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狙击“水漫金山”的海绵宝宝

  工作人员现场向本刊记者演示,一桶水泼在地面上,数秒钟内便被透水砖吸收了。

  立秋一过,江南的雨季也走了,但吴建新(化名)却仍记得6月初的那场大雨。

  2015年6月2日,镇江下了一场20年一遇的暴雨。雨停后,吴建新立即到江滨新村99幢楼北面新改造的停车场转了一圈。这是新建的“海绵”停车场。吴建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原来下雨总会有积水的地方,竟然一点水都没有,他连鞋也没湿。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组织评选出16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镇江名列其中。

  按照试点申报要求,每个城市的试点区域范围不少于15平方公里,优先鼓励旧城改造项目。镇江的试点正是老城区22平方公里的区域。它也是16个试点中为数不多的以老城区改造为主的城市。

  公园也是“蓄水池”

  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虽然只发生在传说中,但近年来,镇江的确多次遭受暴雨袭击,城市部分区域积水严重。因此,城市内涝是镇江水治理首先面临的问题。

  老城区年年治理,但还是发生内涝。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分院院长赵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早在2005年,我们就想重新评估城市的给排水系统。”

  2009年,镇江进行新区建设,开始策划进行LID试点。“当时新区的战略发展规划出来后,我们发现它的水网密度不够,所以,我们提出在城市中可能要构建一个下凹式景观湿地。”赵江说。

  赵江说的下凹式景观湿地公园,就像是在城市的中心拉开一道缺口,它能在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地表径流来不及从管道里排出时,将水引入其中,以保护城市安全。

  在观塘路,本刊记者看到,和与道路平行或高于路面的城市公园不一样,这里的景观公园是塌陷的下凹式。它位于主路的一旁,低于周围地面2~5米,有一条全长3800米的人工开挖的水系贯穿其中,水系两旁是总宽度100米的植物景观带,种植了菖蒲、蒲苇、榔榆、美人蕉等100多种植物,并通过乔灌木、多种植被及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营造原生态的景观层次及空间。

  这个景观带采用阶梯式的坡面设计,方便雨水渗透和汇入。公园沿水系规划了植物园区、亲子区、运动区、社交区、探险区、规整区、仪式区、艺术区等活动空间,平时可作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场所。

  而一旦大雨来临,这里将被水淹没,成为一个可储存5万立方米雨水的大水罐。赵江说,“它不仅仅是公园,还是应对超标暴雨区域防涝蓄洪和行洪设施。”

  本刊记者获悉,目前这个湿地公园的生态自净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但是它的防涝功能已基本实现。

  没有雨水管道的路

  在镇江的金山湖路上,本刊记者又看到另一种尝试。

  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上被铺上了橘红色的透水材料,侧面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拇指粗的孔洞;绿岛低于路面近10厘米,被做成了下凹式的植草沟,种植着耐旱耐涝的小灌木;围绕绿岛的路牙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的缺口式,而非直线式。如此一来,雨水可以通过路牙之间的空间和下凹式植草沟收集与排放。

  植草沟表面上看并无特别之处,但细细观察会发现,为了增加渗水功能,其最下层铺设了鹅卵石和砂石,然后铺上了土层。

  奇怪的是,整个金山湖路竟然没有雨水管道。赵江说:“我们的做法特别强调尽量让自然做工,多让自然的生态功能发挥作用。”

  而据赵江和他的同事们测算,和传统的排水做法相比,采用LID设施的话,平均可以节省30%~60%的成本。金山湖路项目就比传统做法节省了60%。

  LID在镇江新区的尝试引起了镇江市领导的重视,他们希望这一先进的理念不仅能在新城区实施,也能让老城区的居民受惠。

  于是,镇江在2014年开展了金山湖南岸3.8平方公里生态排水和内涝防治的研究项目,这和海绵城市的构想不谋而合。按照镇江当时的规划,要用5年时间将3.8平方公里改造完。2015年年初,按照国家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的要求,镇江又将试点区域沿金山湖东西延伸,从3.8平方公里扩大为22平方公里,且所有新近规划建设的试点区域均为老城区。

  镇江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期内(截至2017年年底)目标为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以上,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0%,建成区内新改扩建项目全部采用海绵城市技术。至2025年底,建成区全面建成海绵城市。

  “镇江的做法就是不欠新账。新建项目全部要按照LID要求建,这已经变成了硬性规定。”赵江解释说。

  海绵停车场

  在镇江海绵城市试点区内,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并完成部分项目的是江滨新区第二社区(以下称江二社区)。

  江二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原有管网设计标准为一年一遇,区域洪涝抗风险能力差,内涝问题和面源污染在此处同时存在。

  按照“海绵城市”的规划,江二社区的改造包括:重新布设雨水立管,避免居民污水进入雨水管道;将小区内部绿地改造为雨水花园,屋顶及路面雨水进入雨水花园下渗、调蓄、净化处理后再排入市政管网;部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停车场改造为透水铺装;局部点设置雨水罐收纳屋顶雨水。

  如今江滨新村99幢楼北面一个新改造的“海绵”停车场已经建设完成。而将小区内部绿地改造为雨水花园的项目则正在施工中。

  在江二社区新改造的停车场,本刊记者看到,包括透水铺装、生态草沟、雨水罐等在内的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被运用到其中。

  停车场原来的硬化地面消失了,全部被换成透水性能好的砖块。两侧绿化带的路牙也从封闭式改为镂空式。工作人员现场向本刊记者演示,一桶水泼在地面上,数秒钟内便被透水砖吸收了。

  遇到雨天,雨水可以经过透水铺装下渗到地下。如果雨水的强度大,超过了透水铺装的渗透速度,那么其产生的地表径流则会流进旁边略低于路面的下凹式植草沟,并通过植草沟进行净化下渗。

  2015年6月初,镇江遭遇持续降雨。这个停车场地势相对较低,小区主干路地表径流和附近居民楼的屋顶雨水直接就流向了停车场,但由于该停车场的“海绵”设施已基本建成,所以,即便是持续降雨,停车场路面也难以看出被雨水浸过的痕迹。

  “水是可以自净化的,而植被和土壤就是净化的介质。”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教授佘年对《瞭望东方周刊》说。雨水下渗过程中,土壤如果本身是腐殖土,会带来二次污染。因此,佘年在做镇江的江二社区改造之前,对土壤的透水性、污染程度进行了调查。

  据佘年介绍,他们对停车场项目中的土壤进行了重新配比置换。“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去除80%以上的一般悬浮物,60%以上的磷和氮。”生态草沟下面重新配比了50~80厘米厚的种植土,种植土下面是砾石层,也可以存储一定量的水。

  该停车场项目设计人员叶向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般的植草沟在砾石层里会铺一根盲管,把多出来的水导入溢流井或者市政管网。然而,在这个项目中,植草沟里没有铺设盲管,而是设置了一个雨水箱。下雨时,透水铺装底下的盲管将水导入植草沟后,接着渗入砾石层,雨水先将雨水箱存满,蓄满后再通过砾石层蓄水,水大到连砾石层也存不下的时候,才会将多余的雨水排入接入市政管网的溢流井。

  “这就是一个‘滞’的概念,以时间换空间。”叶向强说。建成后的生态停车场面积达1500平方米,能够滞蓄雨水900立方米。

  解决面源污染

  严重的面源污染是镇江建设海绵城市要解决的另一个大问题。据赵江介绍,在镇江,截流系统虽已经建成,但是城市河道的水污染问题还是很严重。

  2011年,镇江对发生在当年7月~10月的9场降雨的径流和河道排口的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初级雨水的污染浓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活用水。

  “我们保守估计,面源污染对河道水质的贡献率在60%左右。”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行业监督科科长曹德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换句话说,地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已成为镇江城市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镇江的面源污染,一部分是由于地面或大气中的污染物随着降雨通过管道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另一部分则来自于雨水管道中本身的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一部分是降雨污染物的沉积,另一部分是由于人们排水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曹德圣解释。比如,一些开在马路边的小饭店,他们的污水没有按规范排放到污水管道中,而是就近倾倒在雨水篦子中,造成污染。

  此外,在镇江的一些老小区里,道路上做到了雨污分流,但是小区内部还是生活污水和雨水合流。

  初级雨水的严重污染还曾导致一个乌龙事件。据曹德圣介绍,2013年前后,金山湖有3个大的雨水排口,每次强降雨之后,污染严重的初级雨水全部排入湖中。这些雨水形似“黑龙”,致使当地老百姓误认为是有企业趁着下雨偷排污水,进行了举报。

  “虽然我们有截留堰,但截留不了那么多。如果不让它排,上游的老百姓家中就会被淹,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只能牺牲金山湖的水环境,”曹德圣说,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赵江介绍,几年前镇江就出台了《镇江市城市面源污染治理规划(2011-2020)》,改规划的目标是改善水环境,“当时的规划主要是以灰色为主,即工程措施中以管道、截流管、调蓄池等为主,对面源污染的削减量进行了分配,分给LID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大概在15%左右。”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管渠、泵站等被称为“灰色”设施,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LID则被称为“绿色”设施。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出台让原先的规划发生了变化——目前新的思路中,要以LID为主,兼顾截留和调蓄池。

  曹德圣告诉本刊记者,面源污染的解决途径可以通过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来控制地表径流,让雨水尽可能留在原地,从而使雨水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土壤和植物获得净化。

  老小区改造难在哪

  江二社区的楼房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吴建新是江二社区的第一批住户。他退休前,一直跟建筑打交道。海绵停车场改造工程开工之初,吴建新并不认可这个做法,觉得是瞎折腾,浪费钱不说,还扰民。

  “我们之前和社区的居民进行过多次沟通,他们绝大部分是支持的,但是也有少数百姓认为反正都住了那么多年了,改造不改造也没什么差别。”曹德圣说。

  曹德圣承认,老小区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不同于新区的建设,在老小区进行海绵城市改造,除了硬件上的困难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

  在佘年看来,在老城区进行改造,最大的困难是施工。“施工要做到又快又好,同时扰民又最少。”老小区大多位于市区交通繁杂地段,周边路段多属于施工车辆交通禁区,白天运输困难,晚上运输扰民。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暂时损害居民的出行便利性,或收回了居民私自占用的公用绿地,居民难免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阻挠施工。

  另外,停车位少是老小区的通病。佘年告诉本刊记者,在老小区改造时,街道办会提出增加停车位的硬性要求,而这会导致绿化率降低,从而降低低影响开发对雨水的控制力度。

  除了小区居民对改造工程的不理解造成的困难外,在老城区施工建设本身也挑战重重,充满不确定性。比如,老小区改造设计一般都缺乏地下各类管线图纸资料,现场开挖后可能发现各类管道穿插布设,而多数管道已老化,极易受损,给施工过程增加很多工作量,并导致设计变更,影响工期。

  本刊记者在江二社区看到,小区建筑密度大,内部道路最宽的只有三米。狭窄的道路导致施工材料难以通过正常货运交通工具运到现场,只能使用小型器械,无形中影响了施工效率,也增加了成本。

  曹德圣说:“老城区的海绵改造项目一定要和城市的更新改造结合起来。”在对城市的老小区进行改造时,镇江市提出了“海绵带工程”,也就是说,在老小区进行海绵城市项目改造时,也同时改造其配套设施,如供电设施下地等。

  本刊记者了解到,江二社区的排水系统一直以来都是雨污合流,这次改造,镇江市政府要将雨污分流、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与LID一起共同实施。

  镇江希望借这次改造,一方面检验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另外也积累一些与社区街道和老百姓沟通的经验。

  除了应对内涝和面源污染之外,镇江的海绵城市建设还要兼顾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曹德圣透露,镇江希望通过海绵城市的雨水调蓄设施建设,能够逐步把雨水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洒水、洗车等。

  叶向强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对江二社区停车场雨水箱收集的水进行了检测,除了氮稍微超标,其他指标都可以达到一类标准,可用作灌溉或者洗车。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卓琦 杨天/上海 江苏镇江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