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 国产工业机器人路在何方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基本还处在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尤其是在二十年前,我国的“人口红利”阻碍了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近两年,虽然受益于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拉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2013年和2014年两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居世界首位。但美中不足,这数万台机器人中,有七成以上靠进口,中国国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不利好。

  内患 技术是短板

  在谈到我国工业机器人现状时,曲道奎用了三个数字从侧面描述当前的困境:“在先进的中国市场上,多节点机器人、焊接领域和汽车制造领域机器人,外国公司所占份额分别是90%、84%和90%。”这个数据表明,我国如此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规模却只能抢占10%左右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国内上千家机器人企业还处于购买国外机器人本体再进行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的阶段。从我国工业机器人自主研发这方面来看,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缺乏创新和整体的突破也是面临的最大问题。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分成三部分:机器人减速器、交直流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根据权威机构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成本构成,35%是减速器,20%左右是伺服电机,15%左右是控制系统。作为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减速器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垄断在日本企业手上。

  “主要问题还是技术支撑不足。”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的张凌燕向记者表示,“工业机器人技术属于综合型、跨领域复合技术,严重依赖于国家整体技术水平。而我国精密制造整体水平不高、关键零部件技术缺失、严重依赖进口等问题造成国产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产业走向成熟及国际竞争力的形成。”

  在采访中,《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还了解到,由于技术长期跟不上,国产关键零部件也不易被国内客户接受。“在使用过程中对比发现,国产机器人和进口机器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国产的零部件精密度不如进口零部件,使用进口零部件却又不如进口整机。”在机器人展览会上,一家主营焊接的制造企业技术人员如是说。

  外患 外企看好中国市场

  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德国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四大企业已占国内机器人市场比重高达七成左右。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的虎视眈眈也成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阻碍之一,但却也不失为激励。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大环境固然不错,但是面临的问题依旧根深蒂固,国内机器人产业呈现智能化程度差、大而不强的态势。如果想要形成机器人产业化,就必须摆脱国外机器人企业的掣肘,一定要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提上日程。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认为,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主机设计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突破可靠性和稳定性指标,在重要的工业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示范应用。

  中国机器人的产业发展有挑战,也有机遇,如何进行核心技术研发、结合互联网进行产业创新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希望在《中国制造2025》等利好政策的带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步入战略机遇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