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走势与企业创新转型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宏观政策,创新,经济
  • 发布时间:2015-12-10 15:28

  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分化,增长乏力。国内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是下行压力加大。兹就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及企业发展机遇谈一些个人看法。

  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1.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经济增长乏力。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至今尚未完全恢复。主要表现在:一是美、欧、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走势分化。2014年欧元区和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0.9%和1.4%;201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0.1%;相比之下,美国经济恢复最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4%,这是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最佳表现。但是,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也是磕磕碰碰,2015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几乎停滞,企业投资及外贸出口表现低迷,GDP年率增速仅0.2%。

  二是金砖国家经济增长低迷。

  2014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0.6%;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1%;南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印度经济2014年增长7.3%,今年一季度增长7.5%;中国经济增长7%。印度的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其经济增长的增量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多一点儿。

  三是新兴经济体困难较大,也是低速增长。2014年韩国经济增长3.3%;墨西哥增长2.1%。纵观全球经济,除了中国、美国、印度之外,其他经济体普遍是低速增长。这种全球低迷的经济态势导致全球总需求收缩,世界贸易量大幅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国内一些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贸易额增速,从2010年的34.7%、2011年的22.5%,骤降到2013年的7.6%、2014年的3.4%,今年上半年的-6.9%。

  2.中国某些领域的总需求也在收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城市空间扩张规模下降。2000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是2.24万平方公里,2013年是4.79万平方公里,这13年新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了1949-2000年这5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总和。1978年到201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城市的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长到20113个。城市的急剧扩张,扩大了工业品需求。建新城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的增加,对消费品需求迅速增加,城市基础设施也大大增加。地方政府债务有18万亿,其中70%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今后,城市空间扩张规模不可能再以那么高的速度增长了。

  第二,汽车进入家庭的增速放缓。2000-2010年汽车的销售量“井喷式”增长,年均增长31%,2000年汽车销售量是60万辆,到了2014年销售量1237万辆,增长了20.6倍,现在,平均每100个家庭有24辆车。但是2011-2013年,年平均汽车销售量增长7.8%,去年汽车销售量增长只有3.1%,今年上半年回落至1.4%。因为汽车产业对其他工业品的带动性很强,所以汽车进入家庭的增速放缓会引起整个工业增长速度的放缓。

  第三,房地产泡沫抑制其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中国房地产业并存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是大量的高价商品住房闲置着。另一方面,大量的城市常住人口没有住房,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也买不起高价商品房,只能二人或多人拼居在一间屋内。中国商品房的巨大泡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房价过快增长,从2000年至2012年,三、四线城市房价涨了二、三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市中心的房价翻了三番,涨了七、八倍。

  在国外购买一套适于居住的住房费用,仅是居民年工资的3-5倍,而中国工薪阶层购一套住房的费用则是年工资的20-50倍。二是几乎所有的城市,建好的商品楼房大量的空置,许多城市出现“鬼城”,一到晚上,高楼一片一片黑着灯,一栋楼也就亮几个灯。这些没人住的房子,或者是尚未卖出去,或者有人买了多套房,买房不是去住,而是炒房赚钱。

  高价商品住房如此大的泡沫,是房地产商追逐暴利、地方政府为“土地财政”大大推高地价、银行推动三个原因共同形成的。与高价商品房的巨大泡沫相伴而来的是另一番景象,城市常住人口中众多中低收入者拥挤地住在高价“出租房内”。

  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由“总供给收缩”转变为“总需求扩张”

  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所以必须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走势,把过去两年“总供给收缩”的思路转变为“总需求扩张”。

  1.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虽然投资和外贸出口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一个大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还得靠国内消费市场拉动。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基础,是前提。

  为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第一,健全消费增长的动力机制,改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多年来初次分配中消费偏低,积累过高。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一般是60%左右。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52.4%,连年下降,近十年一直保持在45%至50%左右。这造成了中国低收入群体数量很大,再加上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有钱需防老,有钱需防病,老百姓有钱不敢消费。因此,必须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立足于国情,挖掘消费潜力。一是在城镇化推进中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这些人的消费需求是巨大的。几年之内,需要把一亿农村进城常住人口转为城市居民;一亿农民就近转为小城镇户口;城市中一亿常住人口的棚户区改造。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二是加强精准扶贫。中国要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是现在还有大约7000万贫困人口。要加强精准扶贫,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办法,增加这些贫困人口的收入,把这些人的生活提升到小康水平。

  三是到2025年,中国中等收入人口将会达到6亿,这些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要针对收入较高的人群提高消费品质量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家,争先把健身、保健、医疗等“大健康产业”和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作为其战略发展产业,无疑是正确的。

  总之,关键是我们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有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有了这两条,就一定能够扩大消费。

  2.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短时间内,中国的外贸出口将呈现较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也大约保持在10%-12%之间。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只有社会投资仍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比如,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宽带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城市轨道交通,扶贫开发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智能制造的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等等,都是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的项目,既对当前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有促进作用,又可以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不能说扩大投资就一定会导致产能过剩、增加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关键是“投什么”和“钱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很关键,首先要选好项目,有市场,有长期回报;其次是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能不能把中国庞大的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中国居民储蓄达23万亿之多,这些海量资金无处可去。

  一方面,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又缺乏资金。所以,必须整体推进金融、投融资和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如何把储蓄转化为投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的课题。

  3.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根本上要靠改革和创新。调结构、转方式,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结底要靠改革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需要许多方面的支持。首先,需要投融资体制支持,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里缺少股权融资。中国的证券市场不仅要有A股市场、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尤其需要类似“纳斯达克”那样的市场。否则,科技创新型的中小微企业没有办法快速发展起来。需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业务,加快发展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改革现有的商业银行体制机制。

  实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大见成效,各级党政官员不要寻求短期政绩。

  适应新常态,加快企业创新转型发展

  第一,企业家要“谋势”。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是“小势”,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大势”。要努力让企业自身发展的“小势”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制造2025”规划、“互联网+”行动、“一带一路”战略等等,蕴育着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无限机遇。

  广大中小微企业自觉融入到“互联网+”行动,将会改变自己的生产业态,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5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国的三步走战略。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各产业领域的技术融合创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小批量定制、产品的个性化、市场的碎片化,将改变中小企业做为大企业的附庸地位,使其摆脱对大企业的依赖。分散制造、3D打印等新技术,使得制造业的产业生态发生很大改变。

  第二,企业必须以创新求生存,谋发展。面对国际、国内总需求收缩的局面,企业尤其要不断创新求变。一个企业,如果五年、十年产品不变,技术不变,管理不变,营销模式不变,只有死路一条。企业必须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求生存,谋发展。

  第三,企业家必须不断学习。不是有钱就称为企业家,企业家应该不断学习,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要有责任感、有道德底线。尤其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逐步掌握产业与金融相结合、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本领。今后,人才短缺会越来越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约束条件。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将是诸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招聘人才,留住人才,加强企业员工的全员培训,大力培养精细管理和匠人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是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性工作。广大中小微企业尤其要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新颖化之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面对国际和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是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向前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人们对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过剩产能逐步化解,扩大总需求的思路和政策措施逐步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蓬勃发展。另外,前进中还存在以下几条有利因素。一是“一带一路”大国战略的实施和跨境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外经贸合作将逐步扩大。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2014年12月,人民币支付占全球结算总额的2.17%。随着跨境自由贸易区不断扩大,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丝路基金等的运营,人民币占世界结算总额的比例将大幅提升。三是石油价格下降,有利于中国GDP增长。IMF估测,由于油价下降可使中国2015年GDP升高0.4%-0.7%;2016年GDP升高0.5%-0.9%。四是互联网技术的红利加大。麦肯锡2014年7月报告,到2025年中国互联网革命可创造就业4600万个,网上交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达到22%。

  总之,挑战和机遇并存。面对国际、国内总需求收缩的局面,中国经济实现稳增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逐步升级,宏观调控的思路有必要适当调整,政策措施必须更加精准,发力更加集中,效果才能更加显著。

  李子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