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括克洛普、安切洛蒂在内的所有利物浦教练候选人,在谈判期间都要考虑一个关键的问题:他们是否能够和红军所谓的“转会委员会”合作?在罗杰斯被解雇之后,转会委员会的争议重新浮现,在所有看起来糟糕的引援里,到底有多少是罗杰斯本人意愿签入的球员?这个看似神秘的团队,本来是为了集思广益确保重大转会前有吸取更多意见,但在实际操作中,它到底给本该成为在球队建设大脑的主教练设置了多少障碍?
芬威集团在美国主要经营棒球俱乐部,包括棒球、橄榄球在内的北美职业体育高度商业化,往往场上执教的教练,和真正负责转会引援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今年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美国电影《选秀日》当中,他扮演的是克利夫兰布朗俱乐部的总经理,在NFL的选秀日上力陈俱乐部各方面的压力——其中包括老板和教练——做出了惊人的选秀动作。芬威集团在收购俱乐部之后,邀请科莫利担任足球总监,他在利物浦的角色,就像是北美职业俱乐部的总经理,只不过具体的转会、合同谈判由商业总监分担。
但是当布兰登·罗杰斯走马上任时候,问题浮现了:新主帅并不像国王达格利什那么好说话,他的态度很坚决,绝对不和足球总监共事。从某种程度上,罗杰斯并不认为主教练和足球总监是平等共事的关系,既然足球总监把控的是转会大权,那么罗杰斯事实是为足球总监服务,给他什么原材料,他做什么菜。
芬威集团这时也意识到足球总监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大卫·科莫利在红军期间,不少引援都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安迪·卡罗尔,查理·亚当、唐宁,还有在2012年时还看不到什么潜力的乔丹·亨德森。在罗杰斯的坚持下,芬威集团放弃了足球总监,但他们采用了一个看似更公平的方法:转会委员会。他希望以一个民主、可以投票的团队,来最终决定球员转会。
罗杰斯被解雇前,红军的转会委员会共有6人,分工明确,有负责商业谈判的,有负责球探工作的,也有负责球员分析的。但人们关注的是,这个转会委员会实际操作上究竟是什么流程?
简单来说可以这么解释:罗杰斯观察到某个位置需要引进新球员,他把需求告诉首席球探,首席球探分配搜索任务,得到的名单交给分析师,用数据来选出最合适的候选名单,这份名单最终会给到罗杰斯和首席执行官,两人分别从足球和商业层面,去做最后的遴选。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完美,但在实际操作时有很多问题。
举个简单例子。2014年夏天罗杰斯刚刚结束一个完美赛季,他注意到红军后防线因为高位防守有很多问题,他告诉转会委员会需要引进一个中后卫和一个左后卫。但是他更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我想要的人,是斯旺西的威廉姆斯,还有在切尔西打不上比赛的布特兰德。他熟悉这两名球员,分别在斯旺西和雷丁和两人共事过,知道他们能符合自己的战术需求。转会委员会投票否决了这两个选择,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名字,最后罗杰斯得到的是萨科和莫雷诺,这两人在罗杰斯任下,都有很多问题,也打不上主力。还有很多时候,当他告诉转会委员会自己想要的球员位置,得到的候选名单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比如2014年他想要前锋,最后给他的选择是埃托奥和巴洛特利。
转会委员会主导的引援,目前有很多看起来都是值得质疑的,比如阿尔伯托、阿斯帕斯、马尔科维奇、萨科、莫雷诺、奥利奇和菲尔米诺。这些球员在转会利物浦之前,多数不出名,但肯定在一个叫迈克尔·爱德华兹的俱乐部首席分析官的电脑软件中有着很高的评分,毕竟他能够轻松找到某个球员在法乙联赛中的数据。爱德华兹分析前锋,用的分析数据复杂得惊人,但有时候主教练想要的数据只有一个:他进了多少球?
引援很多时候成功失败的几率是五五开,罗杰斯自己主导的转会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寥寥无几。博里尼、乔·阿伦、拉拉纳、洛夫伦、兰伯特、丹尼·因斯、米尔纳、本特克,这些都是前红军主帅青睐的球员,美国董事会也非常努力地促成了这些交易。但现在看来,除了因斯和米尔纳可能是两个成功的引援之外,其他不是已经证明失败,就是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目前看来,董事会并不打算摈弃转会委员会,他们认为红军的失败,败在罗杰斯。因此克洛普如何争取在转会委员会中得到更多的话语权,并尽可能去掉政治化、官僚化的东西,为自己最高效找到合适的人选,是横亘在他和安菲尔德之间的最后一道障碍。
记者 陆逸 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