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克拉克:优质内容不会被淘汰

  • 来源:电影中国
  • 关键字:影像节,大卫克拉克
  • 发布时间:2015-11-27 11:08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奥古斯特·桑德、优素福·卡什、伊娃·鲁宾斯坦、当代纪实影像联展、中国影像先锋联展、“家人与我”公众影像计划、城中村调查《新家谱》公众论坛……2015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将摄影艺术带入公众视野,掀起了一场基于影像的公众艺术狂欢。

  这一届影像节主题为“记录我们的时代”,包括“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展”、“世界影像大师原作展”、“当代纪实影像原作展”等诸多内容以及公众互动环节。

  对于一些摄影铁粉而言,在雅昌艺术馆的“世界影像大师原作展”是一大亮点。影像节选取了由时光画廊提供的四位国外影像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奥古斯特·桑德、杰瑞·尤斯曼)的三十幅原作,希冀能够和民众一起接触到一个强大的别样世界。此外,阿根廷女摄影家伊娃·鲁宾斯坦的原作也会展出,她镜头下的那些属于个人内心的观看,但又极具叙事性的美好,很容易打动人。对于当代纪实摄影感兴趣的民众可以在全视影像参展的“影像大家纪实原作展”中,看到朱宪民、于德水、姜健、余海波、贾玉川、阎新法等当代纪实摄影大家的作品。

  也正是在雅昌艺术馆,本刊采访到了本届影像节国际顾问,

  大卫克拉克(DJ.Clark)-影像节国际顾问大卫克拉克(DJ.Clark)先生,他是英国伯顿大学教授、亚洲新闻事业部主任、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简称WPP)评委、多媒体顾问、何赛大师班讲师,本届影像节“类纪录片”执导,并用无人机航拍深圳。

  其实在去年,影像节就邀请到了大卫克拉克用自己的角度表达对水围村的认识,该片还在CCTV NEWS多次播放,而这一届在“大师驻站拍摄计划”中,大卫克拉克也继续用镜头记录深圳。

  大卫克拉克这一次不再只是关注城中村,而是直接将镜头对准了本届影像节本身,因为这场关注城市、关注时代的影像盛事本身也就是记录时代与城市。而Ivan Abreu则是对上梅林宗祠村很感兴趣,他已经开始了艺术创作,而作品也在今天的开幕上呈现给了深圳市民。

  不仅如此,影像节是每一个深圳人的集体创作。今年影像节特意举行了系列公众互动活动。由社会学者马立安统筹。马立安所做的水围、皇岗、石厦、上下沙、沙嘴7个城中村的社会调查结果《新家谱》将以类似《秘密花园》填色绘本的形式轻松地与市民们见面。而公众更可以按照《新家谱》的城中村地图“按图索骥”寻觅那些并不为外人所熟知的城中村故事。

  由台湾策展人黄茜芳带来的《家人与我》影像计划更是对所有人开放。市民可用自己的手机拍摄,上传网络就有机会看到自己和家人的摄影作品出现在展览现场。这个家人可以是血源意义上的家人,抑或是心理意义上的家人,甚至是城市概念下的家人。这是一种来自于日常、来自于民众的影像力量。

  由于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人显得危机重重、四面楚歌,因此对大卫克拉克的采访,除了围绕影像节以及摄影本身,也谈及了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发展。

  请谈一下您对本届影像节的特别感受。

  大卫克拉克:我很高兴看到今年的影像节规模更大、影响力也更强,观众能看到很多大师级的作品,纪实类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我个人很喜欢侯登科的麦客。

  国外的摄影作品在中国会不会不易被观众理解?

  大卫克拉克:上世纪五十年代国门打开的时候,我认为中国最容易受西方影响的是绘画,而摄影是西方传进来的,因此在拍摄技术和艺术表达上应该没有代沟,全世界的人,对摄影的理解都是差不多的,不像绘画,有意象和具象之分。特别是这次展览,大部分都是纪实照片,观众在理解上不会很困难。

  为什么会想到用无人机航拍深圳?为此都做了哪些准备、用了什么器材?

  大卫克拉克:深圳是先锋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对很多人来说,深圳从小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化都市,缺少历史和文化底蕴。但相对于林立的摩天大楼,深圳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城中村。水围村是深圳城中村的典型,也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那么对于城中村的拍摄,如果选择地面上的视角,其实和其他地方没有太多不同,只有选择航拍,从高空俯瞰才能体现出城中村和周围环境的不同。航拍使用了小型的航拍飞机和GoPro相机。

  自媒体开始崛起,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认为传统媒体人该如何突围、发挥自身优势?

  大卫克拉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手机目前成了大家获取咨询的最重要工具,并且所有的新媒体都要通过移动设备去实现。相对而言,传统的报刊,甚至网站,从时效性、便捷性、多元化等各个方面都难以和移动设备相比,况且手机还具有大家更注重的社交功能,只需要几步,就能把喜欢的资讯分享到社交平台,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要比传统媒体更快、更强。

  但对于我来说,首先要想清楚手机能带给我什么?能提供多少有营养的东西给我。这就引申出另外两个现象,首先是有一部分人开始回归传统阅读,你会发现,不论电子阅读发展的多快、多方便,纸质图书都不会消亡;其次,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手机的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认为,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脑、手机,都只是人们和外界沟通、获取知识的平台,与其舍本逐末,去追赶平台,还不如花更多心思把内容做好,未来或许会有平台会被淘汰,但优质的内容不会被淘汰。

  电影领域基本已经全面数字化,数码相机的普及,也让胶片相机的应用越来越少,您觉得胶片相机会消亡吗?对于胶片和数字有哪些看法?

  大卫克拉克:我认为传统相机不会消亡,还是会有人坚持用。这就好比手机拍照功能普及之后,有人预言普通的卡片相机会逐渐淡出市场,事实上并没有,每一类产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这由市场决定。

  在我看来,传统相机是个很浪漫化的东西,数码时代很多人喜欢随手拍,不去考虑太多,看似方便,但最终照片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胶片会让用户更小心、更认真,更多的去考虑构图、光线等方方面面,去认真对待每一张拍摄的作品,同时,也能让整个节奏慢下来,不会像数码摄影那么速食。

  另外,从成像效果来看,即便现在的数码单反相机无论是在镜头,还是机身的感光器件大小、分辨率等方面都已经日趋成熟,但还是没能达到和胶片一模一样的效果,因此我相信还是会有一部分坚持用传统相机的用户的。

  但是传统相机对用户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可能慢慢就不会有人掌握这门技巧了。

  大卫克拉克: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并且传统相机的摄影技术也不太可能纳入到常规的教育中来,不能强加给用户,如果本身对这方面不感兴趣,也不太可能学好。反之,真正热衷于摄影的人,还是会去钻研的,也许这个领域会越来越窄,但我相信还会有持续的优秀作品,能让观众欣赏得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