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在线音乐的头等大事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 关键字:版权,在线音乐,阿里巴巴,时间都去哪了
  • 发布时间:2015-09-23 08:10

  从今年开始,在线音乐领域接连曝出重磅消息:《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组建阿里音乐,《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实际早已合并组成海洋音乐集团。从表面上看,在线音乐正在进入巨头时代,实际上,在线音乐市场正在围绕“版权”烽烟四起。

  版权口水战,醉翁之意不在酒

  2014年11月,腾讯一纸状告《网易云音乐》所播623首歌曲侵犯了腾讯购买的音乐版权。而后武汉中院作出判决支持腾讯的申诉,认定“网易云音乐”平台及其下游分销商通过互联网公开传播的《时间都去哪了》等网络音乐涉嫌侵权,裁定要求《网易云音乐》停止这一行为。要知道在通常情况下,腾讯应先向网易发起要求对涉嫌侵权的音乐作品下架的通知再发出诉讼。但这次直接诉讼要么是双方之前的沟通并不顺畅,要么就是腾讯有意为之。

  同样的版权争夺也在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与《酷狗音乐》间展开。今年6月阿里旗下音乐公司向杭州余杭区人民法院递交诉前禁令申请,禁止《酷狗音乐》播放其独家版权歌曲后,酷狗公司也向法院递交诉前禁令申请,斥阿里(杭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在其旗下产品《虾米音乐》上向公众提供酷狗公司享有独家著作权利的音乐作品。日前法院已经裁定阿里停止通过“虾米音乐”平台向公众提供涉案录音制品,其中包括张惠妹、陶晶莹、苏芮和黄磊等众多知名歌手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如《趁早》、《我可以抱你吗》、《太委屈》、《听海》和《橘子红了》等共计456首作品。

  这些事件,只是网络音乐版权争夺战的冰山一角,诉讼远不止这些。前后还有《网易云音乐》与《酷狗音乐》,《QQ音乐》与阿里旗下音乐公司的互相起诉,就连一些国外唱片公司也向国内在线音乐平台发起了诉讼。去年年底,美国歌手Taylor Swift在中国的版权持有方环球音乐就致函《天天动听》、《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等,警告必须下架Taylor Swift的在线免费音乐。

  在线音乐诉讼之战全面开启,和复杂的音乐产业链不无关系,其中涉及乐曲、歌词、发行人、表演者和唱片公司等多个权利主体,如要全部获得授权本身就难,从而导致不同的主体分别授权时错乱引起版权纠纷。而诉讼也远非简单的要求下架,背后真实的情况则是互联网巨头排斥对手的常规打法,提升自家在行业的话语权加速市场洗牌。

  土豪买版权,屌丝被淘汰

  除了诉讼维护自身现有的版权,在这场在线音乐争夺战中各家也用资本对决版权,其中《QQ音乐》当算绝对主角。去年《QQ音乐》就与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中的华纳和索尼达成独家版权合作,几乎买断两家唱片公司的曲库,成为其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其他在线音乐平台要使用两家唱片公司的作品,就需先经过《QQ音乐》的许可。《QQ音乐》通过对版权分发的控制试图确立上游龙头老大的位置。阿里自然毫不示弱,与《QQ音乐》展开版权“军备竞赛”。今年7月,阿里集团宣布成立阿里音乐集团(以下简称“阿里音乐”),全面整合《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等阿里旗下音乐业务,并将高晓松和宋柯两位中国乐坛重量级人物收至麾下,剑指原创音乐。

  当然,其他音乐平台也没闲着,恒大音乐与百度和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签署了音乐作品授权使用合同;《网易云音乐》推出音乐发掘活动,希望借助平台的力量打造原创音乐……。这时候音乐平台在渠道角色之外开始承担出品等多种角色,音乐行业的链条开始重塑。

  但这种通过资本囤积大量版权并进行版权转授的玩法并不能持久。一是在线音乐的盈利模式尚未明确,国内仍然存在大量免费音乐资源,在从唱片到在线音乐的过渡中,市场仍未出现类似iTunes一样的平台衔接上下游,国内用户更没有形成付费习惯。在同质化的音乐服务商不断增多的行业状态下,为圈住用户,平台服务商往往采取免费模式而非强制收费的方式推广。二是通过垄断在线内容来留用户,只是短时间的权宜之计,要清楚版权之争只是存量之争,但在线音乐市场无论内容还是用户都是增量市场之争,垄断终究无效反倒会伤了用户的心。三是版权争夺战最直接的结果是版权成本增加,这无疑加剧了行业的困难程度:随着版权价格的水涨船高,平台版权支出成本也在增加,由于音乐版权的定价没有参考体系,一口价往往是饮鸩止渴,平台更加艰难。据业内人士测算,现在每千首音乐消费,流媒体网站需要负担版权成本2.5元人民币、带宽成本1.6元人民币,而广告收益仅有1元人民币,净亏3.1元人民币。这对缺乏强大资金实力支撑的中小网站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或因无力购买版权失去生存土壤从而彻底出局。7月下旬音乐分享网站SongTaste就因版权问题最终被迫关闭。

  持续烧钱的音乐平台正在等待版权规范来拯救整个行业,政策先行是否会成为在线音乐行业走向正常轨道发展的开始?

  政策施压,正规市场或将到来

  就在7月份,野蛮生长的网络音乐终于迎来了正版化的春风。国家版权局下发《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网络音乐版权专项整治行动正式启动。随后,网络音乐平台纷纷下架未被授权的音乐作品,截至7月31日,16家直接提供内容的网络音乐服务商主动下线未经授权音乐作品220余万首,包括奇虎360“好搜”音乐盒和SongTaste音乐板块等。通知的出台,一来可以减少诉讼维权的数量,毕竟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本高、周期长,投入产出比也低。再者随着行政力量介入,监管处理及惩罚力度加大,违法成本升高,维权方成本降低,对盗版者也形成了有力的管制。

  通知出台后,在线音乐行业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拼资本、拼流量和拼模式将成为在线音乐平台竞争的主旋律,版权匮乏的网站将寸步难行,版权将获得更多的重视。以《QQ音乐》为代表的腾讯系、以酷我酷狗为代表的海洋系、以《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组成的阿里系以及《网易云音乐》、《百度音乐》等,纷纷与音乐内容版权方签署了版权合作协议。

  在通知出来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到一个问题——在线音乐付费。据透露,国家版权局早于通知正式下达前已约见了国内各大在线音乐服务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国家版权局给了各大网站2到3个月的过渡期,各家拿出自己的一套收费方案,有偿音乐下载已成定局。这让在线音乐收费成为行业共同的关注点。本来随着音乐版权费用的上涨,在线音乐厂商成本压力就愈加变大,亟需变现。再者网络音乐向移动端迁徙的过程为收费创造了条件,用户开始在移动端集中,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其1亿用户就有70%来自移动端。而且移动端的支付方式更加灵活,更加便利,移动端变现效率大大提升。加上国家版权局的宏观调控,在线音乐收费好像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儿。但是对于已经习惯免费音乐的用户而言,收费恐怕不能一蹴而就。针对这个问题,后面的文章还有详细分析。

  总的看来,在线音乐一如当年的在线视频,版权和内容的竞争只是大公司和资本密集进入后的初级状态,用户体验和个性化服务才是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标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