的时间段中,可谓从无到有、变化巨大。男子校服就没这么多事了。那个时候的男子,依旧是长袍马褂,除了辫子没有,和前清并无本质区别。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也加入校服大军

  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人们对校服又有了新的看法。

  因为之前的女生校服都是以平直、宽大为主,因此对女生身材无法很好体现,也没有性别因素在内。鉴于此情况,一些糅合西洋的元素和传统风格的“新式校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这种衣服主要以收腰的大襟袄搭配裙、裤等组成,袖口比较宽松、夏天也有短袖衫,并绣有一些花边。

  女生校服“新式”了,男子校服自然也不会落下。因此,出现西洋式的衬衫、西服样式的校服,就成为很正常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比较“新潮”学校的男学生和女学生,总会穿着西洋味道浓厚的衣服出游。

  在三四十年代,校服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旗袍进入校园。由于旗袍多采用比较贴身的缝制方法,能够凸显女性柔美,因此一些学校的女大学生开始以旗袍作为校服。

  当然,还有一些女生在衣服选择上更为多样化,出现了一些专用学生团体的服饰,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变相的校服吧。

  说了这么多女生的服装,男生的校服是什么样呢。实际上,当时的男生校服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中山装、衬衫等新式衣服,二则还是长袍衫加裤子,整体变化不大。

  新中国成立!校服大变样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整个国家的气氛为之一新。随着战争创伤逐渐医治,学校正常开学,中学大学逐渐走向正轨,校服也换了一种流行趋势。男生方面,列宁装或干部服等成为主流,白衬衫也是很多人的首选。女生方面,旗袍渐渐不太多见,裙子和长袖衫又活跃了起来。

  所谓列宁装或者干部服,是一种以苏联领导人列宁的名字命名、仿照列宁经常穿着的样式制作的衣服。它的式样为西装开领(或不开领)、双排扣、斜纹布上衣,双襟中下方带一暗斜口袋(当时中山装是明兜),腰中系一布带,以黄、绿、黑、蓝、灰色为主。列宁装比较浪费布料,因此流行一段时间后就不再流行了。

  文革时期,军装成为主流

  文革时期贯穿了六十年代中后期和七十年代前、中期,一直到1978年后,文革时期才算彻底结束。

  不过文革时期的校服文化结束的还要晚一些。这个时候的校服其实不再有独特的学生气息,由于政治变化的影响,军装或者仿制军装款式的衣服,成为文革时期校服的主流款式。

  八十年代吹新风,校服重新走上发展道路

  在文革结束,三中全会闭幕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大发展的道路,反映在校服上,就是衣服重新走回年轻、活泼、有特点的校服风格,不再是军装、列宁装等富有政治气息的衣物。

  在1982到1994年,全国比较发达的地区学校校服开始有了统一款式的趋势。很多学校当时都穿着几乎类似的校服出现。

  二十一世纪,校服多样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中小学生校服以宽大、蓬松的、俗称“面口袋”的校服为主,这样的校服虽然考虑了耐久、耐穿和学生发育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在美观上做出太多改进,因此被学生吐槽颇久,需要进一步改进、发展。

  对部分学校而言,高中后校服逐渐抛弃了这样宽大的形制,开始重新启用中山装、西装等样式,还有一些比较创新的学校,采用欧美、日本的校服样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除了中学、高中外,小学生的校服也在创新。部分私立和比较有创新意识的学校,开始使用更为新潮好看的校服。

  文+图=张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