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购物相较于其他购物方式来说,拥有“比价购物”和“移动支付”两大特点。前者是用户可通过搜索,进行商品的比价选择;后者是无需进入实体店则可完成整个交易环节。那么移动购物的另一个分支——同款购物又是怎样一回事?
“拍”尺码购物
早在2013年,一家名叫ThirdLove的服装品牌公司就获得了560万美元的种子融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投资者都是各界名人:社交媒体亿万富豪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投资者扎克里·鲍格(Zachary Bogue,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玛丽莎·梅耶的丈夫),以及硅谷中坚分子安德森·霍洛维兹(Andreessen Horowitz)。
在ThirdLove的理念中,购物者只需身穿紧身无袖背心站立在镜子前,然后以两个稍稍不同的角度用iPhone拍两张自拍像,iPhone便会充当刻度尺或是标准测量单位。
ThirdLove的专利文胸适配技术的具体工作原理来自于七项专利(还有四项正在申请中)。这家初创企业的内部团队包括从英伟达(Nvidia,现代图形处理技术的发明者)挖来的四名计算机视觉及图像辨识工程师。
“当一名女性拍下照片时,我们的算法就会通过其身体和手机的大小对比来计算胸围尺寸。”创始人扎克解释道。
这款APP能立刻记录购物者的身材数据,并提供适合其尺寸的定制产品:售价39美元起的文胸和售价9美元起的内裤(尽管该公司欢迎女性客户购买其符合行业标准尺寸的文胸及内裤产品,如34B或38DD,但约有85%的客户会选择使用ThirdLove自家的尺寸型号,其中包括半罩杯款式)。
自APP发布以来(暂缺Android版本),其月营收一直保持环比翻番的态势。且据官方通报的数据来看,这家公司的退货率约为13%,比许多其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都要低。
当然,传统的国人不会似国外那么开放,会任人采集自己的私密数据。那么国内的移动购物市场现状到底是否适合这种模式呢?
“好玩有趣”成移动购物特征
在今年公布的《中国90后青年移动购物行为专题研究报告》中,有36.7%的90后青年喜欢选择突显个体特征的服饰,通过外在第一印象彰显个性,68.5%的90后青年更看重服饰的款式样式,注重服饰个性的打造,从外观到精神的个性一体化呈现。总体来说,他们愿意为彰显个性、附着感情诉求元素的商品买单。
另外,90后青年购物资讯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于网络,在43.7%的用户通过电视媒体获取资讯之外,其中有40.1%的90后青年会浏览APP推送的资讯信息。而90后青年,正是目前移动购物的主力军。目前,《yoho! 有货》、《卖客疯》和《楚楚街》等APP在90后群体中渗透率较高,根据易观智库2015年3月数据显示,《楚楚街》月活跃用户达到了500.7万人,小米商城月活跃用户为51.4万人。
目前,有高达76.5%的90后用户常访问《楚楚街》这款APP,22.4%的90后用户选择通过《蘑菇街》获取购物资讯。总体来说,90后青年已经形成独特的购物偏好,他们对移动购物APP选择青睐于好玩、有趣、资讯全面以及商品独特。
机械推荐变人力推荐→同款
在这方面,国内行业中已有诸如《淘淘搜》和see一类的先行者。图片购物搜索理念让人们对该类APP购物体验充满期待,但现有的产品因搜索结果准确度低而不尽如人意。
以Web端的《淘淘搜》为例,用户上传图片,并配合简短文字描述的情况下进行检索,也只能匹配基本的颜色、图案和类别。而有时,贴出的图片为T恤,结果中却给出大量裤子的链接。真正使消费者钟爱的点睛性精彩设计很难成为搜索的关键点。而在这方面,专攻图片搜索,集网友帮助的see则做得更好一些(《淘淘搜》为图图搜旗下分支业务)。
简单来说,see所使用的方法是以话题效应来达成社交购物,例如用户A看见某明星穿着不错,发帖咨询,网友(包括商家自己)可回复相关信息,或交流心得或提供购货渠道等。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纯图片搜索的引擎技术尴尬。
值得一提的是,“求同款”最开始起源于“明星”话题,不管是明星的哪种新闻,淘宝上永远有一批最潮的商家会借此推出“同款”产品。和此策略相同,see做的就是先把目标人群吸引过来,形成同款第一入口后再引导触发更多主动寻找场景,并最终打造成流行的消费方式。
小编观点
一款成熟的商业模式或许可以借鉴,但根据地域和风俗等的不同,各地的商业模式应有些许变化。国外的ThirdLove根据大数据来分析判断并推荐产品给用户,确实便利,但国人却可通过“八卦”文化将这种高技术要求弱化,转而成为本地化的成熟项目。
文/阿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