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字闺中”一词的由来,与古代人取名字的礼俗有关系。
现代人一般只有一个比较正规的大名,而在古代,人们取名字要更加讲究:出生三个月后要由父亲为孩子取名,作为幼年时对他的称呼。到成年后,还要在名之外取一个庄重、正规的别称——“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要举行结发加冠仪式,代表成年,要取一个“字”作为别称;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又叫上头、上头礼,即改变幼年的发式,把头发盘起来,插上簪子,从此代表成年了,也要取“字”作为别称,这就是《札记·曲礼上》所说“女子许嫁,笄而字”。有了“字”就表示已经成年了,标志着到了嫁人的年龄,所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字”就有了出嫁的意思,那么女孩未嫁也就叫做“待字闺中”。
冠、冕是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尤其是冕,它作为吉服(即祭祀时穿戴的服饰)的特殊冠式,遂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冕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表黑色,里面米色,由“冠”与“延”组成。冕顶有一块长方板,称为“延”,形状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前低于后约一寸,有前倾之势,以示俯伏谦逊。延的前后悬挂珠玉串饰,以五彩丝线编织为藻.藻上穿以玉珠,一串玉珠叫做一旒,穿戴时各按等级排序,其中十二旒最为尊贵,为帝王专用,除用来表明等级外,还可使戴冠者目不斜视,以免看到不正之物,“视而不见”一词即由此得来。
延的下部即为冠,古称“冠卷”,其两旁各有一个对穿的小孔,称“纽”,用以贯穿玉笄,使冠体固结于髻。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丝带,谓之“结”;笄的两端又各用一条小丝绳挂着一个绵丸垂下,谓之“黈纩”或“纩”;纩下端饰玉,谓之“填”,因两填正临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用填充耳,目的是以戒妄听,“充耳不闻”一词即由此得来。
按西周之时的礼制,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此后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而冕被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有“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句,即用冕旒指代皇帝,由于冠冕是在庄严的场合使用的,故“冠冕堂皇”就被用来形容人的外表看起来很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及至近现代,“冠冕堂皇”已经多带有一定的贬义,用于形容人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为人表里不一。如清代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四回:“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抱的旖旎风情藏起来,换一副冠冕堂皇的面目了。”
何万洁摘自《学苑创造》2015/07
本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