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 互联网化 智能制造的实践之路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机器人,智能制造,美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31 11:16
与人们常常在电视上看见的“拟人”类智能机器人不同,工业机器人大多数只是个大号的机械“手臂”——是面向工业制造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从技能角度来讲,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械装置,靠自身的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功能的机器,可以接收人的智慧,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指定的原则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给出了更加全面的概念: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
“机器换人”带来巨变
随着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制造业所谓的“人口红利”正在不断消失,与此同时,机器人制造的成本却在不断地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底,从浙江一带逐渐开始兴起“机器换人”战略,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进行技术的改造升级。
搬运、分拣、打磨、抛光、电焊、切割、喷涂……在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几乎可以代替人类来做这一切的事情。“只要将正确的程序编入控制程序,再将机器人的末端连接上适当的操作设备,理论上它什么都可以做。”一位电梯制造厂的技术人员这样告诉记者,“相比较人工来说,不会烦、不会累,而且精密度高,效率高,差错率低。”
近日,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工业机器人制造巨头安川电机宣布成立机器人合资公司。作为机器人产业新人,美的这一跨界举动并不意外。其实不仅仅是美的,近年来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纷纷启动了“机器换人”的项目,积极涉足机器人产业,布局企业发展新方向。
在采访中,沈阳新松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沈阳新松的“数字化无人工厂”里,工程师只需要输入准确的指令,机器人就会有条不紊地完成搬运、装配、监测等生产环节,这条国内首条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线,年产量达5000台,平均每日能生产13台。
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则表示,“机器换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必然伴随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确保产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从而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机器换人”非常重要的原因。
携“互联网+”做聪明工业
“互联网+”如火如荼,制造业该如何与其深度融合变得更“智”能也已成为各界探讨和实践的热门话题,毫无疑问,工业数字化趋势汹涌而来。
“能让工业变‘聪明’的,一定是互联网。”在近日召开的2015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上海尔集团轮值总裁梁海山如是说。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价值体现的重点与战略思维都需要重新审视。此时的海尔也正在进行一场针对互联网的颠覆性变革。
梁海山说,海尔正在实施智能制造“互联工厂”计划,截至今年已经打造了五个整机互联工厂和两个模块互联工厂,海尔希望在不断试错和纠错的过程中创造互联网工业转型的样板,在过程中摸索模式、建立体系。
不仅仅是海尔,很多企业比如联想、华为等传统制造业大佬都在思考着有关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中国制造2025》中也着重提出了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从而改造和提升中国制造业。然而实现互联网工业的转型,不仅仅需要企业进行基础创新,更需要其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这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互联网工业实践之路到底该如何走下去,这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更加需要转型中的企业能够把握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要,摸索前行。
责任编辑 陈曲 美术编辑 王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