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音乐,兵家必争之地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在线音乐,版权,网易云音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23 08:12
似乎在一夜之间,“音乐”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一大主题,不仅各大音乐播放软件纷纷购买音乐版权,甚至不少大佬也加入市场,企图在其中分一杯羹。人们不禁要问,缘何在一夜之间,在线音乐就变得如此重要了呢?
版权之外,刀光剑影的在线音乐
首先,这源自于移动互联网变重带来的庞大内容需求。在过去,移动互联网一直被认为是消耗用户碎片时间的工具,甚至只是互联网的一个附庸。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变得更强,移动互联网对于用户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互联网本身,人们不再仅仅是利用碎片时间体验移动互联网,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务,许多人都乐于将更多的事物交给自己的移动设备来处理—即便他们在PC前,很多人也更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
移动互联网全面入侵人们的生活,结果就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其产生了庞大的内容需求。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查看新闻和阅读书籍,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元的感官刺激,比如音乐就是其中重要的消费品。这也是为什么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人都开始在聊音乐、谈版权,就如同手游开发商“跟着IP”走一样,现如今不少音乐APP开发商也在跟着版权走。今年年初,《网易云音乐》和《微信》之间的一番厮杀,虽然其背后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双方的音乐APP,但是至少他们扯出的大旗都是围绕着“版权”而战。他们比谁都清楚,在这个市场上,占领道德制高点,带来的绝非仅仅是精神上的满足感。
当然,别看很多音乐APP都在围绕着版权上下其手,其实他们的招数绝非只有买买买。在移动互联网音乐市场,他们的花样可谓是每天都在更新。
比如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音乐O2O平台应该是豆瓣,它允许音乐人和粉丝互动交流。而如今百度贴吧和微博等平台,同样也在做昔日豆瓣做的事情,只是相对于豆瓣,他们的平台更大,所以即便起步晚,同样能够占据制高点。比如微博是TFBOYS的主战场之一,在今年6月22日,其成员王俊凯的一条超过了4 277万次转发的微博成为了世界吉尼斯记录,而这已是微博诞生的第三个世界纪录—你看,虽然微博表面上对移动互联网音乐市场的影响力远不如几个音乐APP,但它却能凭借着自己的平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再看腾讯,它就曾经尝试过将线下传统演唱会开到线上,用卖票、鲜花与广告等收入来实现盈利—以《腾讯视频》为主导,《QQ音乐》为协作,举办了29场在线音乐演唱会,观看人数覆盖了1 880万人。所以如果你还把《QQ音乐》当成是一个音乐播放器,那么你可能大错特错了。
Apple Music杀到,又能如何?
不只是国内,就算是在国际上,音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同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对于许多国内音乐APP来说,最值得警惕的当然就是Apple Music。
在苹果CEO库克发布2014全新App Store之前,用户在App Store搜索“音乐下载”会出现一大批的相关应用。但是自从苹果开始不断下架各类音乐下载APP之后,用户在输入“音乐下载”后就会看到苹果推送的建议用户选择iTunes Radio搜索音乐作品,直接把用户往自己的iTunes音乐商店以及iTunes Radio服务那里推。而这样的作为,其实就是为一年后的Apple Music开道让路。
虽然对于习惯消费正版的用户来说,苹果这种做法无疑能够增强用户体验,但是对于许多国内用户来说,这样的行为却并不算友好,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种“拿来就用”的音乐APP,而不用去考虑它是否是正版。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苹果也釜底抽薪了一把,推出了一个免费计划,即向用户提供三个月免费试用的苹果音乐服务。结果事情的发展很多人都知道了,天后Taylor Swift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侵害了音乐人的利益。接下来苹果迅速回应,说在三个月免费期内也会向音乐制作人支付费用—恐怕很多人已经看出来了,这哪是什么“你反对,我改进”啊,分明就是一搭一唱玩炒作,在把Apple Music的免费政策闹得人尽皆知的同时,还给苹
果立了一个好大的牌坊。
当然,除了炒作能力,Apple Music还具有一定优势。例如,Apple Music还有一个“Connect”功能,允许用户关注自己喜爱的乐队和歌手。可以说这使Apple Music具备了与Spotify竞争的实力。而这一刚发布不久就获得了不少关注度的音乐服务,是否能够改变国内“免费至上”的风气,让用户开始愿意接受一个月10美元的音乐付费服务呢?
播客、众筹和音乐APP齐上阵
在诸多音乐APP和音乐服务互相竞争的过程中,不少音乐人也发现,自己的音乐可以有更多的玩法了。在之前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微博和腾讯是如何玩转移动互联网音乐市场的,那么对于音乐人自己来说,音乐市场较之于几年前又有了什么样的不同呢?
很显然,如今的音乐市场,音乐人不再仅仅是音乐人,他们会被赋予更多的娱乐属性。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打开自己的市场,甚至自己根本不会唱歌也没有关系—还记得庞麦郎么?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创造出来的音乐奇迹。
他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去打开自己的市场。比如利用播客这个平台,将自己的声音制作成音乐节目,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同类APP的不断更新,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原创的播客明星。甚至不少曾经面临过气风险的明星,依靠着各种播客类APP,重新包装,重新获得了关注度。
再比如众筹平台的利用,如今众筹平台上的产品,可谓是五花八门,不少音乐人开演唱会要讲众筹,出唱片要讲众筹,甚至拍个微电影还是要众筹。当然对于许多不差钱的音乐人来说,众筹的目的不是为了这几万块钱,而是通过这种行为为自己的产品造势,他们在向公众要钱的同时,往往会提供给支持者一定的回报,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在上市之前,就能有一定的市场关注度。所以如果你再把众筹当成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讨饭行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的不仅仅是音乐明星,一大批幕后制作者也能通过音乐这个载体成功突围。和过去不同,在过去我们的“幕后英雄”往往指的是作词、作曲、灯光师和化妆师等职业,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这些角色都可以被各种特效和音乐制作类APP所取代。
在此时,我们的新“幕后英雄”就变成了各种音乐APP的开发者们—从简单的音乐播放类APP,再到音乐社区的创造以及维护,又到如今风靡各大平台的配音类APP,正是因为他们不断的花样翻新,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音乐市场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可成明星”的市场。他们在创造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为其他音乐人建造创业平台。
盗版猖獗,免费音乐时代难终结
虽然现在无数音乐APP都宣称自己是正版音乐的拥趸,并且挥舞着大棒和胡萝卜指责自己的竞争对手支持盗版音乐,但实际上目前至少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上,免费的盗版音乐还是主流。一部新番的OPED(片头曲),今天完整版的CD刚刚出现在了日本秋叶原的商店中,也许下午就已经被人放到了各大音乐下载平台上去。更有甚者,不少歌星的CD还未问世,就已经遭遇泄露。很多音乐APP自己也清楚,仅仅依靠一些广告收入,以及与入驻自己平台的音乐人的分成,是很难养活自己,并支付庞大的版权购买开支的。于是他们就一边喊着“支持正版”,一边往盗版音乐之中掺正版,企图蒙混过关。立了牌坊,赚了大钱,一旦有原作者有所不满,他们就立刻删资源,抛出上传者,摆出一副“百密终有一疏,我最多就是负个监管不严的责任”的姿态。由于这样的官司时间长,收益低,很多被侵权的音乐人往往见好就收,和解完事。
所以,除非有关部门愿意拿出雷霆手段,否则免费音乐时代依旧不会终结。喜欢正版的人当然会去支持正版,但是习惯于免费的人,依旧不会无音乐可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