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看待公务员请辞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公务员,辞职
  • 发布时间:2015-10-13 10:51

  这阵子,媒体上报道多名厅局级干部请辞消息。由此有人断言,公务员辞职潮又掀新高。乍一看,确实挺令人担忧、不解,但再看看周围,请辞的有几个?即便有,与庞大的公务员队伍相比,真乃沧海一粟。

  公务员,特别是高层次公务员请辞,似乎给人的感觉是风向标。这种认识和心理反应不足为怪。因为长期以来,作为吃皇粮的公务员在人们的意识中,始终是坚如磐石的堡垒。人们想方设法拼命钻进去,却很少有人想着从中跳出来。现在有人,而且是够一定级别的人,公开提出要走出人们心目中的职业理想王国,惊讶和困惑是必然的。

  但是,再认真想想,这又是何等的正常。正如《人民日报》日前发文所言:在一个选择日益多元的时代,择木而栖是一个人的权利。一个人可以选择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也可以选择领略不同的人生风景。那些请辞的公务员就是在多方面选择自己人生的风景,在他们看来,重新选择,或许比公务员这张图画更美丽更养眼也更对自己的心思。

  当然,重新选择要有意愿、机会、勇气和决心,更多的公务员或许觉得根本就没这个必要,这是公务员队伍稳定的基础。不必做任何调查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回答,这个结论是肯定的。实践证明,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公务员队伍历来都是最稳固的队伍。

  稳固并不意味着铁板一块。有人出去,有人进来,如同空气,流通了反而新鲜,更有活力。其实但凡能走出去的人,大都经过深思熟虑,而且去向似乎都充满了憧憬与光明。这让社会上对公务员的请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上海浦东新区原副区长丁磊,山东济宁市原市长梅永红,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原副司长刘殿奎,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原副司长张明伦,山东菏泽市原副市长张毓华,从职务上看他们都在体制内中高端水平上。其中梅永红、丁磊、张毓华在其工作的地区,无疑属于“顶层”。从年龄上看,大都50岁上下,按60岁退休的规定,至少还有几年甚至近十年的工作历程。从前途上看,虽说无法预测也不好预测,但机遇很难说降临给谁。只要在范围内,谁敢断言哪场幸运的雨水不淋到自己头上?然而,他们都挂冠而去,而且并非像古代的官吏还乡隐居,或颐养晚年,他们去了另一个天地,同样“官袍”加身,将继续拼搏,甚至很难说到60岁就善罢甘休。

  官员入主民企,无疑提升了其管理层次,改变了单一的领导成分,对其发展应该说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民企肯定举双手拥护,放开喉咙呼喊欢迎。

  然而,总会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在官场上干得好好的,非要离职而去呢?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有一百个一千个理由,但是重要吗?再就是摆在面前的那些理由你相信吗?

  梅永红曾说,他和自己的同事们拼死拼活地工作,一个月只有7000元的收入,付出和回报极大的不对应。这算是一个理由,还有的人认为,官至一定的层次再往上,无疑比登天还难。“天花板”现象也算是一个理由,再就是有人觉得官场“复杂”、“险恶”,适应不了,不如远离。这也是一种说法。还有的人一再言明,割舍不了自己曾经的专业,比如一手打造了上海通用“黄金六年”的丁磊,最大的心愿是在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生态方面有所作为。这又是一种公开的解释。

  说来说去,最后的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实际没有必要去挖掘和追踪那些离职而去的公务员们真实的想法。人都有隐私,包括职业的选择。不能因为特殊的出身,就带着有色眼镜去格外挑剔,那样做反而不公平。当然,法律法规是最好的准则,违背了另当别论。不仅对公务员,对谁都是如此。

  时代进入了多元化,职业早已突破了“七十二”行。选择不会是单一的,也不会“从一而终”。给人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体验,更多的期望,甚至更多的归宿,是大势所趋。应该积极适应,更应该以平常心冷静对待。

  文/王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