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上演中国移动互联网三国演义

  仅仅在三、四年前,智能手机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当时微信才刚开始出现,网上甚至有人将拒绝使用智能手机,作为个人品位的标志。但是才一转眼的功夫,一切都变了。

  我们的生活正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现在,连楼下的小吃摊位都已经可以用手机支付了,移动支付忽然间就成了一种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从互联网转移到微信公众平台,工作和日常交流也全部都在微信上完成。

  终于有一天,我们的生活变成了这样——早上睁开眼,习惯性地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工作通知或好友留言;挤地铁的间隙,用手机浏览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新闻;接着开始玩手机游戏;中午打开“饿了么”订午餐;晚上加班回家,用“嘀嘀”打车;趁着在路上的时间,刷一刷朋友圈的鸡汤文;临睡前再发一条状态,跟这个世界说晚安。

  移动互联网就在这样悄无声息的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说过:“我们认为所有行业都将围绕社交互动进行重建。”就目前来看,这个论断正在变为现实。

  三四年前,很多人还以一种猎奇的眼光看待智能手机和层出不穷的手机应用,觉得手机能满足通话功能就够了,其他功能都是花哨的摆设。没想到,移动互联网以“社交+移动支付+媒体”的方式,不知不觉就改变了我们的习惯。不仅传统媒体开始淡出我们的视野中,甚至银行卡和信用卡也变得可有可无。我们的生活正在整个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个趋势不可避免。

  《金融时报》略带夸张地说道:“中国消费者可以用智能手机购买几乎任何东西并付款。”这种惊讶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美国前面。

  未来互联网的前途——移动支付互联网巨头显然是这个趋势的推波助澜者。

  据说,大约2010年前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与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会谈,王健林问了马化腾一个问题:未来互联网的前途在哪里?当时,马化腾沉思良久缓缓地说:移动支付。

  现在想想的确是这样,没有移动支付功能的智能手机,充其量只是一个社交媒介和游戏平台。但是移动支付的加入,打通了线上与线下,实现了人与服务的连接。正是这一革命性的改变,催生了大批O2O创业企业。

  瑞信银行(CreditSuisse)预计,到2017年,O2O将达到420亿元人民币规模。届时,O2O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买衣服、看电影到理发、吃饭,甚至社区菜市场。

  严格说起来,2010年是移动支付的分水岭。2010年前,国内智能手机还远未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不足2亿,用户规模限制了移动支付的发展。2011年,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等27家公司获得央行颁布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钱包开始圈占地盘。2011年7月支付宝推出手机支付产品——条码支付,随后稳稳占据了绝大部分移动支付市场份额。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为9600万部,2012年,进一步提升到1.75亿部,到了2013年,销量猛增到3.43亿部。智能手机的发展催生了对新的即时通信软件的需求。2010年10月,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应用软件Kik仅上线15天就获得了100万用户关注,腾讯瞅准了这个机会。通过模仿竞争对手,不断加入新功能,成功地吸引了年轻用户的关注。微信一举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焦点。

  2013年春节,微信红包功能的推出,引爆了移动支付这个概念,甚至一度爆出“微信支付绑定量突破1亿,超过支付宝钱包”的新闻。虽然这个消息随后被腾讯公布的官方数据证伪,但是微信支付的横空出世还是让马云出了一身冷汗,马云在社交软件上将这次事件称作“珍珠港偷袭”。

  在这之后,看到了社交网络巨大潜力的支付宝再也不甘于只做后台支付工具,开始加速向社交、O2O、理财投资方向靠拢。

  在移动支付领域,微信当然难以撼动支付宝的地位。但是凭借社交网络的用户黏性和使用频率,微信轻而易举就能导入大批新用户。微信是基于场景的应用,它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单纯的支付工具,可以轻而易举塑造消费者的支付习惯。这一点在后pc时代至关重要。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目前流行的社交网络Facebook Messenger、Line、微信,为什么都转型做起了移动支付。

  可以说,未来谁能成为消费者移动支付工具的首选,谁就掌握了互联网世界的财富钥匙。

  在2015年7月的支付宝9.0版本发布会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支付事业群总裁樊治铭说了一句话:“金融场景化是蚂蚁金服对于互联网金融未来趋势的基本判断之一。”

  可以这样理解场景化。在PC时代,用户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是固定的,上网的目的性也更明确。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24小时在线,这几乎等同于“生活”在互联网上,用户的关注点也更分散。场景,就像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体验一样,是用户在互联网世界的关系链和活动背景。场景左右与塑造着我们的感受方式与消费方式。在场景时代,单纯的后台工具显然已经落伍了,重要的是打造一个能吸引用户的场景平台。

  基于这个认识,新版的9.0版支付宝越来越向微信靠拢,阿里的野心是打造一个系统化、生态化、多元化的场景平台,最终成为一个超级App。这其实也是微信的抱负。

  于是问题来了,原本在PC时代割据一方的互联网巨头,现在不得不在同一个战场上,面对同一群消费者,利用同质化的应用,去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

  “嘀嘀”与“快的”的烧钱大战

  如果说2013年底的抢红包只是腾讯出其不意的“珍珠港偷袭”,那么,2014年的“嘀嘀”和“快的”之战才是一场刺刀见红的代理人之战。

  “嘀嘀”与“快的”都诞生于2012年。针对一线城市乘客打不到车、司机空载耗时耗油的难题,打车软件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伴随着新涌现的商业机会,全国出现一大批打车应用软件,风险投资也瞄准了这个市场。拿到融资的企业开始圈占地盘,市场上火药味渐浓,但这时充其量只是局部战争。随着腾讯和阿里的介入,战争迅速升级,得到腾讯和阿里支持的“嘀嘀”与“快的”迅速成长为市场上的巨头,其他打车应用消失匿迹。

  2013年上半年得到阿里投资的“快的”,巩固了杭州市场,开始占领长三角。与此同时,嘀嘀也完成了北京市场的布局,向全国铺开。

  2013年3月,“嘀嘀”打车杀入“快的”的势力范围——上海市场,两大巨头开始正式交锋。2013年9月,快的挥师北伐,也向嘀嘀的大本营——北京市场发起进攻。双方都采用了“疯狂补贴获取用户”的战略。

  2014年2月18日,嘀嘀打车宣布,乘客使用嘀嘀打车并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随机获得12元到20元不等的高额补贴,每天3次。在同一天,快的打车则表示,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2次。同时称,“后续无论什么情况,我们‘永远比对手多补贴1块钱’的政策会自动生效。”

  据估计,仅仅在2014年,双方就烧掉数十亿元人民币。

  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烧钱的意义何在?仅仅是为了抢占打车市场吗?

  其实,看一下“嘀嘀”与“快的”之战的时间点,就能明白这场烧钱豪举的真实用意。2013年,恰好是移动支付开始在中国爆发的年份,较2012年,移动支付市场增长了500%。同年微信推出5.0版本,开始布局移动支付。余额宝当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但用户主要使用支付宝钱包在淘宝、天猫网店付款,其余时间基本处于“沉睡”状态。

  创造交易场景,培养用户移动支付习惯,抢占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就成为两大互联网巨头爆发战争的最佳诱因。

  为了推广新的微信支付,2013年底,微信成功发动了全民抢红包运动,使微信支付迅速进入大众视野。在牛刀小试之后,借着打车软件的契机,微信正式与阿里展开了一场支付之争。

  无论是支付宝钱包还是微信支付都不满足于只作一个支付工具,随着移动支付而来的是线上资源与线下服务的全面整合。互联网巨头的真实意图是连接一切,借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洗牌机会,重新塑造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服务的连接方式。

  百度在干什么

  就在腾讯和阿里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最近一直比较沉寂的百度究竟在干什么?

  不同于阿里和腾讯,百度一直给人“技术宅”的印象。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奠定巨头地位的百度,如今正卖力地向移动互联网转型。阿里和腾讯分别利用各自的电商资源和社交优势,完成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移,但是百度却没能很好的利用自身优势,在这场争夺中,落后了一大截。

  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净利润率29%,相比2012年同期,净利润减少近一半。除了没赶上这场移动互联网盛宴,还有企业转型的原因。如今,奋起直追的百度,准备讲一个新故事。

  过去两年,百度一直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大规模投入。人工智能上的投入,与百度一直以来的战略思维是一致的,即以技术为基础弱化服务门槛,从“人连接信息”升级为“人连接服务”。

  百度要超越传统的搜索识别,力图识别更多维的信息,包括语音、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做出智能分析,然后为用户返回结果。这一技术一旦与O2O结合,将为行业带来无比巨大的变革。

  今年5月,百度推出了“度秘”。“度秘”能根据用户需求找到各种服务。未来如果与百度地图、百度糯米、直达号、百度钱包、百度外卖等产品结合。那么这样的情景就可能出现:你只需要向“度秘”发出一条指令,例如“晚上去看一场《侏罗纪世界》”,度秘就开始工作了,自动连接到百度地图,帮你找出最近的影院以及最佳出行线路,从糯米上帮你订到票,利用百度钱包完成支付。有点像科幻电影的情节。

  目前“度秘”已经实现了餐饮、电影、宠物三个场景的秘书化服务,未来可以延伸到美甲、代驾、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

  BAT的“圈地运动”

  移动支付领域的争夺只是开始,对三巨头来说,要打造一个完整的从“入口”到“服务”再到“支付”的交易闭环,迫切需要完成线下布局。O2O就成了又一个战场。在过去的一年,BAT三家巨头已经通过圈资源、抢用户、拼资本的方式控制了80%以上O2O市场份额。

  在这场饕餮盛宴中,互联网大鳄们的吃相带着各自企业的印记。社交、电商、搜索仍是三巨头的核心优势,他们都在力图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商业世界。

  百度发挥自己在搜索上的优势,将百度地图作为切入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入口。我们不能再以单纯的导航APP来看待百度地图了,实际上融合了团购、酒店预定、打车等生活服务的百度地图很有可能变身成为一个生态平台。在百度的眼里,地图的核心是“位置”,而位置的背后则是“用户、流量、购买力,以及营销和交易机会”。百度的一系列收购,均围绕百度地图进行布局。

  根据CNNIC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百度地图以63.7%的用户使用率排在首位。百度地图凭借位置服务上的竞争优势,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超级入口”,连接餐饮、娱乐、酒店、拼车等本地服务。最后,再加入支付环节的百度钱包,百度的O2O闭环就完成了。

  相比于百度地图,微信是腾讯战略布局的重要支点。高朋、滴滴、大众点评先后接入微信,腾讯试图将微信打造成一个平台,连通其他O2O服务。财付通提供了充值、缴费、彩票等日常服务,大众点评带来了餐饮、酒店、娱乐等“生活消费”内容,58同城连接了租房、维修、保姆等“生活服务”内容。为了补上自己电商领域的短板,除了入股华南城外,腾讯还先后与上品折扣、新世界百货、王府井百货、天虹百货等线下商家进行合作。微信是一个天然的平台,以社交为核心,稳步推进,逐渐蚕食地图和电商领域的地盘。腾讯的如意算盘正在奏效。

  和腾讯与百度相比,阿里巴巴在入口上是最弱的,但是在电商和移动支付领域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2011年起,阿里通过几起漂亮的并购,迅速补上了自己的短板。通过合并UC、收购高德、入股陌陌,获得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入口加淘宝、聚划算、美团等电商平台,再加支付宝这一移动支付领域的神器,阿里的O2O闭环也基本完成。

  怀揣着各自的商业蓝图,凭借在资金和流量上的垄断优势,三巨头在O2O领域展开了一场饕餮盛宴。在线教育、医疗电商、团购生活、文化传媒、科技服务,各个领域被搅得风生水起,这场盛宴远没有结束。

  巨头的争夺带给普通消费者的,绝不仅仅是免费午餐和折扣打车这么简单。

  文/王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