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2015年智能手机技术以及产品回顾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定位,手机技术,ARM
  • 发布时间:2015-12-25 15:43

  也许在明年末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2015年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在这一年里,国内智能手机产品更迭速度之快、品牌竞争之惨烈、召开发布会场次之多、国内品牌表现之优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年里,上游芯片企业在竞争,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开始了洗牌,互联网营销开始泛滥,传统渠道重新走到前台。对于智能手机品牌来说,2015年就是决定未来生存状况的一次大考,只有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才能继续活下去。

  芯片:一切由市场说了算

  在全面过渡到4G和64位之后,过去的一年里移动芯片市场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竞争阶段。这其中除了稳坐钓鱼台的苹果,以及依靠制程工艺保持优势的三星之外,采用开放供应方式的高通和联发科在过去的一年里演出了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一次次的调整中寻找着自己的定位。

  ARM推出64位的Cortex A53/A57架构,推动了整个移动芯片市场快速步入64位时代。早在2014年4月,作为移动芯片领头羊的高通就发布了其64位旗舰芯片骁龙810,不过直到今年年初的CES2015,全球第一款搭载该芯片组的手机LG G Flex 2才正式亮相。如果按照惯例,随后应该有一大波各个品牌的旗舰机型会采用这款芯片,并受到高端用户的热烈追捧。但是,一切前景都被高性能的大核心Cortex A57近乎失控的发热量给毁了。随后的一切无论是对于高通、智能手机厂商,还是对于准备或者已经购买了相关机型的来说,都显得不那么美好。高通不得不一次次申辩骁龙810的发热问题,厂商不得不尝试使用强化散热、负载控制乃至降频关闭核心的方式来为其降温,而用户要么不得不忍受机身的温度和更短的续航,要么就选择等待或者购买其他平台的产品。对于高通来说,原本是巩固领导地位的旗舰芯片却变成了松动的基石。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还有老当益壮的骁龙801、骁龙805以及定位略低的骁龙808支持局面,高通依然可以通过年底发布的骁龙820来完成翻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高通曾经近乎统治性的地位也已经被三星、联发科、海思等竞争对手所触动。

  相对于高通,联发科在2015年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在逐渐弥补4G基带短板之后,顺应64位以及多核心潮流的联发科获得了大量国内手机厂商的认可。可以说,在2014年打了一场翻身仗之后,联发科最大的目标就是向高端市场迈进,而全新的高端品牌Helio发布,就是这个计划的关键一步。不过可惜的是,当这个步入高端的计划刚刚开始的时候,Helio X10就被小米一拳砸倒在了地板上:搭载联发科八核处理器MT6795的红米Note2只卖799元,这和Helio的高端定位无疑相差甚远。对于联发科来说,步入高端的希望也许还要等待未来的X20、X30了。

  品牌:找准位置才能生存

  很多人都觉得,2015年是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最惨烈的一年。无论是对市场名次的争夺,还是品脾宣传时的彼此对比,都给人一种贴身肉搏的感觉。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几乎每一次产品发布会上,都会出现和竞品直接PK的环节。不过在我看来,这也是厂商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因为,今年也许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改变格局的最后机会,逐渐固化的认知、逐渐停滞的需求以及逐渐稳定的格局,将会让厂商实现突破性扩张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小。2015年,是各个手机厂商重新找准自己位置的关键一年。

  冲击一线

  2015年,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排名争夺最激烈的一年。小米、华为交替占据了各个季度的手机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位置,彼此之间的市场份额差距不超过5%。而在其后,则交替出现着苹果、三星、联想、vivo、OPPO、中兴、酷派等品牌的身影。我们通常会按照市场表现来将品牌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那么这些没有被归为Others的品牌就可以被称为“准一线”品牌,之所以要加一个“准”字,是因为从目前来看,除了华为、苹果、三星以外,其他品牌仅仅是依靠国内市场来支撑,对于全球市场的开拓显得不够积极。相对来说,TCL(收购阿尔卡特)、中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在欧美市场的表现反而更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未来,要想稳固自己的位置,这些有志于一线品牌的厂商必须在应对国内市场惨烈厮杀的同时,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才行。今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小米、一加等厂商在印度市场的动作,未来我们还希望看到更多。

  小而美

  如果你做不到让所有人满意,那么至少也要让喜欢你的人满意。就好比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你可以选择成为年销量5000万的大品牌,也可以成为一个被小众粉丝爱护的小品牌。对于这些需求特别的小众粉丝,小而美的品牌更让他们满意。在国内市场,小米曾经也是一个小而美的品牌,如今已经走在一线品牌的道路上;魅族曾经也算一个,在接受了阿里的投资后推出了廉价的魅蓝品牌,今年的总销量达到了2000万,正在准备做大做强。除此之外,一加应该算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小而美的品牌了。对于多种材质后盖的坚持、对于源自OPPO体系的品质控制、对于“不将就”里面的维护,使得一加在自己用户群中的口碑相当不错。而今年一加X的推出,也可以看作是“小而美”的典范。和一加类似的还有主打“情怀”的锤子,罗老师多年的经历显然让他对于用户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在经营“小而美”的锤子以及坚果手机时也显得得心应手。

  开放市场

  当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品牌都选择这种看似廉价、实则残酷的销售方式。OPPO、vivo乃至金立的成功,也让很多厂商注意到了立足于线下的开放渠道的价值。其中,当初从酷派手机业务中独立的ivvi,在过去一年里就选择了开拓开放市场。从一开始,ivvi就选择让利于渠道,团结尽可能多的线下渠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向深层次市场渗透。在过去的一年里,ivvi在全国布局了12000个销售点,完成了沉淀渠道的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在年末华为召开Mate 8发布会的时候,现场除了众多粉丝和媒体之外,还有多达1300家的经销商出席。依靠荣耀副品牌参与互联网竞争,同时又有华为主品牌开拓开放市场。显然华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不断扩大优势,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也是主要因素。

  产品:金属、手感、指纹

  在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智能手机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变得越来越成熟。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工业制造方面的进步。过去曾经为了控制成本而盛行一时的熊猫机开始陆续被淘汰,在2015年的智能手机市场上,无论是2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还是千元内的低端机型,都开始不断强化自己的设计、做工、用料和手感。或许对于某些用户来说,这些曾经只属于高端产品的特质出现在中低端产品上会让人觉得有些混乱,不过这不正好也说明了整个行业的进步吗?

  金属

  源自iPhone的金属一体成型工艺已经渗透了整个手机圈:要精致的开孔?没问题!要靓丽的磨边?没问题!要舒适的喷砂手感?也没问题!即便是最难解决的天线信号问题,也可以通过塑料隔断和背部开孔来解决。在今年,曾经仅仅出现在中高端机型上的全金属机身,彻底进入了所有价格段。厂商在宣传时,通常会针对金属机身进行强调。xx级铝合金、xx道工序、xxx小时加工时间、xx微米喷砂粒径,这些术语几乎在所有全金属智能手机的宣传资料上出现过。当然,与其说是品牌厂商的进步,全金属机身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应该归功于我们国家的制造体系上。对于成本的控制、对于工艺的改进、对于技巧的提升,共同推动着全金属智能手机的发展和进步。

  手感

  手感,也是今年智能手机领域的一个关键词。过去我们对产品的要求可能显得过于偏激:全球最薄、镜面背盖、硬朗边缘。当我们在追求这些产品层面的极致时,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忽视对人的体贴。而今年智能手机对于手感的优化则变得更加主动。无论是vivo X5 Pro背面的2.5D玻璃、还是中兴AXON天机背盖的皮革纹理,亦或者是摩托罗拉以及一加对于多种材质背盖的处理,都体现出了对于手感的强化和坚持。而针对年轻女性用户推出的ivvi新产品,更是将圆润的机身外观以及类肤质感作为了产品的主要卖点。不但要看起来很酷,更要用起来很舒服。智能手机用户在经过了众多渲染图的调教之后,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实际感受了。

  指纹

  2015年的行业发展,让关于指纹的争论彻底平息。今年用户考虑的已经不是“指纹识别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好指纹识别”的问题。而厂商在今年围绕指纹识别功能,也开发出了更多的玩法。在今年,指纹识别模块已经开始进入千元以内价位,投入奇酷怀抱的大神Note3应该算是今年入门级指纹识别机型最具代表性的一款。799元,大神用一款产品就将指纹识别从高端机标配的位置拉了下来。随后,包括乐视超级手机1s、红米Note3等多款千元级机型都开始标配指纹识别模块,引领了指纹识别功能普及的潮流。而在对指纹识别模块的利用方面,智能手机也在不断改进。从最简单的指纹解锁,到常规的账户验证;从App启动关联,到指纹安全支付。用户可以利用指纹识别功能更快、更轻松地完成多种复杂操作,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指纹识别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指纹识别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地进化,从录入指纹的次数,到指纹识别的速度,再到指纹识别的准确性,都较去年有了显著提升。

  写在最后

  无论是芯片的逆袭,还是手机的乱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定位。高通希望维护自己顶级芯片的地位,联发科希望塑造中高端的形象,而三星、华为则是为了维护自身供应链的主动性。在2015年,高通在骁龙810上的失误以及联发科在Helio X10上的得失让曾经清晰的芯片市场格局变得模糊。至于在未来一年里谁能先拔头筹,成为ARM移动芯片领域的领头羊,就要看各自年末新发布旗舰的未来表现了。

  而在手机领域,国产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惨烈,如果说去年还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话,那么今年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已经是赤裸裸为了市场、为了生存了。而在这个寻找定位的过程中,有的品牌祭出了低价大法,用廉价的低端副品牌来冲高销量;有的厂商一年磨一剑,用精品策略在夯实品牌的根基;还有一些厂商另辟蹊径,选择开拓线下开放市场来寻找新的空间。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至于其中的得与失,相信厂商要比我们更加清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