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大生活,大休闲,大产业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工作,休闲
  • 发布时间:2015-10-13 10:11

  休闲,渐渐地从大家生活当中的点缀变成了生活的目的,“不会休闲,不会工作”的观念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休闲生活的追求。现如今我国的休闲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下一步,该怎么走?

  9月12日下午,以“休闲运动,田园生活”为主题的2015世界休闲高峰论坛在青岛莱西顺利召开,国家旅游局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司长、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司长、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在会上畅谈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休闲与大产业。

  以下是演讲全文摘录:

  从“工作至上”到“工作是为了休闲”

  我们人类生活面临飞速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这个变化日新月异,形成了大生活。技术的加强等因素使我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广,眼界也更开阔。现如今我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了,田园生活是我们现在最大的一个追求,此外,还有生态生活、森林生活、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创意生活、数字生活、休闲生活、运动生活和健康生活。一系列的生活展示的是非常丰富的生活形态。有些国家发展的层次高一些,有些稍微低一些,现在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达到这十种生活。

  人们对休闲的看法有着一个显著的转变,社会观念的变化是从“不会休息,不会工作”开始的。我读过休闲类的比较经典的书里有一句话,“工作至上的伦理导致专制。”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仔细想想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因为“工作至上”就意味着可以牺牲一切,包括牺牲个人,这是我们过去多年非常习惯的一种价值观。但是现在呢,叫做,“工作是为了休闲。”我们工作是为了过好日子。如果别的行业管的是“日”字,那休闲行业管的就是“好”字,“好日子”就是这么来的。

  美国的1973年,欧洲的1980年,日本的1985年,亚洲四小龙的1995年,这几个时间点都是休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应该说中国现在开始进入这个时期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说旅游是生活元素,可有可无;90年代的时候说旅游是生活要素,意味着旅游变成刚需;现在呢,旅游已经成为生活目的了,下一步,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命脉。

  休息时间弹性化比带薪休假重要

  大生活需要大休闲,大休闲需要大产业。什么叫休闲?“休”意味着消磨自由时间的方式,而“闲”则指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所谓“休闲”,即对自由时间的多样化安排。休闲多体现为日常的休闲。从时间维度上看,我们人类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在休闲状态。从空间维度上看,休闲涉及到家庭休闲、社区休闲、城市休闲体系、环城市休闲游憩带、乡村休闲、异地休闲、网络休闲,最后互为空间,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什么是休闲产业?它是为满足休闲需求而形成的供给体系。

  这么多年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治理理念的变化,这体现在国计民生的变化,过去是为了国计而牺牲民生,现在民生就是最大的国计。如果我们从民生的角度看,休闲就是民生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自然地就上升成为了国计,这从这些年以来国务院包括各级政府这么重视休闲就可以看得出。二是假日制度的变化,最近下了一个文件,里面提到了“2.5假日模式”,我觉得这个观点的提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解决了“我的时间谁做主”的问题。时间也是一种消费,在时间的消费上,13亿人的消费在国家的制度下是完全一样的,全世界恐怕没有这样的事。所以我们要反过来思考,我的时间我做主,就是要休假时间的弹性化,我觉得这种弹性化比带薪休假还要重要。所以这次的“2.5假日模式”最根本的是影响了这种观念。

  休闲产业供求不平衡

  这两年休闲产业发展的特点应该是政府重视形成热点,企业跟进形成热流,市场膨胀形成热潮。这种膨胀性的需求甚至爆炸性的增长到底是虚的还是实的?我觉得现在需求的增长是实的,里面泡沫化的成分不多,可是我们供给的增长里面有很多泡沫。所以说,现在休闲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在于供求不平衡,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

  供求不平衡主要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个是休闲度假产品不足。所以就形成一个现象:海外度假大规模地进行。现在基本上东南亚变成中国人的主要度假地,下一步会延伸到大溪地甚至北欧。可是反过来问一句,我们自己就不行吗?客观来说我们现在就是不行,因为我们的休闲度假产品不足。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可是我们的滨海度假资源不足。乡村度假现在很发达,山地度假开始发展,城市度假进行探索,应该说各类休闲度假都在跟进,包括温泉、运动、文化、休闲等。但总体而言,这还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二是城市休闲空间严重不足,冲突屡屡发生。我们经常看到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和当地的居民发生冲突,什么原因?没有足够的空间。我们的城市化突飞猛进,但是发展过程中缺乏休闲概念,所以大楼占据了休闲空间。这个问题在短期内无法调整,那就逼迫着大家走另外一条路,去追求更多样化的休闲产品,所以很自然,这就是中国乡村休闲和乡土旅游的发展一个内在因素。

  我们现在一些基本的说法是,“中国已经基本告别了排浪式消费的时代,”但是我认为在休闲这个领域,排浪式消费的现象依然很严重。恰恰因为这种排浪式,又使我们的供求不均衡问题进一步加重。

  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休闲产业包罗万象,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只要和人们休闲消费以及休闲行为有关的产业都可以被列为休闲产业。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休闲基础产业、休闲延伸产业和休闲支撑产业,如果细划,涉及到国民经济上百个产业。

  一个大的产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结构性问题,这种结构性问题,无论是我们的专家、学者,还是业界人士,都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方面的文献也不多。我们现在城市商务酒店严重过剩,所以去年全行业亏损59亿元,可是主题酒店、度假酒店、特色酒店仍然不足,这就是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在我们过去的发展当中,类似的问题一抓一大把。在未来的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结构性问题仍然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休闲产业的发展意味着一系列传统产业的更新和功能的增加,也意味着城乡统筹的实现。而真正要走出传统产业陋习,并且形成新型的东西,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围绕休闲生活,形成需求链,同时形成服务链、经济链,最终形成产业链,而且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这是休闲产业最终成熟的标准。

  尊重市场,因地制宜

  大家会关心,路径如何?我们现在的路径是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然后大家实际操作,这个路径显然是错误的。市场经济有一个自发自擂的过程,我们不相信市场的力量,不尊重民间的活力,尤其是不尊重市场内在的调整的力量,这是不科学的。休闲产业发达的国家,它的各个项目都有一定的自由发展的过程,没有跟风,不是说领导下命令了我们就必须做,而是看到了市场机会就有人来做,做好了这一步就够了,人家不追求做大做强。休闲不追求做大做强,大了不等于强,休闲的追求在于做精做细,比如在中国台湾和日本,休闲就是精细化,可是我们还是粗放化。所以有些东西,学皮毛可以,可是学追求精细的精神,我们现在不可以。

  发展休闲产业,我们需要官、产、学、民、媒各个力量,我们现在官的力量太强,产的力量其次,学的力量再其次,可是民和媒这两个力量基本看不到,而且我们的学也很容易就走到一个附庸的地位。再次,发展思路要跨代际,想想我们这代人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大家都很重视遗产,自然遗产是老天爷给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给的,那我们这一代人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呢?基本上今天的垃圾建筑,明天的建筑垃圾。我们这一代人只能给后人留下建筑垃圾吗?只是为了眼前的GDP吗?显然不行,所以我们倡导要跨代际,走未来的文化遗产战略。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是要因地制宜,现在有很多乡村大规模地发展农家乐,这点我很不建议。农家乐的前提是大城市周边,大城市溢出的需求来支持农家乐,你一个小县城做农家乐,显然不合适。我到很多地方都反对农家乐,他们把老百姓忽悠起来了,最终的结果还是白干。

  北上广深,这些叫做一线城市,可是从休闲的角度来看,它们已经永远没有可能成为一流城市,因为城市空间已经严重被占用了;可是有些三线、四线甚至五线城市,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流城市。这些城市现在正在积极追求向大城市靠拢,这只能说明国民的生活品质越来越低,休闲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这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发展休闲产业提到足够的高度上来。

  本刊记者/张雅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