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好登山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主创访谈

  • 来源:电影中国
  • 关键字:登山,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
  • 发布时间:2015-11-27 11:13

  由萧寒、梁君健两名资深纪录片导演联合执导的首部纪录珠峰攀登全程的极限纪实电影《喜马拉雅天梯》由萧寒、梁君健两名资深纪录片导演联合执导,由扎西旺家担任摄影。瑰丽壮阔的风景、登山途中的惊险,无一不让人心旷神怡、热血沸腾。这样一部电影是如何拍摄完成、又有哪些幕后故事?

  超强制作团队 打造不一样的纪录片

  《喜马拉雅天梯》讲述了一群从喜玛拉雅周边大山中走出来的孩子,在西藏登山学校经过数年的专业训练后,又重返大山,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该片以西藏登山学校的学生为主要拍摄对象,以他们所参与的今年5月一次登山向导任务为主题,全程跟踪拍摄完成。影片九成以上对白为藏语,壮美的自然风光、登山路上的危险也让人惊叹,对拍摄对象的个性化描述和入微的细节处理则展现出登山背后的艰辛与幸福。

  本片由萧寒、梁君健两名资深纪录片导演联合执导;凭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获得金马奖的法国剪辑师马修历时一年完成剪辑;国际知名制作团队Mr.Fantastic(神奇先生)担纲音乐制作;藏族著名摄影师扎西旺家担当摄影指导,强大的制作团队确保了影片的质量。

  影片着重表现了登山向导的工作,而不同于其他纪录片展现了很多的自然风光,导演萧寒解释剪辑师马修在剪辑时,抛弃了很多壮美的风光画面,而正是电影本身的质感,电影本身的高冷打动了导演组,决定用一个比较克制的表达方式来展现电影,这也是纪实电影的魅力。出品人路伟说,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拍了那么多好看的画面,但是并没有用,是因为我们知道哪些东西打动眼睛哪些东西打动心。

  克服拍摄困难 实现多个第一次

  作为首部纪录珠峰攀登全程的超高清极限电影,该片的拍摄过程实现了多个纪录片拍摄的第一次:第一次将摄影脚架带上珠峰峰顶;第一次在珠峰海拔七千米以上高度进行特殊摄影;第一次将飞行器带上海拔六千五百米的前进营地完成航拍摄影……为了在海拔6800米以上完成普通人无法完成的高海拔摄影,团队甚至花三个月时间把两名藏族向导培养成了摄影师,而就在他们在珠峰北麓完成拍摄的同时,珠峰登山史上最严重的山难正在尼泊尔境内的南麓发生……拍摄过程中珠峰南坡雪崩,那个时候几乎摄制组的所有人都收到了来自朋友的问候,雪崩导致了南坡的16位向导在铺路时发生意外,长眠在了那里。与此同时,北坡也经历了冰崩。尽管南坡发生灾难,好在没有影响北坡的登顶拍摄,摄制组还是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

  天梯助王石、陈坤实现登峰梦想

  制片人路伟谈到电影时说,“每个电影都有它的世界观、价值观,《喜马拉雅天梯》这部电影往大了说给我们传达了梦想,而我从这个片子看到的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自我成长的故事。这些登山向导不仅完成了梦想,还帮助了其他登山者到达了山巅。”

  《喜马拉雅天梯》前期拍摄制作历时四年,该片早在立项时就已获得中国首届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最具国际传播力奖,并在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亚洲展上以中国提案第一名的身份入围国际提案单元,BBC,NHK等国际知名电视台也已购买了本片,《喜马拉雅天梯》的世界版在不久后也将面世。此外,曾在这些年轻“天梯”们的帮助下实现个人极限梦想的王石、陈坤、等明星也亲身向公众大力推荐。

  此外,除电影版,《喜马拉雅天梯》还将制作成5集电视纪录片,展现更多因时间限制在电影中难以展示的细节。下面是本刊与影片摄影师扎西旺家的对话。

  《喜马拉雅天梯》的拍摄是个苦差事,特别是在体力上,一般的摄影师可能都会望而却步,为什么您要接拍这部作品?

  扎西旺家:我早年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做专题片,当摄影助理,到现在已经有近30年了。《喜马拉雅天梯》首先吸引我的是题材,最早的创意出自清华大学的雷建军教授,大的电影脉络就是登山学校毕业的孩子,从做协作开始,然后完成珠峰登顶的片子。当时我觉得雷建军的概念很好,在此之前,不论是制片方还是观众,都习惯于记录登山的过程,而忽略了不可或缺的向导,他们才是满足登山爱好者攀登珠峰的幕后功臣。因此,当雷建军将这部电影确定为聚焦珠峰脚下的这些孩子,怎样从大山走出来,经过训练,成为专业的登山向导时,我当即就答应了拍摄这部作品。

  拍摄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扎西旺家:最大的困难还是在身体上。我们都知道,珠峰海拔高、气候恶劣,不是一般人能上的去的,更何况摄影师还要带着笨重的摄影机,将注意力放在画面拍摄上,相当于增加了更高的难度。并且我当时身体状况不是特别好,也很久没有从事摄影工作了。同时,纪录片的摄影师其实算半个导演,现场完全靠摄影团队,摄影师是多面手。

  因此,这样一部电影的拍摄,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第一步就是要搭建摄影团队。我们团队一共有8位摄影师,对他们有很高要求,既要在高海拔地区身体跟得上,又要有好的技术。这也决定了我们引入藏族摄影师。但坦白说,藏族摄影师在技术上有一定欠缺,需要培养,因此进行了三个月的集训。灌输纪录片的知识,以及和新闻片的区别等等。

  纪录片的拍摄和一般故事片的拍摄,在器材选择和镜头取舍上都有哪些不同之处?

  扎西旺家:最大的不同我觉得是,需要轻便、灵巧,同时也要考虑到画质。两者都需要具备。很多情况下是肩扛、手持、跟拍,有时还要跑步前进,这就需要摄影机要轻便。

  这部电影的拍摄确实挺困难,那么从筹备到拍摄完成历时多久?

  扎西旺家:从最早的创意到登上大银幕历史4年。雷建军有了创意之后,找到了投资人,我和他作为联合制片人,把队伍组织起来,在最重要的拍摄环节,我们其中一位摄影师叫张华,是首席摄影师,他真正爬到了7000米完成了纪实拍摄。

  7000米用的什么摄影机?

  扎西旺家:佳能C300.

  为什么会选择佳能呢?其实单从4K分辨率来讲有很多选择,甚至比C300更小巧的也能找得到。

  扎西旺家:我们最早确定的是佳能C500,毕竟佳能是较早推出4K分辨率的厂家,我相信这个品牌的技术实力,并且画质、色彩等各个方面都让我很满意。当然最终C500完成了海拔6000米以下的镜头,因为配置了AJA之后少稍显笨重,没能上到6000以上。那么既然都已经用了C500,就索性其他摄影机也都用佳能的,因此还使用了C300、C100以及5D2。

  至于你提到的其他更小巧的产品,我在筹备阶段也关注并了解过,最终从便携性、画质、后期调色空间等多方面考量,佳能都是最理想的选择对象。

  不同品牌的产品混搭使用是否可行?统一用佳能,有没有出于画面统一的因素?

  扎西旺家:也有的,毕竟不同机型混搭使用,会给后期调色带来一定不便。另外,用同一品牌的摄影机,在镜头配置上也方便很多。

  都用到了哪些镜头?

  扎西旺家:佳能大三元(16-35、24-70/70-200)都有用到,摄影师的不断增加后,镜头配的多一些。最后在珠峰顶也用了8-15的广角头。最后也慢慢引入了一些其他镜头,比如800的定焦头和一些佳能的电影镜头。16-35用的更多一些,因为这款镜头有广角,在登山拍摄的时候,因为很贴近拍摄对象,所以高山摄影师的机器配的都是16-35。

  通过电影发现,几乎没有用到专业的灯光。在用光这部分怎么处理的?

  扎西旺家:是的,几乎没有专业布光。纪录片你也知道,不像故事片和电视剧,有各种工种。纪录片是拍摄随时都在发生的事情,不可能给你太多准备的时间。所以更多的是纪实拍摄,完全采用自然光,打光的概率非常少,最多一盏LED灯,比如攀登8000米的那段,就是用了一盏LED灯,以及用到了登山者戴的头灯。

  上绒布寺里的镜头印象特别深,只有老和尚手中的烛光。

  扎西旺家:对,那个也是没有用灯,寺庙空间狭小,没有办法架灯,并且,我认为用灯会破坏寺庙的真实性,这和纪录片的诉求是相悖的。但又要保证画面质量,为了能让观众看清楚画面,将摄影机的感光度打到800,发现即便感光度调到这么高,也没有太多颗粒感,画面还是让人满意的,这应该是佳能的一大亮点吧!

  8位摄影师是如何分工的?

  扎西旺家:有特殊摄影师,负责延时和逐格摄影的拍摄;还有航拍摄影师,以及纪实摄影师和藏族摄影师。海拔高的地方由高山摄影师完成。

  珠峰气候恶劣,温度低,这样的环境下摄影器材有没有出现故障?电池的续航能力会不会受影响?是如何保证顺利拍摄的?

  扎西旺家:故障不是很多,在8848的时候出现过一次死机。我们备了大量电池,在怀里暖着,在极低温的环境下,一节电池可能只能续航十几分钟,但好在更换方便,完成了拍摄要求。

  拍雪山的时候,白天光照强、反射多,夜间又会缺乏照明,在拍摄中需要有特别注意和特别处理的吗?

  扎西旺家:基本上加灰片和电子快门的灵活运用,可以解决光照强的问题并任意控制景深。晚上的时候LED灯和头灯的运用比较多,其他就没什么了。

  对于整个画面质量是否满意?您觉得4K会成为主流吗?

  扎西旺家:对整个画面质量还是非常满意的,我们也在考虑后续的其他发行渠道上,会推出4K版本。但是你也应该发现,电影虽然是4K拍摄,但这次院线发行的DCP还是2K,主要原因还是影院的放映系统没能跟上,并不是十分普及,我觉得这会阻滞4K的发展,但我认为未来4K一定会成为主流,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并且,即便是现在来看,用4K拍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素材有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以后再发行4K版本会很容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